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东汉末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为什么没有如袁绍起兵成为诸侯?

用户5389662281732


东汉末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为什么没有如袁绍起兵成为诸侯?

东汉末年,天下动荡,各方势力乘势崛起,相互攻伐,都希冀在这乱世之中建功立业,而袁绍袁术兄弟更是凭借四世三公家世的光环的加持,迅速壮大,成为东汉末年举足轻重的豪强。

而同样四世三公的杨家却没有起兵成为诸侯,这是何原因呢,其一是因为当时的杨家青黄不接,错过了占地为王的时机,其二是因为事在人为,不是每个织席贩履的都能成为刘备,也不是每个四世三公都会成为诸侯。袁氏能同时出二个诸侯,不仅是凭借了家世,更是因为他们庶嫡之争的推动,相互拆台,又相互成就。当然,这也是他们灭亡的原因之一。

顶级豪门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少有的名门望族,自杨喜靠抱项羽大腿封侯起,杨家历经千年不衰,用能人辈出都不足以描述其辉煌。而到了东汉末年,杨家的标签是四世三公,其声望比之同样四世三公的袁氏更胜一筹。

“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后汉书》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四世三公,袁绍,袁术起兵成了诸侯,而杨家却没有动静呢,个人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在群雄并起,纷纷创业之时,杨家老的老,小的小,没有当打之年的人才

董卓进京,有志之士纷纷离京自立,乘乱割地,曹操,袁绍,袁术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然后有个细节就是这群如狼似虎打天下的人都是在如狼似虎的年龄,当时的曹操三十四五岁,而作为曹操的小伙伴,袁绍也正是时候,而当时杨家的新一辈俊杰,杨彪之子杨修才十四五岁。

因此就算杨修有野心做诸侯,也只能徒呼晚生了二十年,而当杨修成为一位真汉子时,天下已经过了可以凭家世做诸侯的红利期,所以杨修也只能乖乖的为曹老板打工了。

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三国志》

四世三公不是成为诸侯的必要条件,庶嫡之争才是袁氏兄弟成为诸侯的动力

袁绍袁术兄弟为什么会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这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这对兄弟是东汉末年的一对活宝,相互拆台又相互成就。

两人虽都是四世三公的背景,但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袁绍是庶出,袁术是嫡子,袁绍为了抹掉庶出的劣势,通过守孝六年,广交名士等手段来提升自己的声望,而在为大将军何进效力时,也积极的出谋划策,向权力中心靠近,最后何进虽然大意身死,但袁绍还是通过诛除宦官而赢得了至高的荣誉。

而当时的袁术也不甘落后,火烧南宫九龙门,追杀十常侍,同样奋勇争先,人气也是相当高。而这些都为兄弟俩以后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人缘基础。

而当董卓入京为祸,这哥俩都亲眼目睹了朝堂的乌烟瘴气,当然同时也唤起了自立门户,为家族争光,从而来证明谁才是袁家最有前途的人,于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跑路,打野发育去了。

卓复言“刘氏种不足复遗。”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

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三国志》

总结:综上所述,虽然同样贵为四世三公,杨氏之所以没有起兵做诸侯,一来是因为当时的杨家人才青黄不接,错过了时机,二来四世三公虽然高贵,但不是做诸侯的必要条件,事在人为,而袁氏出了两个诸侯有很大原因是兄弟两相互攀比,都想建功立业而促成的。


临石观海


杨家四世三公没错,但杨修的杨家是弘农杨氏,上有皇室,下有董卓,他敢在地方上招兵买马吗,就算敢,哪来的人跟他。汝南袁家地盘在河南,自古以来多的就是人多,人才更多,袁术这货是嫡系,但不幸得是人才跑光了,不然豫州光颖川这帮人就能打天下了。袁绍跑到北方,灭了韩服和公孙赞,基本上统一黄河以北,不是官渡,真的可以一统天下的。回到你这问题上,杨修身份太低了,四世三公只是血统,袁术嫡系血统,一方诸侯都比不了袁绍,更何况他呢。顺便他老爸在他死后混到太尉,也是顾忌到弘农杨氏地方势力,三国演义扯淡讲曹操看他死了儿子伤心,什么什么的给他个太尉虚衔


