不要總做孩子情緒的“滅火器”,小心幫不上忙,還燒到了自己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兒子淏仔在上一年級時,寫作業經常會有情緒,我最開始也頭疼,但是通過不斷地學習,我掌握了一些幫他疏導情緒的方法,能夠引導他平靜下來,然後保質保量完成作業,形成較好的學習習慣。

二年級時我逐漸減少陪伴時間,到了三年級,淏仔開始獨立寫作業,偶爾會因為作業多或者比較難的時候,才會需要我。

現在淏仔四年級了,前幾天晚上發生了一件事,讓我突然意識到:

不知不覺間,我成了他的情緒“滅火器”,成了個他的情緒“垃圾桶”。


不要總做孩子情緒的“滅火器”,小心幫不上忙,還燒到了自己

(一)自我察覺——我成了孩子的滅火器!

那一天,他的作業很多,情緒不穩,剛好那天我也有些煩心事,自身能量不足,所以當淏仔和我反覆抱怨“媽媽,我寫不完作業了!”“嗚嗚嗚,我要熬夜了,怎麼辦啊?”“這個題太難了,怎麼辦啊?”“我明天遲到了會扣分的。”……我的耐心就在他這些抱怨中一點點的流逝。

恰在此時,我老公回來了。然後,神奇的一幕出現了!

淏仔的負面情緒瞬間沒了大半,不一會兒就和爸爸有說有笑地聊起天來,然後平靜地又去寫作業了。

我當時心中的陰影面積不是一般的大。

正是因為這樣的反差,讓我突然意識到一件事:淏仔習慣了把他的負面情緒倒給我,因為他感覺有安全感,也知道我能接住並幫他化解;而爸爸非但不會接住,反而會批評他。所以,爸爸回來了,他便不再肆意往外倒情緒。

這正好也證明了一點:他有了一定的情緒控制和管理能力。

既然他能自己管理情緒,為什麼肆意倒給我?

這件事中,我的責任也很大。

因為我在平時,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了“拯救者”的角色上了!我給了他這樣的權力和機會,結果燒到了自己。


不要總做孩子情緒的“滅火器”,小心幫不上忙,還燒到了自己

(二)當我成為了“拯救者”,孩子就順利成章地成了“弱勢群體”!

當孩子每一次傷心,我都會第一時間到場,安慰、同理、擁抱,帶領他走出負面情緒。這就像孩子每一次生病,就馬上用抗生素,他自身的抵抗軍團還沒熱身,還沒戰鬥,外來士兵就進來把病菌消滅了,兵不練不勇猛。久而久之,孩子自身抵抗力越來越弱,每次生病都要依靠藥物,依靠外部的力量才能戰勝疾病。

所以,當我每次就像抗生素這個外部軍團一樣,還沒給孩子鍛鍊面對情緒的機會,我就先上來把孩子的情緒疏導開了,孩子沒有鍛鍊成長的機會,就無法提高他處理情緒的能力。

而且我這個“拯救者”每次都來的及時且到位,那麼孩子自然就會形成依賴,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需要我照顧的“弱勢群體”。

所以,我才說:這件事中,我是佔很大責任的。


不要總做孩子情緒的“滅火器”,小心幫不上忙,還燒到了自己

(三)讓孩子獨立面對情緒,引導孩子自己處理情緒

每個孩子在家長那兒獲取愛的通道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獲取愛的方式是得到媽媽的讚賞和認可;有的孩子獲取愛的方式是不斷的闖禍,要媽媽來解決;還有的孩子獲取愛的方式是讓媽媽幫他處理負面情緒……

每個孩子的自我定位都不同,在一個家庭中的角色位置不一樣,想要獲取關注的方式也不一樣。

(1)從過分關注孩子的情緒中脫離出來,淡然處理

如果孩子真的有負面情緒,而不是為了引起大人的關注,我們也要注意分寸,不要關心過度,包辦過度,而是要嘗試著讓孩子正視情緒,接納情緒,接納自己;

如果孩子為了得到家長更多的關注而產生負面情緒,或者誇大負面情緒,那麼我們更要從“過分關注”孩子的情緒中脫離出來,不要過分關注,而要學會淡然處理。

  • 孩子一哼唧,我們就著急了;
  • 孩子剛一撇嘴,我們就受不了了;
  • 孩子才哭了一聲,我們就覺得天要塌了,要馬上干預;
  • 孩子還沒開始叫媽媽,我們就瞬間衝過去了……

