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 思考工具


思維導圖|劉潤 思考工具


原文摘要

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Brain Storming),是由美國創造學家AF.奧斯本發明的一種激發創造性思維的工具。你打開工具說明書,按要求把小夥伴們召集到一起,宣讀了使用工具的四大原則:自由思考,延遲批判,以量求質,結合改善。然後問:你們有什麼好辦法?

頭腦風暴基本理念是:要獲得很好的點子,首先要獲得很多的點子;要獲得很多的點子,就要靠點子來激發點子。這種個體頭腦之間風暴式的化學反應,帶來了"1+1遠遠大於2"的可能性。

為什麼頭腦風暴法,能有這樣的威力?連接是基礎,激發是核心。個體大腦,是知識的子集。子集坐在一起,並不會自動拼成全集。只有遵守嚴謹流程的“頭腦風暴",才能把子集“連接"成全集,然後通過引發聯想、熱情感染、喚起競爭、張揚慾望的氛圍,“激發”新的創意。

“頭腦風暴”的四點原則

第一,自由思考。

權力和威望,會影響自由思考。一旦有人的觀點,被認為比另一些人的更有價值,有些大腦就會被關閉。

怎麼辦?圓桌討論,不要打印頭銜,不要座位主次。不要自謙地說:“我提一個不成熟的看法”、“我有一個不一定行得通的想法”。

第二,延遲評判。

禁止批評,甚至禁止評論別人的想法。不要說:“這想法太離譜了!”、“這想法太陳舊了”、“這是不可能的”、“這不符合某某定律"。

批評,和評論,是扼殺更多想法的儈子手。

第三,以量求質。

剛開始大家的想法,就像剛打開熱水龍頭後的第一段冷水。前30個想法常常很容易,真正的創造力很多都出現在第50個想法之後。所以,整場頭腦風暴要爭取產生至少100個新想法。數量,在這裡比質量更重要。

第四,結合改善。

從帶著掃把坐上直升機掃雪,到用直升飛機螺旋槳扇雪,就是“結合改善”。這也是頭腦風暴真正的魅力所在,是一群人分別獨自苦思冥想,不具備的價值。

怎麼做?討論儘量要小範圍(10-20人左右);任何時候只能有一個人發言;不可以交頭接耳開小會;把前面的想法都貼在大白板上,激發更多新想法。

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Mind Map),最早由英國教育學家東尼·博贊(Tony Buzan)發明。他研究發現,人類的思維方式,不是線性的,不是表格的,而是放射性的:從一點出發,煙花式綻放。他提出了“放射性思維(Radiant Thinking)"的概念,和基於概念的思考工具: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最大的作用,不是記錄,是思考,是創造。

使用思維導圖的三個建議

第一,先從目標開始。

用思維導圖來思考,來創造時,首先要想清楚:你的目標是什麼?這個目標可能是:如何在3個月內提升業績?企業的願景、使命、價值感是什麼?怎樣才能讓她愛上我?下一年我的時間應該怎麼分配?等等。

找個足夠大的白板,把目標寫在正中間。這塊白板要大到,你不會因為地方不夠就想:這一點不重要,留些地方寫重要的事吧。

第二,不被導圖限制。

不要被層次限制。有任何的想法,立刻寫在紙上,不必先把第一層MECE了,再想第二層。

不要被形式限制。圖片、顏色、線條都不重要。追求美觀,讓別人看到後“哇”地一聲讚歎,反而會讓你忘了真正的重點。

不要被邏輯限制。有個想法表達不準確,或者掛錯層次了,不重要。擦掉重寫,或者重新關聯,不必“落筆一定不能錯”。

第三,善用各種工具。

東尼·博贊時代的思維導圖,很多是在白紙上畫的。但在今天,我不太建議你在白紙上畫了,因為修改、保存都很困難。

試試專業的繪製思維導圖的軟件,比如Mind Manager等等

思維導圖是東尼·博贊發明的一種思考工具。東尼認為,人的思維不是線性的,不是表格的,而是放射性的。為了能充分發揮創造力,從目標開始,逐級發散、相互獨立、全面包含地發揮你的想法,最有可能展現原汁原味的創意。

5W2H法

5W2H,是英文中最常見的七個問題:Why(為什麼),What(是什麼),Where(在何處),When(在何時),Who(由誰做),How(怎麼做),和How Much(要多少)的縮寫。把這七個問題放在一起問,確實能幫你彌補思考問題的疏漏。

5W2H法的三種用法

第一,用5W2H法找到問題。

下屬反應:前員工俱樂部最近不溫不火。要搞明白這個問題,你可以試著拿起5W2H檢查板:

What:前員工俱樂部的互動越來越少;

Where:減少的是微信群裡的發言數量;

When:最近三週,尤其是最近一週;

Who:都不怎麼發言了,尤其是以前最活躍的幾個人;

How Much:500人的群,過去每天有1000條以上的發言,現在降到了幾十條;

Why:這可能是因為群裡水平高低不齊,話題價值不一,越來越多人疲累了。

這樣,就把“前員工俱樂部最近不溫不火”這個問題,具體化了。

第二,用5W2H法變革創新。

你站在思維導圖前,面對中央的“前員工俱樂部”六個大字,開始用5W2H法,圍繞七個問題層層展開。你甚至可以試著把這七個問題中的每一個,繼續深入四個層次,尋找創新機會。

比如Why:做前員工俱樂部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層深入:因為要保持和前員工的聯繫;

第二層深入:為什麼要保持和前員工的聯繫?因為希望前員工幫助推廣產品,推薦員工,給新產品提意見;

第三層深入:有更合適的實現這些目標的方法嗎?也有。比如邀請其中一些真正有影響力、能力的,成為“榮譽顧問”;

第四層深入:為什麼這麼做更合適?因為避免了很多無效溝通。

於是,你在“前員工俱樂部”的基礎上,設計了更有效的“榮譽顧問”計劃。

第三,用5W2H法分配任務。

開會時,會議結束時一定要帶著3W(Who do What by When)離開。這個3W,其實就是5W2H的一個子集。

5WHY法

什麼是5WHY法?

5WHY法,字面的意思是:追問5個為什麼。“追問5個為什麼”作為一種思考工具,最早是由豐田公司的大野耐一提出的。新聞發佈會上記者問:“豐田汽車的質量為什麼會這麼好?”他說:“我碰到問題,至少要問5個為什麼。”

這就是5WHY法:從問題出發,不斷追問為什麼,告別直接原因,路過間接原因,最終找到根本原因。

用好“5WHY法”需注意兩點

第一、提出正確的問題。

員工說:“因為超過了負荷,保險絲就斷了。”這時,如果你追問的不是“為什麼會超負荷?”,而是“為什麼不用更好的保險絲?”那這個方向,就偏離了根本原因,走向了次要的採購流程。

提問題,要一直面對根本原因。

第二、區分原因和藉口。

你問:“為什麼會超負荷?”如果員工答:“是因為安排的工作量太大,機器都受不了,人就更受不了了”。如果你接著問:“為什麼工作量這麼大?”員工說:“因為車間主任真不是個好東西”。完了,這次討論就會被情緒帶走。要區分客觀原因,和主觀藉口。

二維四象限

時間管理矩陣圖,不把“輕重”和“緩急”這兩個維度“對立”起來,而是把它們“統一”起來,從而生成了四個象限: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也不重要。

這就是“二維四象限”法,把自己從“非此即彼”的二分法裡解放出來,用兩個“對立統一”的重要屬性作為依據,畫出四象限圖,分別討論情況,逐個解決問題。

到底從“用戶獲益”出發更重要,還是從“自身能力”出發更重要呢?我們把思路從“非此即彼”改為“對立統一”,畫一個“二維四象限圖”試試。

蘋果公司的“軟件佈道師”格威·卡瓦薩奇還真畫過這張圖,他用“用戶獲益”做橫軸,“自身能力”做縱軸,生成了四個象限。

自身能力很強,但是用戶並不獲益,這叫“冤大頭型企業”;用戶獲得收益,但自身並沒有能力因此盈利,這叫“平庸型企業”;自身能力不強,用戶也不因此獲益,這類企業是來打醬油的,叫“湊趣型企業”;只有用戶獲益,自身能力也很強的企業,才有真正的“商業模式”。

使用“二維四象限”法提升思考能力

比如,你想分析風險管理,可以從“可能性”和“損失”兩個維度,生成“轉嫁,規避,降低和自留”這四個象限。於是,我們就有了“風險管理模型”。

比如,你想分析對自我的認知,可以從“自己知不知道”和“別人知不知道”這兩個維度,生成“公開的自我,秘密的自我,盲目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這四個象限。於是,我們就有了“喬韓窗口理論”

比如,你想分析企業的產品佈局,可以從“相對市場份額”和“市場增長率”這兩個維度,生成“現金牛,明星,問題,和瘦狗”這四個象限。於是,我們就有了“波士頓矩陣”。

“二維四象限”法,它幾乎是整個西方管理學,經濟學,甚至是哲學,最基本的分析工具之一,無處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