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心理學家:這兩大實驗證明了母子連心真的存在

大家好,這裡是第一心理課堂。所謂母子連心,通常是形容母親和孩子心意相通,這裡的“連心”主體是母親,客體是孩子。遺傳學認為,母子連心其實是一種現象,下面將結合發展心理學和遺傳心理學理論進行解釋。

心理學家:這兩大實驗證明了母子連心真的存在

情緒、認知、性格、人格、心理規律都屬於心理學研究範圍

我們知道,寶寶在媽媽肚子裡面的時候,還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寶寶,只能稱之為胎兒。但即使是在胎兒時期,他仍然能夠感知到媽媽現實中的情緒,也許媽媽有時候自己都沒察覺的小情緒,胎兒卻能敏感的接收。

到了分娩時刻,母體分離,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即使胎兒脫離了母體,獨立存在,但在一段時間內還是和自己的母親在心跳方面保持同步進行。

心理學家:這兩大實驗證明了母子連心真的存在

情緒、認知、性格、人格、心理規律都屬於心理學研究範圍

心跳同步

在以色列,遺傳心理學家曾進行過這樣的實驗,選取了四十多位帶孩子的母親(孩子均剛出生不到5個月),並在母子身上分別綁上了心跳探測器,反覆試驗後發現,三個月大的嬰兒仍然能夠和自己的母親心跳實現同步化。

不僅如此,他們還讓母親做了一些情緒反應,當母親臉上充滿濃濃的愛和笑容的時候,寶寶似乎也能夠感應到一樣,心跳馬上就變得步數一致了。

心理學家:這兩大實驗證明了母子連心真的存在

情緒、認知、性格、人格、心理規律都屬於心理學研究範圍

生理因子和微嵌合細胞

華盛頓大學遺傳學研究中心也曾得出類似的結論,通過大腦結構分析,他們發現,在女性大腦的區域中,竟然存在她們的生理因子——男性胎兒的DNA。同時,還有一種獨特的細胞——微嵌合細胞,被認為是胎兒細胞遊離進入媽媽腦中的表現。研究人員一致認為生理因子和微嵌合細胞的發現,是母子連心的最好的佐證。

心理學家:這兩大實驗證明了母子連心真的存在

情緒、認知、性格、人格、心理規律都屬於心理學研究範圍

生活中,很多人對母子連心也是深信不疑的,比如,母親和孩子在床上玩耍的時候,在孩子掉下床的前一刻,母親總能感知到,並馬上拉住孩子,這種下意識的行為其實是具有預見性的,或者是孩子睡醒起來的前幾秒,母親會不知不覺的先醒來,這些難道不是母子連心的最好詮釋嗎?

我們經常聽到很多媽媽的陳述:媽媽真是一個哭差事,從自己家的寶寶呱呱落地那一刻起,我就開始操心,大部分精力給了孩子,比如孩子在晚上踢掉被子的時候,我總能及時給他蓋上。而這些具有預見性的動作,似乎成了大家眼中的本能和條件反射了。

心理學家:這兩大實驗證明了母子連心真的存在

情緒、認知、性格、人格、心理規律都屬於心理學研究範圍

遺傳心理學觀點

遺傳心理學界有一個觀點:孩子一定要由母親照顧,因為母親和寶寶有著近十個月同呼吸、共命運的親密基礎,同時,母子之間存在著某種難以解釋的心靈連接。只有母親才能及時察覺孩子處境的危險和各方面的需要,和母親在一起,孩子才能有心理層面的安全感。

同時,社會心理學家指出,在一歲半前母親是孩子重要的代言人,而到了兩歲左右,父親才開始登上孩子教育的世界,這樣綜合的教育才有利於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和成長。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