世家大族与世家大族的追求是不同的,弘农杨氏一直是后汉的忠实拥护者,最后带着一批衣冠旧族与给后汉王朝陪葬,汝南袁氏则是第一个给后汉王朝挖坟的。



汝南袁氏自袁安登上公位后,就走了与其他公族不同的一条路。袁安与专权的外戚窦宪针锋相对,为皇帝朝廷所倚赖,成为朝臣领袖。但之后其家族成员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结果就是久历后汉末年的政治变乱而不倒,同时声望崇高,因为各支系之间会相互关照,互为表里。大将军梁冀执政时,袁成为左中郎将,贵戚权豪自大将军以下皆与结好,言无不从,京师谚曰:“事不谐,问文开。”等到桓帝诛灭梁冀时,是光禄勋袁盱持节收其印绶。袁成、袁盱两人是堂兄弟。

梁冀覆灭后,宦官势力独盛,中常侍袁赦“以逢、隗世宰相家, 推崇以为外援”,至党锢之祸,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郭泰得免是由于其从不做过激的言论,而汝南袁闳得免盖因其“从父逢、隗并贵盛”,即使是当时气焰滔天的宦官势力亦不敢逼迫汝南袁氏。袁逢、袁隗兄弟,车马僭越,富奢甚,不与它公族同。



与袁闳类似的还有袁忠,其与汝南范滂为友,俱证党事,但范滂死在狱中,袁忠却活蹦乱跳,到献帝时他的族兄弟袁绍、袁术诛灭宦官,他得以复出为沛相、卫尉。袁绍、袁术兄弟,公族游侠,利用汝南袁氏积累数代的人政治资本,迅速转化为了军阀,袁术即对袁绍说:汉之失天下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门。后汉朝廷失去对天下的控制有两次关键事件,其一是董卓外兵入京,外戚与宦官同时被铲除;其二是袁绍等人在山东起兵,正式争霸天下。而这两次事件,汝南袁氏都是核心。第一次袁隗玩脱了,董太师根本就不是能受控制的,第二次则正式宣布了汉末三国时代的来临。汝南袁氏到袁术、袁绍这一代,已经不再满足于累世公辅,准备谋求帝位了。

弘农杨氏则不同,一直是试图维持摇摇欲坠的后汉王朝,最后一起没落。弘农杨氏起于关西孔子杨震,杨震一生最悲壮的时刻,就是失势后愤怒自杀,把自己从一个被中央排挤出的三公、政治失势者扭转而成了一个拒绝与贪腐朝廷相媾合的壮烈士人,更在士人阶层中给弘农杨氏建立了极高的起点和社会声望。此后弘农杨氏历代,都保持了清名,一直都家门严谨,立身甚正,不与外戚宦官同流合污,始终名节高洁。杨震子杨秉自称有三不惑:酒、色、财,计日受俸,余禄不入私门。大将军梁冀执政时,杨秉称病拒绝与之合作。杨秉为河南尹时,即弹劾五侯中的中常侍单超,为太尉后,更是弹劾中常侍侯览、五侯中的具瑷,天下肃然。杨秉乃桓帝时作为士人阶级的柱石,党人领袖陈蕃、李膺不过是其后辈。杨秉子杨赐为灵帝帝师,其时经历两次党锢,宦官势力强势,但杨赐还是上疏希望灵帝斥退佞臣,为中常侍曹节、王甫所忌,以辟党人免。杨赐子杨彪则在为京兆尹时,诛杀了权倾天下、杀了窦武陈蕃的中常侍王甫,一时天下惬心。



董卓入京后,东汉帝国上下解体。世家大族或者如汝南袁氏一般走到前台争霸天下,或者如颍川陈氏、颍川荀氏、颍川钟氏一样自寻明主以发挥其政治理想,或者如次一些的豪族吴郡顾陆朱张结境自守。而以杨彪对代表的弘农杨氏,则一直跟随在献帝左右,始终保持对后汉的忠诚。杨彪“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害”,同时,其余杨氏宗族成员也都保持了对后汉朝廷的忠贞。侍中杨奇与黄门侍郎钟繇一起策反了李傕部将宋晔、杨昂,使得献帝得以东归。杨奉一系的杨众,以谒者仆射从献帝入关,累迁御史中丞。献帝东归后,夜走度河,杨众率领百官步行跟随,拜侍中。