如果這樣,我們就是在過分關注。那麼,請和我一起,深呼吸,讓孩子獨處幾分鐘,直到他真的需要幫助時再出現。因為有的時候,孩子自己是能消化部分情緒的。

孩子需要了解和體會這些負面情緒的時間,也需要在多次的感受中有所覺察。我們不要剝奪孩子的成長機會,讓他們與情緒在一起。

當然,凡事都要講究“度”,別孩子都哭到臉色發紫了,你還在那邊讓他體會,那就過分了。該出手的時候還是要出手,只是別再把所有的責任都背到自己肩上,試著把責任一點點地挪到孩子肩上,讓他逐漸增強面對和戰勝負面情緒地能力。

不要總做孩子情緒的“滅火器”,小心幫不上忙,還燒到了自己

(2)特殊時光,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讓孩子不以這種方式求關注

如果孩子真的是因為引起關注而誇大他的負面情緒,那麼我們解決問題的根源不在於如何消化他的負面情緒,而是如何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讓他滿足,而不再去用這種錯誤的方式引起關注。

正面管教中有個工具叫“特殊時光”。

無論你家裡有幾個孩子幾個大人,每週抽出一個時間,單獨和總是給你製造麻煩的這個孩子一起,做一些他喜歡的事情。尊重孩子的意願,專心陪伴孩子,放下手機與工作,讓孩子感覺到你。

每週只有一次,就足以讓大多數學齡的孩子得到滿足。

不同的孩子胃口不同,有的孩子胃口大,可能需要多安排一兩次,也是正常的。

如果你都安排了好幾次,孩子依然覺得你陪伴的不足,那麼你就要審視一下你自己的言行,是否做到了“專心陪伴孩子”這一點,是否真的放下了手機,放下了工作,放下了狐朋狗友。


不要總做孩子情緒的“滅火器”,小心幫不上忙,還燒到了自己

(3)從“拯救者”角色中出來,分清與孩子的邊界

時刻察覺自己的言行,從“拯救者”角色中出來,認識到孩子和我們一樣,是個獨立的個體,我們要引導孩子獨立面對事物,包括情緒。

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現在都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們獨立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很少意識到讓孩子獨立處理情緒。所以,及時從“拯救者”角色中出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們要分清與孩子的邊界,因為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生。我們若能教給孩子更多的能力,能讓孩子變得更堅強勇敢,孩子就越能在以後的日子裡過得順利、幸福。


不要總做孩子情緒的“滅火器”,小心幫不上忙,還燒到了自己

(4)不要讓孩子反覆陷入同一件事,自己無能力解決,每次都依靠你

重複的抱怨,會讓人反覆地陷入同樣的痛苦中,讓痛苦不斷加劇,從而在心裡生根發芽,揮之不去。

心理學家楊鳳池說:他不會提供給來訪者不斷重複痛苦經歷的機會,他說重複的抱怨,是在讓那些歷史事件在潛意識裡生根,會讓痛苦加劇。

孩子如果在同一件事中有過兩三次同樣的負面情緒,我們就要加以重視。可以選擇一個輕鬆和諧的時間,與孩子談一談。

  • 這件事最困擾你的是哪些方面?
  • 是什麼讓你有那些負面情緒?
  • 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你儘快的走出來?

如果孩子可以在我們的引導下自己說出這些答案,那最好不過。如果孩子第一次接觸這樣的問題,沒有思路,我們就可以拋磚引玉地給孩子提出一兩個建議,讓孩子思考,從而引發孩子自己的答案。

只有關注在“解決問題”上,事情才有可能得到不斷地改善。


不要總做孩子情緒的“滅火器”,小心幫不上忙,還燒到了自己

(5)家長的榜樣力量

這一點是老生常談,但卻永遠是最有效的一個。再好的育兒方式,都不如父母的言傳身教。如果父母遇到負面情緒,父母的處理方式,就是孩子看到的非常真實而鮮活的案例。

如果父母生氣了只會摔東西、罵人,轉頭去告訴孩子要控制好情緒,不覺得可笑嗎?

一個成人尚且不能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有什麼資格去要求一個孩子?

孩子會按照你說的做,還是按著做你做的呢?答案不言自明。

在這一點上,我一直在努力。有時候還會讓孩子們適當提醒我,幫助我進步。畢竟,三十多年的急脾氣了,有些反應已經深入骨髓,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但我相信,只要持續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我的今天就會比昨天好一些,我的今年一定會比去年進步一個或幾個臺階。


不要總做孩子情緒的“滅火器”,小心幫不上忙,還燒到了自己

生兒育女,給了我們參與一個人完全成長的機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可以重新面對從“人之初”到“成熟”所經歷的過程,這個過程不但是孩子成長的過程,更是家長繼續成長的一個契機。

成為媽媽/爸爸,是我們第二次成長的機會。

為了我們的孩子,請和他們一起努力,一起進步,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