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軍事記者的戰位就是戰鬥打響的地方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軍事節目中心記者 孫利

军事记者的战位就是战斗打响的地方

2月4日,孫利在火神山醫院採訪首批患者轉入。

從事軍事新聞報道二十餘載,我參與過抗擊非典、抗震救災、泥石流救援等多次災難報道,沒有一次報道像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樣令人難忘。

大年初一,向武漢進發

春節前夕,武漢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數字每日攀升,出於職業敏感,我預感到,人民子弟兵又要行動了,於是也悄悄收拾起採訪設備,裝進行囊。

果不其然。除夕之夜,解放軍陸、海、空軍3支醫療隊分別從重慶、上海、西安迅速出發,直飛武漢。接到派出軍事記者通知後,我毫不猶豫就報了名。部領導說,要不要派個年輕人?你剛做完腰椎手術沒幾個月,年齡都快五十了。我找了一個非常充分的理由:“當年非典的時候,我曾經進入過小湯山,無論是個人防護,還是對疫情報道,我都有經驗。”

大年初一,我和同事登上G505次列車。列車時刻表上已經不顯示武漢站,只有執行抗疫任務的人員在這裡臨時下車。晚上9點,列車員聽聞我們要赴武漢執行任務,堅決把已經收取的盒飯錢退給了我們。

到達駐地後,來不及休息,我就立即和剛剛抵達武漢的軍隊各支醫療隊取得聯繫,抓緊蒐集線索,開始投入戰鬥。

回想上一次來武漢,正是這座城市的高光時刻。舉世矚目的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在這裡舉行,作為總檯央廣軍事記者,我與同事一道在這裡見證了各國軍人運動員在賽場上的風采。當時,我根本不會想到,僅僅兩個多月之後,這座英雄的城市會以另一種形象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眼前是一座冰封的城市,高樓大廈依然矗立,卻沒有幾盞亮燈的窗戶,封閉的小區,空蕩的街道,檢查點上全身防護服的工作人員的表情凝重,讓我感覺彷彿置身於《生化危機》電影的場景中。天空中明明沒有下雨,我乘坐的車輛卻是溼漉漉的,下車一聞,原來是刺鼻的消毒水。

我有點窒息,似乎呼吸的空氣裡就有無形的敵人。但是,轉念一想,無論是作為軍人,還是作為記者,我必須要向前衝。戰鬥打響的地方,就是軍事記者的戰位。

抵達現場,更要抵達人心

最初的一週,前方軍事廣播記者只有我一個人,臺裡幾乎所有的欄目都來電約稿。與此同時,我瞭解到首批軍隊援助物資即將抵達武漢,3支軍醫大學醫療隊分別進駐金銀潭醫院、漢口醫院、武昌醫院接管病區的消息。這就要求我必須集中精力去採訪、直播連線、拍攝新媒體視頻、製作錄音報道,有時不僅要與中國之聲連線,還要與央視連線,一天要發六七篇報道,現在的我已經難以想象當時竟有如此高的效率。

作為記者,不僅要抵達現場,更要抵達人的內心。

大年初三上午,在醫務人員的協助下,我穿著防護服第一次走進漢口醫院的ICU病房。面對十幾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被病痛折磨的面孔,聽到他們接近呼吸衰竭時的呻吟,我心裡陣陣發緊。

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和漢口醫院ICU醫護人員正在聯合搶救一名危重患者。我驚訝地看到,醫護人員在幫危重患者進行人工助力呼吸時,離患者的口鼻不到20釐米。

我不知道這位氣管插管新冠肺炎患者每呼出的一口氣裡會釋放出多少病毒,只能用話筒記錄下這一切。在與一位醫生對話時,我問道:“您當時離患者口鼻的距離就二三十釐米?”她輕輕地說:“我要是不給他捏兩下,人就走了,我們ICU的工作都是這樣的,時間就是生命。”

在病房採訪接近中午時,多日陰沉的天空難得放晴,一縷陽光透過窗戶斜射進來。一位醫生欣喜地說:“太陽出來了,好兆頭。太陽出來了瘟疫就會少的!”