曹操迎奉天子之后,杨彪被罢免为闲职,弘农杨氏的政治地位也被颍川世家大族的荀彧、钟繇、陈群等人取代,失去了对政治的直接影响力,退出了政治核心,所以显得不如汝南袁氏在三国时显赫。也即弘农杨氏从来不曾追求过变成乱世军阀的野心,依然在乱世尊奉汉帝。至于来自三辅士人扶风耿氏耿纪、冯翊吉氏吉本、京兆金氏金金祎、京兆韦氏韦晃这些忠于汉献帝的叛乱背后,有没有弘农杨氏的身影,就见仁见智了。弘农杨氏累世清德,四叶重光,虽至杨修之死而中衰,可依然保存了长久的生命力。即使衰落于三国,但族大宗盛,深植于乡里,很快就以西晋三杨控制朝政而重新扶苏,然后再次迎来一波族灭。


霜寒九州


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为首的六十万汉军,与项羽为首的十万楚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爆发激战。这场战役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一个小人物的命运。

这个小人物名叫杨喜,华阴人(今陕西潼关县),垓下之战爆发前,他作为骑兵小队队长,随刘邦军出发。刘邦为了激励士气,许诺取项羽首级者,赏千金,封万户。

垓下之战以项羽自刎乌江而告终。受到刘邦重赏的刺激,汉军官兵一拥而上,抢夺项羽的尸体。汉军自相残杀,死伤数十人后,最终项羽的尸体被分为五块,五人各分得一块,其中杨喜得到了项羽的一条腿。

刘邦大喜,兑现承诺,杨喜被封为赤泉侯,食邑1900户。从此,杨喜出入庙堂,高官厚禄,奠定杨氏家族繁盛的基础。

杨喜死后,杨氏家族默默无闻,不见经传,直到曾孙杨敞出现。杨敞娶了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为妻,同时权臣霍光很欣赏他,一路提携,历任大司农、御史大夫以及丞相,是杨氏家族首位宰相,也是弘农杨氏的始祖。

杨敞的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四世三公”。杨震子杨奉后代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隋朝隋高祖杨坚,隋世祖杨广,越国公杨素及子杨玄感等。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唐玄宗杨皇后等。

至于东汉末年,汝南袁氏与弘农杨氏都是四世三公的家族,可是袁绍、袁术都成了称霸一方的诸侯,而杨彪、杨修却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文臣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是杨家人才青黄不接。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袁绍、袁术、曹操等都是三十多岁,正是打天下的黄金年龄,而杨彪已经年近半百,杨修只是十几岁的少年。

其次,与家风有关。杨彪儒门家学,自幼受到熏陶,正统的儒门子弟,是循规蹈矩的文臣,不像曹操袁绍袁术等都是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好勇斗狠,而杨彪忠君思想占据主导,做不出对抗皇帝的事,在东汉末年乱世,曹操袁绍袁术这些手握重兵的武将显然比杨彪杨修这样满腹经纶的文臣更具优势。所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曹操杀害了孔融崔琰娄圭许攸边让包括杨修等很多文臣就是证明。

第三,杨彪虽然地位很高,在汉献帝时期担任三公,但一直在中央任职,袁绍等诸侯讨董卓时,杨彪正在洛阳任职,没有机会出至地方,其子杨修年幼,尚未出仕,自然就没有割据地方的可能。

第四,等到杨修成年,虽然杨修聪明过人,才华横溢,但曹操已经统一北方,杨修失去了成为诸侯争霸天下的机会,只能给曹操打工。

第五,杨修虽然才华横溢,是曹操的主要谋士,但杨修主要负责曹操集团的后勤,相当于刘邦集团的萧何,军事才能没有得到锻炼与发挥。


第六,杨修锋芒毕露,多次说破曹操心思,没有司马懿那样韬光养晦,杨修因此引起曹操嫉恨,动了杀机。而司马懿虽然也被曹操怀疑有野心,但司马懿谨言慎行,让曹操抓不到把柄。

第七,杨修投靠同样文采飞扬但缺乏政治手腕的曹植,而司马懿投靠奸诈多谋的曹丕,最终曹丕保护了司马懿,而杨修遭遇杀身之祸,被曹操杀害。


厚德载物49847


弘农杨家,秦末本起于武家(杨喜),东汉却从文(杨彪、杨修),到北朝末期又回归武家(杨忠、杨坚),算是个趣谈。星火辰认为,汉末的弘农杨家没学汝南袁家(袁绍、袁术)成为诸侯,那是因为杨家没有袁绍、袁术这样的不肖子。

