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如果明朝不亡到了鴉片戰爭,會是怎樣的結局?

一直以來,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兩個封建王朝,成為現代人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很多人在痛恨滿清腐朽的同時非常崇拜明朝的骨氣,當然也有一些人說明朝未能夠開疆拓土,清朝雖然腐朽卻開拓了近600萬疆域,也讓網上分為了“明粉”和“清粉”兩派。

如果明朝不亡到了鴉片戰爭,會是怎樣的結局?

有網友曾總結了兩段語錄“終明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清一朝268年,和萬年親,割萬里地,賠億萬款,納萬年貢,天子棄國門,君王萬里遁。”來對明朝和清朝進行對比。其實小編認為,在開拓疆域上清朝確實是有很大貢獻的,但是清朝的腐朽讓中國在近代積弱貧窮,使中國陷入了列強的瓜分這是清朝的失敗。

小編認為,一個國家相比與大,強才是更重要的,因為只有強大了,才能夠獨立自主、不受人欺負,比如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都不是很大,但是由於國力強盛在近代史上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強國。

如果明朝不亡到了鴉片戰爭,會是怎樣的結局?

說到這裡,那麼我們就假設明朝在1644年沒亡,而是將後金抵擋在關外,並消滅了李自成等農民軍,延續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時期,會是怎樣的結局?首先,我們要知道清朝為什麼在鴉片戰爭失敗,有兩個原因,一是武器裝備較差,這是不爭的事實,2年的鴉片戰爭只造成了英軍500人傷亡,而清軍傷亡近3萬人,這是武器方面的差距,是閉關鎖國造成的。二是防漢甚於防英。原本道光是要繼續打的,但是當閩浙巡撫彙報可能出現流民的時候,道光決定和英國進行和談,因為他知道流民很可能爆發起義,這也才會出現了最後慈禧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如果明朝不亡到了鴉片戰爭,會是怎樣的結局?

那麼我們看看明朝呢,第一,明朝在後期解除海禁,大量的引進西方的武器和科學技術,當時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科技文獻,並仿製了西方武器,這在明朝和荷蘭的大海戰可以看出,明朝先是不敵,隨後大量購買英國艦船和火炮,最終將荷蘭打的全軍覆沒,可見明朝在對外開放這一塊做的很好,所以能夠跟上當時列強的時代,也很有可能進入工業革命,那麼在武器裝備上和英軍差不多,自然不存在被“吊打”的問題。

如果明朝不亡到了鴉片戰爭,會是怎樣的結局?

第二,明朝原本就是漢人政權,所以不存在防漢的問題,而且以明朝數次對葡萄牙和荷蘭的戰爭史來看,明朝即使被打敗也絕不求和,就算是打輸了,也絕不可能割地賠款,而是給列強留話“要麼你滅了我,要麼你離開我的土地,不然我就和你打到底”,這一點從明朝和葡萄牙的戰爭就可以看出,在先輸兩次的情況下繼續組織兵力最終打敗葡萄牙,而且當時已經是明朝末年內憂外患的時期,所以明朝絕對會死磕到底,而英軍長途作戰,必然耗不起,最終的結果很可能英軍撤退,雙方開展正常貿易。

如果明朝不亡到了鴉片戰爭,會是怎樣的結局?

第三,明朝當時遇到了“小冰河”時期,挺過那段時間隨著馬鈴薯等作物的種植,人口也會快速增長,再加上崇禎帝勵精圖治,很可能再中興一次,而明朝開放的環境極有可能跟隨世界潮流發展,成為列強之一。

如果明朝不亡到了鴉片戰爭,會是怎樣的結局?

可見,如果明朝延續到1840年鴉片戰爭,絕不會輸給英國從而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更不可能陷入半殖民地社會,而且極有可能成為列強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