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器也有大作用,至今能獨立研製國不足10個

雖然魚雷快艇已經被導彈快艇取而代之了,但是魚雷仍是世界各國海軍作戰艦艇的必需武備,可以說是缺它不行。 世界上第一枚魚雷出自英國人羅伯特·懷特黑德,1864年他從研製一種裝載火藥的自行小艇的過程中得到啟發,經過不斷改進,終於在1866年試製成功魚雷,由於懷特黑德的英文是“ Whitehead",是英文單詞“白色”和“頭”組合起來的,因此他的魚雷被俗稱為“白頭魚雷”。其雷體長353米,直徑356毫米,質量為136千克,裝藥15-18千克,用壓縮空氣作動力源,航速6節,航程640米。到1880年前後,世界各國海軍共有1500多條魚雷在役。

老兵器也有大作用,至今能獨立研製國不足10個


1878年俄土戰爭期間,魚雷第一次參戰,俄國人用它擊沉了6艘土耳其戰艦,令世人刮目相看,加快了魚雷的改制研究工作。

老兵器也有大作用,至今能獨立研製國不足10個

魚雷艇


1892年,針對當時魚雷動力不足、航程太短的問題,一種類似現代城市電車的魚雷問世了。它由發射艇通過導線給魚雷輸電作動力,雖然沒有真正投入使用,但對以後電動魚雷的發展還是起了有益的借鑑作用。

1904年,美國工程師萊維特發明了以熱動力發動機代替壓縮空氣冷動力發動機的蒸汽瓦斯魚雷,使航速和航程都有了大的飛躍。再結合定深器,陀螺儀的應用,奠定了現代魚雷技術的基礎。魚雷在戰場上大顯身手的日子來了。

老兵器也有大作用,至今能獨立研製國不足10個

37式魚雷攻擊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國的運輸船隻被魚雷擊沉1153萬噸,大中型戰艦162艘,其中海上“巨無霸”戰列艦就有14艘被魚雷送進了海底。

大戰後,魚雷改進更加迅速。針對熱動力魚雷發射之後航跡顯露的毛病,德國人於1938年製成並裝備了世界上第一種電動魚雷。研製成功單平面被動聲自導魚雷,線導加被動聲自導電動魚雷,這也是世界上第一種複合制導魚雷。

老兵器也有大作用,至今能獨立研製國不足10個

銀川級魚雷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佔總數68%的運輸船和佔總數40%的大中型軍艦是被魚雷擊沉的。這其中最輝煌的戰績,當屬美國人用30枚MK-13魚雷和22顆重磅炸彈擊沉了被日本戰爭狂人稱為“永不沉沒的戰列艦”的“大和”號和“武藏”號。戰後有人估算,如果沒有魚雷攻擊,就是再投上80-100枚重磅炸彈也不見得能致這兩艘鉅艦於死地。

老兵器也有大作用,至今能獨立研製國不足10個


二戰結束後,魚雷技術也得到了高速發展。50-70年代雙平面主被動聲自導魚雷問世。80年代後,現役魚雷中60%是線導魚雷,同時各種具有特殊用途的魚雷也紛紛問世。如反潛的火箭助飛魚雷,水下破壞半徑可達1600米以上的核魚雷。魚雷的速度也從最初的6節到一戰時的30節、二戰時的50節直至現在的70節,更有甚者,俄羅斯宣稱其利用“空化”現象的“暴風雪” 魚雷速度可達200節。總之,魚雷這種看似平常,但威力很大的武器,正向著高速度、大潛深、大威力、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老兵器也有大作用,至今能獨立研製國不足10個

蘇聯魚雷炮艇


順便說一句,別看魚雷是問世已久的老兵器了,但迄今為止世界上能獨立研製生產的國家不足10個,遠比導彈生產國少得多。

(喜歡請加關注!精彩還有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