一、首先说说这“不肖子”不等于“不孝子”,说的是袁绍、袁术一点不像他们的长辈或祖先

汝南袁家从袁安开始,世世代代以儒学而传家,这和弘农杨家从杨震开始以儒学传家是一样的,杨震甚至有“关西孔子”的名头。

东汉自刘秀开国后,虽然不杀功臣,但是把功臣们都赶回家去享受去了,不让他们掌握朝政。于是,一大批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被提拔起来,和东汉的皇帝、东汉的外戚、乃至于东汉的宦官们一起来掌控朝政。这些家伙大多被称为清流,袁家、杨家就是其中的代表,都是四世当到了三公的高位,门生故吏满天下。

这两家最厉害的不光是代代三公,主要在于这两家在天下士人的心目中地位极高、很受尊重,而且这两家还有好些人曾经录尚书事,不但有着三公和清流的虚名,而且曾经掌控着东汉朝廷的最高实权。

到了汉末,杨家与袁家的地位是相等的,然而两家的追求和他们的后辈却大不相同。

历史记载:袁绍、袁术兄弟都好任侠,游走于朝野之间,喜欢搞政治小集团。而杨家的子孙们依旧在朝廷当中,做着他们只以为清高的规谏皇帝的事儿。而后来著名的杨修,此时还没长成大人咧。

也就是说,袁绍、袁术兄弟都抛开了儒学的祖业,成了半个江湖人士,这两个不肖子让他们的叔父袁隗极为担心,拼命让这两个家伙回朝廷任职,想把这两个家伙放在自己的监控之中。

而杨家呢,显然没有这种人物。

二、杨家大概是有当圣人、致太平的追求的,他们的祖先杨震既有关西孔子的美称,又有“四知”的典故,死后还能招来大鸟的悲鸣

话说汉灵帝时期,历史上有名的昏君问杨家的子孙杨奇说:“朕与汉桓帝相比怎么样?”那汉桓帝早汉灵帝一任,当时已经是众口一词的昏君了,杨奇打趣道:“陛下和桓帝,真的一个是唐尧(尧帝)、一个是虞舜(舜帝),不遑多让啊!”杨奇表面上夸桓帝、灵帝是尧舜一样的圣君,实际上说他二人荒淫无道彼此不遑多让。灵帝怎么能听不出来,于是这位昏君也语带双关:“你脖子够硬,死后一定会像你祖先一样招来悲鸣的大鸟的。”

话说这个杨震,生前不但享有关西孔子的美称,也有像孔子一样要实现伟大政治抱负的追求,结果终于被陷害服毒而死。据说他死后,有一只两三米高的大鸟到他葬所悲鸣,直到他下葬后这才飞去。

曾经,有人给送来贿赂,说是:“没人会知道。”杨震却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敢说没人知道。”杨震的确是一位爱惜自己羽毛的人,于是,杨家的子孙,大多与他为人处世的的方式相同。

在朝局中,杨家的处事方式显然比袁家要生硬,或者说更耿直、正直,直到杨修的老爹杨彪时期,其家风、为政作风依然如此。

而袁家,到了袁绍、袁术之父袁逢,其叔父袁隗的时代,他们更接近于圆滑的官僚,少见正直、耿直的风气。

三、因此吧,杨家没和袁家一样成为诸侯,一是理想追求不同,二是朝野实力不同,三是人物机缘的问题

1、抛开袁绍、袁术这种有王霸之志的人来说,袁家追求的也是自保,能够在任何时代都位列高位而不倒。而杨家的追求,更多表现为一种儒家骨节的践行理想,直到杨彪的时代,依然有一种傲骨,居然敢对曹操怒目而视。杨修的死,除了杨修自己的问题,从杨彪对曹操的态度来看,杨彪未必没有责任。

2、杨家和袁家都四代人位列高位,然而让人奇怪的是,与袁家在地方上有许多有实力的门生故吏相比,杨家的门生故吏似乎并没有太多掌握地方权力。当杨彪在朝中与董卓,与李傕,乃至于与曹操对抗时,他更多表现为清流中的声望的支撑,而不是地方上的军事实力。袁家则大不相同,冀州的韩馥、河内的王匡等人,都是袁家的铁杆,乃至于董卓、丁原等人,背后似乎也隐约可以看到袁隗的影子(虽然袁隗后来死于董卓之手)。

