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沙房企利潤被限制看樓市走向:馬太效應擴散

一直期盼房地產抑制政策放鬆的那部分人,恐怕要失望了。

上週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了“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這句話沒有什麼新意,但不痛不癢的放在會議通稿中,就是說給房地產利益集團聽的,讓他們死心、不要再抱有任何幻想。

事實上,房地產利益集團的內部已經開始分化,一部分已經開始轉向製造業了。比如一向緊貼著政策和政治風向的恆大集團已經開始發力電動車,斥資不斷進行縱向產業鏈的併購。碧桂園則佈局機器人,對房地產產業鏈進行優化升級。融創則不斷在往文化、旅遊的方向發展,也在不斷涉入其他實體行業。

但這個集團內部還有一部分勢力,依然在期盼放鬆:如過往一般的大水漫灌,使得房地產繼續大漲,他們也可以賺取鉅額利潤。強調堅持房主不炒,就是說給他們這些人聽的。

有意思的是,湖南長沙於上週三下發了成本法監製商品住房價格構成的通知,通知規定商品住房價格由“成本+利潤+稅金”構成,平均利潤率為6%-8%。這條政策本月11日開始執行。

初看政策,規定利潤率是一件反市場化、也是非常奇怪的事情。但是,透過這條政策,我們也可看出政府對房地產的態度,即抑制但不打壓。

房地產抑制政策,並不是抑制要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恰恰相反,房地產可以帶動其上下游幾十條產業的發展,也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之一。所以,房地產行業還是要繼續穩固發展的。

但是,房地產行業的發展速度需要降下來。6%-8%的平均利潤率要求,是要把房地產的增速和利潤,從目前遠高於GDP的增速,降至與GDP增速略高或持平的水平。長沙新政實際上是在表達這樣一個態度。

上峰試圖通過壓縮房地產利潤的方式,迫使沉澱於房地產的、大量追求高回報的存量資金流出,並讓這些資金轉而服務於製造業和產業升級。

在行業融資渠道被卡、以及利潤率被壓縮的情況下,大量中小房企破產和被併購,是大概率事件。馬太效應也會在房地產行業發揮效力。

整個行業的下一波機會,是舊房改造。這一點也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有所強調,“加強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升級”,但紅利已經遠沒有之前大了,而且恐怕與中小房企沒有太大關係。

總之,房地產政策核心“房主不炒”是不會在短期之內發生變化的:既然寫入十三五規劃,那麼就至少保持五年。考慮到政策的延續性,抑制政策甚至延續更久。

但在微觀上,二、三線城市的抑制政策逐漸放鬆,在2020年恐怕也是大概率事件。之前是人心思漲,故政策強抑之;隨著京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龍頭橫盤三年、以及宏觀經濟增速下滑,思漲之心日漸消散,所以政策也會慢慢放鬆以對沖。畢竟,政策核心是凍樓,而非迫使房價一路下滑。

隨著樓市快速上漲的結束,其租售比也會逐漸完成均值迴歸。

就像一隻股票,在快速成長期投資者可以忍受較高的估值,因為高估值很快會被高成長消化。但是,隨著高成長結束而進入成熟期,其市盈率會無限趨近於整個行業的平均市盈率。租售比之於樓市,就如同市盈率之於股市,所以均值迴歸是大勢所趨。租金上漲和房價下跌,或二選一或同時進行。

雖然樓市快速上漲期結束,但毫無疑問出身於三、四線城市,沒有家底的年輕人,想在一線城市買房會變得越來越難。事實上,現在的大部分年輕人都存不下來錢。

但另一方面,已經在一線城市買房的人,未來三到五年可能還會面臨一次甚至多次大考。能否扛得住月供壓力,能否保住工作和收入水平不下滑?

從長沙房企的利潤率被限制,到對房主不炒的再次強調,都意味著房企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此外,馬太效應除了地產行業,也會在購房人身上體現出來:不但在一線城市買房越來越難,而且即使買了房子的人,依然會面臨月供的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