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公司大裁員,他卻升職加薪,只因具備了這3個思維

這幾天,行業交流群裡異常熱鬧,大家都在探討疫情之下無法承受重壓開始瀕臨倒閉的企業,還有各自公司的裁員情況。

其中有一位成員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們公司一共就20幾個人,客戶基本上是年度客戶,本以為這次疫情對我們沒什麼影響,可是沒想到昨天還在群裡搶紅包的同事竟默默地退出了好幾個,後來才知道他們被辭退了。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是讓我驚訝不已,老闆直接在群裡宣佈另一位同事晉職的消息。也不知道老闆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一會裁員,一會又給員工升職加薪。

在一家公司同時發生裁員與升職事件,看似有些違和,其實職場前輩們早已心照不宣。尤其是在瞭解這幾位員工在公司的表現後,這一結果也就再自然不過,就算沒有疫情的影響,該辭退的還是會被辭退,該升職的依然會升職。

從公司利益的角度分析,辭退幾個價值低的員工對公司運轉毫無影響,卻可以降低運營成本,為公司省下一筆不小的開支,而給有價值的員工升職加薪,既能留住精英人才,又能給其它員工一個好盼頭,激勵他們努力工作,只要老闆使用得當,這就是個一箭三雕的好策略。

疫情期間,這種現象在各大公司普遍可見。同樣的大環境下,為什麼有的員工在失業邊緣垂死掙扎,而有的員工卻能升職加薪,平步青雲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希望能解答你的疑惑,我們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探討:

1. 從職場現狀分析員工的職場生存力,理性分析工作態度對我們的影響。

2. 深度剖析辭退與升職背後的原因:解析職場中什麼樣的員工容易備受老闆青睞,什麼樣的員工註定要被淘汰,

3. 在這個人才濟濟的時代,掌握放大鏡思維、雷達思維和多元思維模型能提升我們的職場格局,讓你成為職場不可或缺的人才。


1、

工作態度決定職場生存力

無論公司大小都會出現這種兩極分化的現象,一部分員工兢兢業業,為工作和業績挑燈奮鬥,另一部分員工得混且混,拿著差不多的收入,過著差不多的生活。

馬雲說:“態度比能力重要,選擇同樣比能力重要。”你如何對待你的工作,公司就會如何對待你,換句話說,從你當下的職場態度就能判斷出你未來的成就。

01 工作態度不同

從瞭解中獲悉,那位升職的同事小夢對待工作非常認真。小夢每天早上都會提前半小時到公司,把當日的工作事項用Excel列舉出來,並且按照緊急程度進行排序。同事們都嘲笑她多此一舉,畢竟公司每天的工作內容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但小夢覺得,工作列表不僅是為了記錄工作,更是為了把控自己的工作進度。

在被裁員的員工名單內,小程就是曾經嘲笑過小夢列舉工作清單的其中一員。小程每天到公司後,先是泡杯茶,上個廁所,回來後再瀏覽一下網頁,接著就到了午飯時間,一上午啥也沒幹。午飯後開始慢慢進入工作狀態,經常被同事或領導催著要東西,忙中出錯也是家常便飯。

小夢每天把工作安排的井然有序,在工作時間內保質保量的完成工作,而小程卻總是趕在Deadline之前,在慌忙中完成任務。他們對待工作所呈現出來的態度與狀態,其實就決定了他們的工作效率。

疫情期間公司大裁員,他卻升職加薪,只因具備了這3個思維


02 學習態度不同

小夢其實在公司幾個文案裡面是資歷最淺的,剛開始經常因為不熟悉業務被領導們責罵,比如:文章選題不行導致閱讀量很低,粉絲活躍度太低等。小夢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後會在業餘時間內關注多個對標賬號,並對他們的選題、內容、排版等各個角度進行分析,同時也會與其它同事一起探討。一段時間下來,他負責的幾個賬號粉絲增長,轉化率都非常好,客戶多次在對接群裡誇讚小夢。

小程來公司比小夢早半年,他的文筆不錯,就是工作時循規蹈矩,選題比較普通,寫的文章一直不溫不火。對此,小程並沒有做出太大改變,他自認為自己寫的文章不比那些百萬加的內容差,每天下班後大多時間都沉迷於遊戲之中。

小夢自知自己的工作能力有待提升,會從自身進行分析,並採取相應的改善措施,提升自己的能力。反之,小程在工作中明知自己業績平平卻得過且過,沒有進行反思與學習,錯過了最佳的成長時機。

疫情期間公司大裁員,他卻升職加薪,只因具備了這3個思維

03 思考層次不同

小夢適應了公司環境和崗位職責之後,發現公司沒有對外展現的平臺,客戶基本上都是老闆拉的或是客戶轉介紹。於是小夢向領導建議申請企業公眾號,宣傳公司形象和以往服務的客戶案例,不僅能讓現有客戶更加認可我們,也能吸引更多潛在客戶。領導覺得想法很好,讓小夢先出一份運營計劃,後續將企業微信號交給小夢運營。