3、说起机缘的问题,这其中有很多个例。乱世一句名言叫“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袁家的袁隗、袁基等人,因为身处朝廷,结果被灭族,逃出去的袁绍、袁术都成了诸侯。而杨家的杨彪父子,大约一直都在皇帝身边,数度陷入险境,因为他们巨大的名声,这才屡屡侥幸逃过,还谈什么诸侯。更何况,杨家人的年龄结构有些不合适。东汉大乱时,比袁绍、曹操等人大约大十多岁的杨彪已然是东汉核心高官,而袁绍、曹操等人正处于进退都可的中层。而杨彪的儿子杨修呢,又比曹操、刘备等小一辈,大约是孙策、周瑜同龄的。你要让儒学世家出身的杨修像江东虎子孙策一样去开创基业,那岂不是太难了。

顺带说一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自认为是弘农杨家之后,这个东西还真不好证明,南北朝、隋唐时代许多高官之家都自认汉朝名门,杨忠的做法也不算新鲜。


星火辰


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

第一,当世人的能力不够。

说起东汉的弘农杨氏,这也是个很牛掰的四世三公家族。早在杨震以及其孙杨赐担任三公的年代,杨氏就敢跟宦党对喷,并且还屡屡干掉宦官。为了跟皇帝较劲,杨震甚至还服毒自杀了,他的死引得天下震动,弘农杨氏从此备受世人敬仰,被当时人敬称为一门忠烈,世代贤良。而当时的汝南袁氏,不说也罢。其影响力与弘农杨氏差之甚远。

不过当时间来到东汉末年时,两家的情况就倒过来了,弘农杨氏偏保守,时任太尉的杨彪迷失在了既有体制内,保守的与东汉皇权相辅相成,不敢脱离皇权单干。而他的儿子杨修和侄子杨亮跟他也是一个样。所以杨氏也就错过了单打独斗的机会。

其实杨亮的父亲杨奇是个人才,他小时候就有志节,从不以家势之名招摇过市。他年轻时交结英豪,门徒常有二百人,如果不是东汉末年他折腾不动了,他大概率也会有一番作为。不过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弘农杨氏在东汉末年事实上就是青黄不接,没有人能脱离皇权而单干。

再看汝南袁氏,虽然袁绍的叔叔袁隗跟杨彪也差不多,也迷失在了体制内,想的只是继续维持四世三公的地位,没有颠覆皇权的心思,导致最后被董卓灭门。但相比于杨氏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袁绍、袁术兄弟在当时真的是生对了年代。这两位平时都是喜欢结识游侠和义士的好战分子,心里面没半点忠君爱国思想。东汉末年的乱世局面正对他们的胃口,再加上他们身上都顶着有家族光环,所以当董卓之乱,朝廷权威尽失后,二袁算是英雄有用武之地,顺势变为军阀。(如果不是乱世因素,袁氏肯定仍然不如杨氏显赫)



第二,志向不同。

关于志向追求,前面提到了,这里展开讲一下杨、袁两家的志向追求。

汝南袁氏自从袁安登上三公之位后,就非常有功利心,袁安是这样,他的儿子、孙子乃至曾孙辈也是这样。而袁氏如此,其结果就是这个家族滑的跟泥鳅一样,历经东汉末年的所有政治变乱而不倒。比如大将军梁冀执政时,袁安的曾孙袁成就与其结好。结果等汉桓帝诛灭梁冀时,第一个跑到梁家落井下石的就是袁成的堂弟,时任光禄勋的袁盱。



梁冀家族覆灭后,宦官势力独大,这个时候的东汉士族纷纷而起,对抗宦官,结果被宦官以党锢之祸全部干倒。而袁氏呢?袁家的袁逢和袁隗早就跟中常侍袁赦(太监)建立了关系非常好的关系,所以这场风波根本就没烧到他们身上。

袁成、袁逢、袁隗是仨兄弟,三人分别抱两派大腿,这真是绝了。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佟国维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们佟氏一门能历经三朝而不倒,就是因为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能一条路走到黑。绝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佟国维说的话,放在袁氏身上,非常合适。



到了东汉末年,皇权尽丧,袁氏再次寻找家族出路,施展绝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生存之道。比如当时袁术看出了东汉朝廷无以为继的现状后,就对袁绍说:“汉之失天下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门。”

袁术的话,结合袁氏先前的生存策略:外戚得势傍外戚;宦官得势傍宦官。现在外戚宦官都不行了,连皇帝也不中用了,你认为袁氏应该会怎么寻求出路呢?

