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 人文鄂州之一代書法宗師和學者張裕釗

一代書法宗師和學者張裕釗

人文鄂州之一代書法宗師和學者張裕釗

張裕釗(1823——1894),字方侯、廉聊,號濂亭,東溝鎮龍塘張村人。我國晚清著名書法家、學者、詩人。其書法獨闢蹊徑,融北碑南貼於一爐,創造了影響晚清書壇百年之久的“張宇”,成為一代書法宗師,流譽海內外。
  張裕釗自幼天資穎異。青少年時期悉力研讀唐宋古文辭和歷史等經世之學。尤其對宋代古文家曾鞏的《南豐集》揣摩精熟,頗有心得。這就使他從青少年時代就打下了堅實的治學基礎,也培養了他後來自闢蹊徑,突破藩籬的書學獨創精神。
  道光18年(公元1838年),張裕釗時年16歲,應縣試考取秀才。道光26年,於湖北鄉試中舉。30年,張入京會試落第,後參加考選國子監學正。既而中選,官授內閣中書。這次考選的主試官為曾國藩,因張文似曾子固而奇之。張氏後趨遊於曾門,與黎庶昌、薜福成、吳汝綸等被人合稱為“曾門四學士”。
  張裕釗在京供職兩年,官職不顯。目睹官場腐敗,但以書文自娛,後棄官南歸。1852年,張裕釗受聘主講於武昌勺庭書院落。1854年,曾國藩進兵湖北,聞裕釗在鄂,遂召入戎幕參辦文案。此後相從十餘年,同僚各有升達,唯張氏“獨以治文為事”,並不熱心於政治,故始終未得一官蘭職。最後終於絕意仁途,轉而致力於教育、文學和書法的研究。


  自1871年起,張氏先後主講於江寧(今南京)鳳池書院,保定蓮池書院,武昌江漢書院,襄陽鹿門書院。直到光緒18年(公元1892年),張氏已70高齡,始由其子後沆、後澮從襄陽鹿門迎養至西安。1894年正月14日,於西安寓所逝世。

人文鄂州之一代書法宗師和學者張裕釗


  張氏一生桃李滿天下,從學門徒較負時望者有範當世、張謇、朱銘盤,日本宮島詠士等多人。許多門生後來成為學者、詩人、散文家、書法家和實業家,在政界文壇各負盛名,卓有成就。其中日本弟子宮島詠士追隨裕釗先生8年,奉學惟謹,於書法得益猶多。張辭世後,宮島詠士回國創辦“善鄰書院”,傳播張氏之學,使張氏書體在日本衍為流派,至今不衷。
  張裕釗書法藝術造詣極深,其源於魏晉,突越唐人。濟剛柔俊逸於毫端,創造出一種內圓外方、疏密相間的獨特書法。具有勁拔雄奇、氣骨兼備的特色。康有為曾在《廣藝舟雙楫》中評贊說:“湖北張裕釗,其書高古渾穆,點畫轉折,皆絕痕跡,而意態逋峭特甚。其神韻皆晉宋得意處。真能甑晉陶魏,孕宋梁而育齊隋,千年以來無與比”。“吾得其書,審其落墨運筆,中筆必折,外墨必連,轉必提頓,以方為圓,落必含蓄,以圓為方;故為銳筆而必留,為漲筆而實潔,乃大悟筆法。”
  據近代書法家研究,張氏在運筆、轉指、用墨、用水等技巧方面,皆有其獨到而突出的方法,其書法愈到老年愈為精妙。以中鋒運筆,飽墨沉光,精氣內斂。“筆畫以斜為正,結體似圓實方,匆匆落筆的手稿,更無意為方為圓而方圓自得”。(陳方既《張裕釗書法藝術的主要特徵》)故章太炎曾為之讚歎不已:“先生書世傳寶,得此真如百斛明珠,尢與他人相絕”。近百年來,除康、章等名人外,劉熙載、馬宗霍、於佑任、沈君默及當代許多知名書法家,皆對張氏的書法有著較高的評價和深入的探討。


  張裕釗傳世的書法作品較多,較有影響的有《重修金山江天寺記》、《屈子祠堂後碑》、《黃孺人墓誌銘》、《重修南宮縣學記》、《論學手扎》、《滕王閣記》、《蒯氏墓碑》、《趙充國頌》、《古詩貼》等,皆為精心結撰之作。

人文鄂州之一代書法宗師和學者張裕釗


  張裕釗在文化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除書法外,在經史上曾考訂《國語》、《國策》,著有《左氏賈服注考證》、《古今尚書考證》。其詩文著作有《濂亭文集》八卷,《濂亭遺文》五卷,《濂亭遺詩》二卷,《張廉卿詩文稿》一冊。張氏文集中,有反對以八股制藝取士和論述中國變革為歷史必然趨勢,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等論文;有山水紀遊的散文;有為親屬朋撰寫的傳記、序跋;有讀書筆記;有教育策問;有史志地理考察的通信等等。其文風質樸高古,既有“桐城”風骨,又繼承了莊、騷、史遷、賈誼之恢弘迭蕩、雄奇變幻之氣勢。張裕釗的詩風也獨具特色,語言清淡冷雋,境界孤曠蕭遠。不少傷口品抨擊時政尖銳沉鬱,痛快淋漓,繼承了我國古代“詩言志”的傳統。


  張裕釗先生是近百年來獨步書壇的一代碩儒。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者日益增多。1984年夏,日本宮島詠士的後裔棗“善鄰書院”院長宮島吉亮,率眾渡海來華,與中國書協在北京首次聯合興辦“張裕釗、宮島詠士師弟書展”。這次展出規模較大,日本書法代表團還專程到張裕釗先生的故鄉鄂州訪問。1986年,中日書法界在河北保定合建了“張裕釗、宮島大八師生紀念碑”。1990年,湖北省成立了“張裕釗研究會”,張氏的書法、詩文和教育思想的理論研究,得到更進一步的推動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