身為老員工的小程當然早就意識到這一點,曾經也和同事說過這事,但大家都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給自己增添工作量。在日常工作中,小程也是能不做的事儘量不做,每日只想著早點完成工作按時下班。

小夢在做好本職工作之外,會主動思考如何讓公司發展的更好,為公司出謀劃策,而小程即使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也不願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做份外的事。

疫情期間公司大裁員,他卻升職加薪,只因具備了這3個思維

列夫•托爾斯泰說:“一個人若是沒有激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小夢在強大的責任心驅使下,對待工作的態度極其認真,會主動思考公司未來的發展,這類員工無疑是老闆最喜愛的。<strong>畢竟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的,可是心態卻很難改變。


2、

深入瞭解職場中的生存法則

01、什麼樣的人容易被職場淘汰?

吳軍在《格局》中提出:自然界中為了維持整個生態平衡,會存在一批“腐食者”動物,如:蚯蚓、禿鷲等,這批動物扮演者“清除者”的角色,主要以進食腐肉為生。職場生態與自然界生態一樣,職場中會存在一個或多個“腐食者”角色的人,每一次公司裁員時,被“腐食者”盯上的人就會成為犧牲品。

“腐食者”的存在對部分員工來說是很大的威脅,如果你被“腐食者”判定為不能為公司提供價值時,就很容易被攻擊。那什麼樣的員工是“腐食者”侵略的對象呢?

  • 存在的價值就是被淘汰

公司在招聘員工時,無法直接從簡歷中判斷這個人的工作能力,只有考察一段時間才知道。公司為了招賢納士,會在招聘時多錄用幾個員工,其中能力出眾者會被留下來,而工作能力一般的員工就會被列為淘汰名單。

  • 通過關係入職

公司領導通過關係招進來的員工,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領導礙於情面不好推脫。這類員工自認為自己的處境很安全,其實早就被“腐食者”盯上了,當大家紛紛對這類人表示不滿時,領導就能名正言順的將他們辭退。

  • 職級與責任不匹配,有資歷沒能力

公司裡部分中層管理者過去為公司創造了不少價值,不斷升職加薪,可他上升的勢頭一旦停滯不前,對公司的價值就會越來越小。這部分資深員工就會淪為被腐食的對象,因為他的收入與產出不成正比,註定要被有能力的人取代。

  • 無法為公司和同事創造價值

團隊擴張時,公司會招聘很多員工,並創造出大量的工作給他們做。但是一個人如果整天都做一些可有可無的事情,他的去留對公司和同事沒有任何影響,一旦公司需要裁員,他就會成為被腐食的對象。

  • 裁員時正處於磨合期的新人

當公司處於上升期時,新人會更好使喚,可當公司面臨裁員時,新人都是首當其衝被裁掉的,因為辭退他們能把公司的損失降到最低,承擔的風險也最小。

作家奧裡森•馬登說:“敏感的年輕人,都是發現阻力的天才。”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瞭解到職場中那些“腐食者”攻擊力雖強,但不會攻擊根基牢固的職場精英。因此,<strong>我們要讓自己健康起來,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讓自己成為職場的稀缺人才,才能避免成為被“腐食者”攻擊的對象。


疫情期間公司大裁員,他卻升職加薪,只因具備了這3個思維


02 什麼樣的人容易升職加薪

在職場中想要提升自己的生存力, 比同事成長更快,不能僅滿足於做好份內工作,還應當追求重複的成功和可疊加式的進步,讓自己成為不可或缺的人才。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總結了職場的成功人士必備的七要素:

  • 積極主動:積極主動是指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行為負責採取的行動,積極主動的人善於主動思考,並會選定價值觀作為自己行為的內在驅動力,當小夢發現公司沒有企業公眾號會影響公司聲譽與業績時,主動提議運營企業微信號,成為被老闆重視的人才。由此可見,在職場中領導更喜歡具有高度主動性的員工。

  • 以始為終:史蒂芬•柯維認為每個想法都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並且需要經過兩次創造,第一次是在智力上進行創造,做事情之前先在頭腦中構思;第二次是體力上的創造,將想法付諸於實踐。以小夢為例,當他提出申請企業微信號時,領導讓他先出一份運營計劃,從而判斷事情的可行性,方案順利通過後,小夢按照計劃實施即可。

  • 要事第一:如果你想成為一個高效率的自我管理者,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必須對自己進行有效的管理。自我管理的本質是高度自律與做事有條不紊,能井然有序地處理工作中大大小小的事務。比如,小夢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在Excel中列舉出當日工作事項,並按照輕重緩急進行排列,這樣即使臨時有工作插進來,小夢也能妥善處理。