自然干脆反了呗,割据一方,当军阀,乃至当皇帝,自己说了算。像这样的家族,出了袁绍和袁术这两个军阀,奇怪吗?一点不奇怪,太正常了。

再看弘农杨氏,当年杨震活着,就以自杀明志而名震天下,在士人阶层中给弘农杨氏树立起了一个极高的起点和社会声望。此后弘农杨氏历代后人都保持了清名,一直都家门严谨,立身甚正,绝不与外戚、宦官同流合污,始终名节高洁。

比如杨震的儿子杨秉就坚决与外戚和宦官作斗争,大将军梁冀屡次拉拢,他都决绝。杨秉称病,拒绝与之合作。大太监单超为非作歹,他屡次弹劾。宦官以党锢之祸打压士大夫时,杨秉的儿子杨赐拼了命跟宦官斗,差点被害。到了杨彪时,他直接杀了权倾天下的中常侍王甫(太监),一时名震天下。

董卓入京后,东汉帝国解体。世家大族纷纷寻找出路,汝南袁氏走到前台争霸天下,颍川陈氏、颍川荀氏自寻明主以发挥其政治理想,江南豪族,如吴郡的顾、陆、朱、张四大家族结境自守,根本没有人关心朝廷社稷的安危。这个时候,只有以杨彪对代表的弘农杨氏还跟随在汉献帝左右,始终保持对皇帝的忠诚。杨彪为了护卫汉献帝,差点遇害。

曹操迎奉汉献帝后,看杨彪不爽,把他罢免为闲职,弘农杨氏在朝廷政治地位也被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荀氏取代。不仅失去了对政治的直接影响力,而且退出了政治核心。



所以在当时那个时代,杨氏显然不如汝南袁氏风光了。从这就可以看出,跟滑头的汝南袁氏相比,弘农杨氏实在是太老实了,一直都在试图维持着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试图维持着杨氏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以致最后与汉朝一起没落了。直到西晋时期才再度因杨骏的得势而短暂崛起。


Mer86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何谓四世三公?

三公:司空、司徒、太尉,后来泛指高位。

四世三公就是指祖上四代都有人担任三公的职位,在东汉末年有两个家族达到了这样的成就,一个是我们都知道的袁绍、袁术的袁家,还有一个就是被曹操杀掉的杨修代表的杨家。

杨修的父亲杨彪、祖父杨赐、曾祖父杨秉、高祖父杨震都做到了太尉,所以被称为四世三公,其祖上杨敞做过西汉丞相。杨家的发迹始于楚汉相争,其先祖杨喜抢得了项羽尸体的小腿,被封为赤泉侯,自此杨家开始显赫,并且称为中国封建王朝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其后代之一就是隋文帝杨坚!

所以说要比家世,杨家还在袁家之上。

为什么杨家没有出现军阀?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拥有一郡之地便可以起兵逐鹿中原,曹操、袁绍都是回到自家地盘振臂一呼,马上就能聚拢数千人马,那么杨家为什么不行?

1、当代家主杨彪忠心于大汉王朝

在此乱世之中,如果说还有人死心塌地忠于汉朝的话,杨彪必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杨彪时刻陪护在汉献帝左右,董卓乱政时他据理力争,保全皇帝尊严;李傕郭汜作乱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护送汉献帝出逃;到了许都,在曹操的威逼之下杨彪也是寸步不离汉献帝,直到曹操将其下狱;获释之后,胳膊拧不过大腿,他便称疾不出,至死都不为曹操出一份力。

正是这样的忠诚,让杨家没有心思去发展自己的势力。

2、杨家未到地方任职

杨彪这一代兄弟有杨琦、杨众,三人都是在京任职,在东汉末年,朝廷衰落,京官已无往日风采,作威作福的往往都是地方上的太守、州牧,他们有钱、有权、有兵。

反观袁家,袁绍、袁术见势不对,都跑出了京城,袁术回到袁家根据地汝南,招兵买马,袁绍则是跑到渤海当太守,也开始积聚力量。

所以未任职地方的杨家就失去了起兵的先决条件。

3、杨修和袁绍不能比

袁绍,作为失败者被很多人轻视,但是他从袁家的庶出,小小的渤海太守,最终统一河北,拥有四州之地,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若不是官渡之战,这个天下是不是曹操的还不好说。就凭这些功绩,袁绍就当得起乱世枭雄的名声。

反观杨家的新生代杨修,留给世人的感觉就是小聪明不断,大智慧没有,只会舞文弄墨,哪懂文治武功?所以只能依附于曹操,最后还被曹操砍了脑袋。儿子被曹操砍了,杨彪也是不敢多说一句。如此柔弱,怎么能当得了曹操、袁绍这样的枭雄呢?