我在心裡默默記住了這句話,並寫在了當天報道的結尾。醫療隊員臨危不懼搶救患者的大無畏精神,每天都讓我深感震撼和敬佩。作為記者,我深知疫情形勢嚴峻,但我的報道也一定要帶給人們希望。

鐵打的戰士也有顆柔軟的心

無論是在武昌醫院、漢口醫院、金銀潭醫院,在火神山醫院、泰康同濟醫院、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還是在天河機場、漢口火車站,在武漢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人和事深深地感動著。

他們中,有年過50歲戴著移動呼吸機的老軍醫,有感染病房裡值班的年輕護士,有駕駛運-20運送醫療隊員的飛行員,也有火神山醫院建築工地的工人。而我最深的感觸是,鐵打的戰士也有顆柔軟的心。

這次任務中,空軍出動多型運輸機,分別從烏魯木齊、瀋陽、西寧、天津、張家口、成都、重慶等地機場起飛,向武漢空運軍隊支援湖北的醫療隊隊員和物資。在武漢天河機場,運-20大型運輸機降落後,飛行員馮瑋告訴我,他家是湖北的,他的愛人、孩子、老人都還在這裡。這次能夠為家鄉人民運送醫療隊,還是蠻激動的,說著說著就掉下眼淚。他在飛機上,對醫療隊隊員廣播說:希望你們能夠在湖北平平安安、順順利利地把任務完成好,待到你們凱旋的時候,我們再駕機過來接你們回家!

17年前,我曾採訪過小湯山非典醫院院長張雁靈。武漢市決定建設火神山醫院後,邀請張雁靈擔任專家顧問。張雁靈不顧年齡大、感染風險高等情況,於大年三十晚上就風塵僕僕地趕到武漢。隨後幾天時間裡,他為火神山醫院建設功能分區、流程設計、感染控制等提供了上百條意見建議,而且很快被採納。我對話張雁靈時,他由於說話太多,聲音已經沙啞。談話間,他對抗擊疫情的科學分析,讓在場人員無不充滿信心。武漢市委組織部一位同志事後告訴我,張雁靈是為武漢人民立了大功的!我的獨家專訪《原北京小湯山非典醫院院長張雁靈:對打贏這場防控疫病的人民戰爭充滿信心》播出後,很快產生較大反響。

在金銀潭醫院,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進駐兩天內,收治了72位新冠肺炎患者,所有隊員幾乎都是連續作戰,睡覺不足3小時。在火神山醫院,面對邊建設邊收治的巨大壓力,大家既當醫生護士,又當搬運工、修理工,確保了10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順利收治。這其中,有一批擁有50多年醫學經驗的老專家,他們與普通醫生一樣查房會診,一起研究重症病歷,發揮著重要作用。專家毛青對我說,在關鍵時刻,不用講什麼大道理,自己是1984年入黨的老黨員,無論是作為醫生的職責,還是身上的軍裝,都有這份責任。“這時候不衝鋒啥時衝?!”

可以說,在武漢戰“疫”前線的軍隊醫療工作者個個臨危不懼,體現了心繫人民的深情大愛和使命擔當。深受感動的我,接連採寫了《黨旗在疫情防控一線高高飄揚》《危難時刻方顯英雄本色》《解放軍派出的首批3支醫療隊已經全面展開救治工作》《火神山醫院開始收治第一批患者》《空軍運-20飛抵武漢!首次參加非戰爭軍事行動》《白衣天使在戰鬥》等多篇廣播報道,把發生在抗疫前線的動人故事和感人瞬間,一一呈現給全國聽眾。

我希望通過這些報道讓大家看到,國家和軍隊在全力支援武漢,這場戰“疫”一定會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