  • 雙贏思維:“雙贏”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維,從這個角度思考問題能幫助我們找到一種對雙方都有利的解決辦法,能幫助雙方獲取更多機會、財富與資源。小夢向領導提出申請企業公眾號,看似給自己增添了工作量,實則給自己創造了展現能力的機會同時也能獲得領導的信任,對於公司和領導而言,多一種曝光渠道,多一種“錢途”,能提升獲客幾率,此乃雙贏之舉。

  • 知彼解己:這是一種換位思考的交往模式,在與他人交談時把理解對方放在首位,站在傾聽者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思維與感受,並以讓對方接受的方式作為回應。當小夢因為文章題材不夠新穎,閱讀量和粉絲互動率很低時,他坦然接受領導的批評。小夢知道數據不好看領導也要面臨甲方的質問,自己能做的只有提升文章質量和選題的能力。

  • 統合綜效:高質量的統合綜效能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這種方式類似於頭腦風暴,在與他人的溝通交流中能得出更優的解決方案,獲得更多成員的支持與認可。小夢在工作中沒有眉目時就會去和同事請教,在與同事交流中靈感碰撞獲益良多。

  • 不斷更新:不要讓智力與學習停滯不前,通過定期的學習能讓我們磨礪心智、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自我提升是一個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小夢在下班後,會在業餘時間去閱讀其它作者的優秀作品,進行拆解與學習,通過大量的閱讀後,自己的寫作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看到這裡,你是不恍然大悟了?終於弄明白小夢為什麼在疫情裁員時期還能升職加薪。

<strong>職場升遷的唯一捷徑就是找對方法,堅持踐行。能力與智力能幫助我們到達一定的高度,但在一定高度之上,想要不被時代淘汰,尤其是身處險境時能讓我們守住原則與底線,輕鬆打破僵局,更多體現的是格局,建立強大的思維格局可以鞭策和指引我們沿著更智慧的道路前行。

疫情期間公司大裁員,他卻升職加薪,只因具備了這3個思維


3、

提升職場格局的三大思維

隨著社會的發展,職場中需要的人才也不斷在變化,市場的多變性給我們普通人創造了很多機會,比如:新媒體寫作、短視頻等,但每次能抓住機遇併成功的人卻很少。大多數人沒有敏銳的思維,當他反應到這是個機會時,已經與它失之交臂了。

查理•芒格說;“思維模型會給你提供一種視角或思維框架,從而決定你觀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視角。頂級的思維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並幫你避免失敗。”擁有一個好的思維模型,在遇到機遇時,能幫助我們理智的思考,將自己的能力與機遇進行融合,抓住時代的紅利。

01 放大鏡思維

1.什麼是放大鏡思維

很多人覺得每天上班只要把老闆吩咐的工作完成就行,很少去思考自己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尤其是在職場中呆了幾年的老員工,覺得自己任勞任怨,老闆交代的任務也都完成了,為什麼沒得到升職加薪?

工作不像下棋,每一步都要聽從老闆的安排。在職場中容易得到老闆賞識的都是那些具有放大鏡思維的人,他們看問題會比較全面,會比老闆想得更周到。

放大鏡思維指人在思考過程中,將每一件細小之物放大去觀察,可以看到很多細微之處,意識到更多不易被察覺的問題。

俗話說“魔鬼藏在細節之中”,其實機遇也是。職場精英能見微知著,從細節中判斷出老闆的真實意圖和下一步行動,並將一切妥善安排好,讓領導沒有後顧之憂。

2.如何運用放大鏡思維

拿破崙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當老闆的員工不是好員工,優秀的職場精英都具有主人翁意識,會站在老闆的角度進行思考,從而制定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具有主人翁意識的員工會將自己想像成公司的主人,把公司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處理。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培養自己的放大鏡思維:

反思過去:當你開始成為所在崗位的主人之後,先了解你的前任在這個崗位上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什麼成就?這些成功的方法是否可以借鑑?

分析當下:在其位謀其職,你的能力是否能夠勝任當下的工作?如果不能,先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如果答案是正面的,那就思考如何能讓這份變得更有價值。

規劃未來:為你當下的工作制定一份短期計劃,1-3個月左右的計劃,並思考如何完成這個計劃。對於一個新人來說,老闆會從試用期判定你的能力,最大期限不超過三個月。如果是正式員工可以制定年度規劃。

比如在《精英律師》中的慄娜,在劇中是一位律師秘書,當她的老闆需要什麼資料時,她總能第一時間收集並整理好,連老闆都驚訝她的辦事能力如此強。其實,慄娜就是一位具有放大鏡思維的人,她知道老闆最近在負責哪幾個案子後,她會去了解客戶的相關資料,主動思考老闆拿下這個客戶需要做哪些準備,這些準備需要哪些資料,並提前將這些資料準備好以備不時之需。當慄娜的老闆成為律所主任後,慄娜也被破格提升為行政總監。