荣耀历史


东汉末年的四世三公家族,是指以袁绍、袁术为代表的汝南袁氏家族;以杨彪为代表的弘农杨氏家族。

杨彪家族之所以不能像袁绍家族那样,在天下大乱之际成为地方豪强,主要是因为家风家训有关。

在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期间,他们这些士族没有任何机会永久掌握兵权,所以只能选择中立,尽量不卷入纷争。

到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之际,杨家仍旧是规规矩矩的。而袁家也就只出了袁绍、袁术这叛逆的兄弟俩。

年少的时候,这兄弟俩仗着家里人跟宦官势力,外戚实势力都有交情,没少做坏事,并且养成了讲情义,不守规矩的性格,同时也具备了当领导的潜质。因此,背后难免会被人指指点点的。这对于以忠义著称的杨家来说,是无法接收的。尤其是袁术在担任长水校尉这个官职期间,横行霸道,老百姓称之为路中悍鬼,这是正直人士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后来,黄巾军之乱爆发,大部分士族子弟都出征了,经过两次出征后,好不容易才平息叛乱。这个时候,由于国库空虚,没法论功行赏,安抚不了有功之人,又担心这些人闹事。把持朝政的宦官就出了一个馊主意,采取过河拆桥的方式,让那些参与平息叛乱的官军各回各的家,下放到地方的兵权要会收到皇帝手中,继续推行集权制度。

这样的决定,对于以忠义著称的杨家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若是不接受,那就是造反,是不忠不义的行为;对于叛逆的袁绍兄弟来说,哪里能咽下这口气?凭啥送死的是我们,作威作福的是你们?

结果,宦官想收回大将军何进手中兵权时,何进担心兔死狗烹,死活不答应,就与袁绍为代表的士族军官联手。宦官为了制衡外戚势力,就让宦官蹇硕担任禁军最高指挥官。外戚与宦官之间的关系紧张到一触即发的状态。

袁绍素来天不怕地不怕,卷入了这场纷争,不得不一条道走到黑,虽然宦官发现事态严重,愿意以牺牲蹇硕性命为代价向外戚示弱,但袁绍还是不罢休,非得把宦官杀干净不可。于是就有了何进兄妹犹豫不决,外戚这边却灼灼逼人的态势。最后,宦官狗急跳墙,杀了何进,袁绍兄弟杀入宫中。

在诛杀宦官过程中,袁绍耍了一个心眼,借口杀宦官而把宫里那些没长胡子的男子都杀了。宫里不长胡子的男子,都有哪些呢?除了宦官,剩下的就是皇室成员和各路诸侯留在宫中的人质。一般而言,人质都是各路诸侯家中的核心成员。这些人被杀,其背后的家族当然会出来闹事,没有了人质的约束,也就不再顾虑皇权,天下不乱成一锅粥才怪。当然,这也是袁绍想要的结果。

正好有了董卓这个大老粗做替罪羊,袁绍把祸国殃民的罪名推却到董卓头上以后,振臂一呼,以清君侧的名义,很容易收拢旧部,也能招募到渴望改变现状的兵员。加上袁绍兄弟俩一肚子坏水,以各种名义兼并他人的队伍,很快就成为一方诸侯了。

而杨彪家族的人个个都是太老实,做不出混水摸鱼的事情,自然没法成为一方诸侯。杨彪之子杨修虽然在曹操帐下混了个谋士,但因为卷入了世子之争,表现得太聪明,所以处处被曹操提防,最后找借口杀了,没机会自立。

所以说,同样是四世三公家族,弘农杨氏家族之所以不能出称霸一方诸侯的人才,那是因为他们受到家风家训的限制。而袁绍、袁术兄弟天生叛逆,头脑又精明,善于制造机会,所以在乱世中能够脱颖而出。





酒中史话


所谓『四世三公』就是指家族中有四代人连续地担任了『司徒』、『司空』、『太尉』这三个被称为『三公』的职务,在东汉,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都是四世三公的家族,可是袁绍、袁术都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而杨彪、杨修却并没有这样,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文臣。

原因何在呢?