02 雷達思維

1.什麼是雷達思維

職場中有一個普遍現象,越是基層的員工對於工作的思考越是淺顯,無法進行深度思考。比如,每個任務就像一顆珍珠,員工們只知道自己要把珍珠生產出來;而領導級的人物會思考如何把這些散珠連成一條珍珠項鍊,賣個好價錢。

英國暢銷書作家在《服務的一書》中提出雷達思維,用五個動詞的首字母組成RADAR。雷達思維是利用雷達探測能力來探測問題,並及時反饋,解決等一系列的動作。

雷達思維能促進一個人對問題進行深入地思考,從探測中發現問題,在思考中解決問題,並通過不斷的總結方法論,實現成果的複製。

2.如何運用雷達思維

在工作中我們難免會存在敝帚自珍的心態,認為自己的解決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而把別人的意見當成是對自己工作能力的否定。

在遇到問題時,理性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和他人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也是一種提高工作能力的過程。在處理問題時,我們可以運用RADAR法則:

  • R-EALISE 發現問題:在工作中遇到什麼問題?
  • A-SSESS評估:使用頭腦風暴法把所有能想到的解決方法列出來,並進行討論。
  • D-ECIDE決策:從眾多方法中選擇最優的解決方法。
  • A-CT行動:確保方案可落地,能快速付諸實踐,採取行動。
  • R-EVIEW 檢查:行動過程中一邊行動一邊調整,在修改中完善解決方案。

我們以小夢的案例代入RADAR法則進行分析:

比如小夢在遇到文章閱讀量很低的情況下,可以分析是文章標題沒有吸引力,還是選題有問題?與同事一起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讓每位同事寫下自己能想到得所有的解決方案,然後從中選取幾個大家比較認可的解決方法,如:下次選題時先用百度指數分析關鍵詞熱度,每一篇文章投放前至少想10個以上標題,讓大家投票選擇。當大家對解決方法一致認同時,就嚴格按照這個流程進行操作,在執行過程中一旦遇到問題,及時反饋優化,在不斷地調整優化中完善解決方案。

通過不斷地探測問題—談論問題—商量對策—採取行動—解決問題,可以在思考的過程中排除錯誤的認識和路徑,最終掌握寫解決問題的訣竅。

03 多元思維模型

1.什麼是多元思維模型

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說:“長久以來,我堅信存在某個系統—幾乎所有人都能掌握的系統,它比絕大多數人用的系統管用。你需要做的是在你的頭腦裡形成一種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有了那個系統之後,你就能逐漸提高對事物的認識。”

這就是對查理•芒格的生活、學習決策產生重大影響的多元思維模型。

單一的思維只能從某個維度進行思考,效率比較低,而多元思維模型是通過結合多個學科的知識來綜合思考,這樣可以得出更準確的結論。

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如果你的全部信息來源侷限於工作領域,那麼你的工作將不會出色。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必須要學習和掌握與該領域相關的信息。

2.如何運用多元思維模型

生物學家赫胥黎說:“生活無非就是一個接一個的聯繫。”各行各業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只要我們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找出成功的規律,就能更好的解決工作中的問題。

近幾年各式各樣的產品都在跨界組合,比如:旺旺出氣墊,馬應龍出口紅,看似毫無關係的兩個領域卻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這都是運用了多元思維模型。

那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多元思維模型,提高工作效率呢?

跨學科學習:除了學習與本職工作有關的知識外,還可以學習一些通用學科或相關領域。比如小夢現在是一名文案,他想要在這個領域走得更高更遠,還要除了提升寫作能力,還應學習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和管理學等。

知識打碎重組:當你的專業知識無法解決你所面臨的問題時,可以借鑑其它行業的方法經驗,將其與自己的專業知識相互結合。比如海底撈是一家火鍋店,在餐飲傳統意識裡就是提升食物的味道,而海底撈卻把人性化地服務做成了自己的特色,收穫良好的口碑。

不斷優化迭代:我們每天都在主動或被動的學習新知識,定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運用,能夠進一步完善整個思維模型。比如在今日頭條寫作的作者們,都是在不斷摸索中成長,寫的文章越多越熟悉平臺粉絲的喜好,對頭條爆文也就更有把握。

<strong>如果你想成為職場精英,首先要認清自己的位置,找準成長的方向用正確的方法提高進步的速度,然後不斷優化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工作方式。學的多了,自然就能恍然大悟,悟出一個新高度。

疫情期間公司大裁員,他卻升職加薪,只因具備了這3個思維


結語:

前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說:“危機在中文裡由兩個字組成,一個是危險,一個是機會。”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只要你一直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態,全世界都會給你提供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