第一是家风不同。

袁安的玄孙袁闳(袁安是袁绍袁术的高祖父)曾经说过这话:

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郤矣。

桓灵时期开始,原来与杨家都是满腹经纶的大儒学而优则仕的袁家转变了家风,也就是『史称的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因此逐渐通过门生故吏培植实力,最终成为了一方诸侯,觊觎神器。

第二是路径不同。

担任丞相曹操主簿之职的杨修负责曹操的内外军国之事,在曹操诸子的夺嫡之争中支持曹植,本身的目的也是追求自己与家族的权力提升,但是这个路径与袁绍、袁术通过招兵买马自立为一方之主不同,总体上可以说是作为辅佐依傍主公,因人成事,这就是路径不同。


谈古论金


三国早期,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出尽风头,袁术、袁绍兄弟相继成为最强诸侯,尽管最终都失败,但也闻名于后世。

在同一时期,能够和汝南袁氏相提并论的家族,唯有同是四世三公家族的弘农杨氏,甚至其名气更在袁氏之上。

先说弘农杨氏的历史。其祖上可以追溯到诛杀项羽有功而封赤泉侯的杨喜,西汉中期是昭帝时丞相、安平侯杨敞,到了东汉,弘农杨氏起于大儒杨宝,虽然杨宝一生未出仕,但名声却很大,受到光武帝刘秀的礼遇,还是成语结草衔环中“衔环”的主人公。传说因其救了一只黄雀,是西王母的使者,为了报恩,给杨宝四枚白环,意喻“子孙洁白,位登三事(三公)”,果然从杨宝之子杨震到玄孙杨彪,连续四代都有人位居三公。

这当然只是个神话传说,但传说极广,大概也是人们对善恶有报的一种愿想。杨震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之称,留下暮夜却金的传说,即所谓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后相继任司徒、太尉,晚年不被皇帝所喜,受到诬陷遣返回乡,饮鸩而亡;其子杨秉,清正廉洁,“计日受俸”,曾当过汉桓帝的授业老师,担任过太尉,后病亡;杨秉子杨赐,也曾教授过汉灵帝,陆续担任过司空、司徒、太尉,病亡后追封骠骑将军,皇帝为之穿丧服,三日不朝(也可能是刘宏想偷懒)。

最后一位,就是杨赐的儿子杨彪了。杨彪也是少年扬名,察孝廉、举茂才,后入朝为议郎,参与过《东观汉记》的续写,任京兆尹时,揭发黄门令王甫的贪赃行为,使其被定罪诛杀。杨赐死于中平二年(185年),乱世已有迹象,杨彪继承了杨赐临晋侯的爵位。他和袁绍曹操处于同一个时代,大了约十余岁。弘农杨氏之所以没有像汝南袁氏那样起兵成为一方诸,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杨氏家族人丁不旺。弘农杨氏,记载中杨震还有几个儿子,但杨秉一脉传下来,就只有杨赐一人,然后到杨彪、杨修乃至再下一代,也是独苗(不排除未被历史记载的可能)。作为四世三公的主脉,人丁不旺,自然就不愿意去冒险,而是留住朝廷。

二、和杨彪的个人经历有关。儒门家学,自幼受到熏陶,正统的儒门子弟,循规蹈矩,不像曹操袁绍都是问题儿童,儒学之外,没有接触到其他东西,忠君思想占据主导,做不出对抗皇帝的事。

三、杨彪一直在中央任职,基本上算是未出河南三辅之地,诸侯讨董时,他正在洛阳任职,没有机会出至地方,其子杨彪年幼,尚未出仕,自然就没有割据的可能。

四、等到杨修成年,诸侯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失去了成为诸侯的机会,只能给别人打工。

董卓乱政后导致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汝南袁氏出了袁绍、袁术、以及袁遗三个诸侯,势力远超弘农杨氏,以致后世很多人只知道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忽略了还有一个弘农杨氏。

仅代表个人观点。






三国逐梦


说到底就是枪杆子出政权 没有枪 杨彪又没袁隗心眼算计 再加上 没有刘宏托孤 没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