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出海進階:軟硬件一體化模式的思考

出海進階:軟硬件一體化模式的思考

長期關注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隨著APP出海日漸流行並在海外闖出一片天地,中國給全球的印象已經從Copy to China轉向了Copy from China。這不由得讓人聯想起另一個讓中國蜚聲世界的短語:Made in China。它們一個“軟”,一個“硬”,構成了今天中國企業出海模式的主旋律。

當然,在今天,Copy from China已經走過初級階段,步入到本土化定製和運營的深水區,Made in China指的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加工和製造,更體現了智造和創造的內涵。那麼問題來了,兩者結合、疊加的“軟硬件一體化”出海模式,會否爆發出不一樣的能量?在中國的出海企業中,有沒有相關的案例可供參考?放眼未來存在怎樣的機會?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出海進階:軟硬件一體化模式的思考

小米出海的算盤

要研究中國公司出海發展的軟硬件一體化模式,以及背後的酸甜苦辣,小米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案例。說起小米模式,大家聽得最多的或許是創始人雷軍“鐵人三項”的提法,即他把小米定義為一家提供“軟硬件及互聯網服務”的企業。這一思路貫穿小米在國內外的發展。

在國內,成立於2010年的小米以MIUI軟件打頭炮,繼而推出手機硬件作為橋頭堡,然後擴充到更多智能硬件產品,進而提供多式多樣的互聯網服務(APP)。在海外,小米也基本延續了這一思路,先用搭載了MIUI系統的手機開路,在取得一定成績之後開設實體零售店販賣全套智能硬件產品,最後基於這些產品提供各種互聯網服務。

雖然不同於大多數中國純互聯網企業的出海模式,小米這一模式卻似曾相似。沒錯,蘋果正是用這種軟硬件一體化的思路,成為了全球最值錢的科技企業。不同之處在於,如今蘋果在全球都已功成名就,而小米的全球化才剛剛開始。在推進過程中,小米採取了先打入中低端市場的做法,在獲取一定用戶流量與品牌口碑後再逐步打入中高端市場。目前,小米在印度、印尼等市場已站穩腳跟,並開始拓展歐美市場。

當然,在這個看似無懈可擊的模式推進過程中,小米也曾遭受過挫折。比如受專利限制,小米手機曾遭遇多國禁售,迫使其不得不數次購買專利補齊短板;又比如一開始出海攤子鋪太大,高估了自己國內路線的可複製性,不得不更換高管重新佈局。這些挫折反映出,相比軟件應用的出海,硬件出海門檻更高,可複製性也不那麼強。但對於小米“鐵人三項”的戰略來說,哪怕難度再大,以手機為首的硬件市場又是它必須要攻克的。一旦手機這個移動互聯網的“中樞”站穩腳跟,相應的智能硬件和互聯網服務都將水到渠成。畢竟,當今科技第一股蘋果就是軟硬件均衡結合的代表,其示範效應不可小覷。

出海進階:軟硬件一體化模式的思考

TCL海外發展的戰略之選

如果說小米的模式是由軟及硬、硬件派生(更多智能硬件),最終實現軟硬件一體,那其實在Made in China盛名之下,在海外已經具備硬件優勢的一些中國企業,也可以走出一條由硬及軟、軟件派生(更多互聯網應用),最終實現軟硬件一體化發展的道路。這方面的代表不乏華為、中興、TCL、聯想等老牌企業。其中我的大東家TCL,可以說就在過去兩年開啟轉型探索,從海外開始實踐軟硬件一體化的戰略發展路徑。

Made in China背景下的出海,TCL早於2004年就開始了,可謂最早一批海外淘金者代表。2016年TCL手機銷量達6876.6萬臺,全球排名第八。目前TCL手機在22個主要國家和地區中的活躍滲透率都進入了前15名,尤其是在拉美,如在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委內瑞拉等多個國家中,TCL的市場銷量和活躍滲透率都非常靠前。另外在電視業務方面,2016年TCL多媒體全球電視出貨量超過2000萬臺,位列全球第三。此外,TCL在家電、智能家居方面也有積累和佈局,2016年單空調產品銷量就有560.6萬臺,其他品類也表現不俗。

在移動互聯、IoT、智能家居等“風口”下,坐擁海量智能硬件終端的TCL猛然發現,通過補強軟件和互聯網能力,探索一條軟硬件一體化發展之路,不僅可以更好地服務用戶,也有利於提升自身價值。

於是,在2014年初,TCL就正式推出了全面戰略轉型的“雙+”戰略,即“智能+互聯網”與“產品+服務”戰略,誓從傳統的經營產品為中心轉向以經營用戶為中心,以實現未來來自產品與服務的利潤貢獻各佔50%的經營目標。國際化戰略方面,在經歷了早期探索、跨國併購和穩步成長三個階段後,TCL於2015年制定國際化再出發路線圖,以推動企業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尤其是新興國際市場。

在這樣的“雙+”戰略指引下,豪客互聯應運而生,成為TCL探索未來的先鋒,而承銷大部分TCL設備的海外市場,則成了豪客互聯的主戰場。

我們致力於為全球移動用戶提供便捷、安全、愉悅的用戶體驗,包括但不限於TCL終端。通過一年的時間,豪客互聯從清理和安全工具著手,再延展到相機、瀏覽器、遊戲等產品,積聚過億月活用戶,踏出了軟硬件一體化發展的第一步。

出海進階:軟硬件一體化模式的思考

相輔相成的軟硬件

實際上,不只是小米和TCL,軟硬件一體化模式也是眾多純互聯網公司的選擇。比如說谷歌,在做了全球最大的安卓操作系統之後,也在朝手機、智能眼鏡、無人汽車、VR設備等智能硬件發力;又比如亞馬遜,在經營全球最大的B2C電子商城後,還做了閱讀器、手機、平板、智能音箱等硬件產品;國內的BAT、360等公司則更加激進,從手機到電視、從機器人到無人汽車、從家電到安防,幾乎都不缺席。這些現象表明,軟硬件一體化的模式背後一定存在某種魔力,促使巨頭們紛紛跨界佈局。

其實這種魔力就是互聯網老生常談的入口之爭。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把用戶習慣養成之後,不光是軟件能做入口,硬件也成了熱門的入口。正如移動互聯網時代,當人們都在尋找操作系統之外的“殺手級”應用時,最後發現智能手機硬件本身成為了超級殺手,於是風雲突變,手機廠商格局遭遇大洗牌。今天,隨著用戶需求朝著多元化、個性化、智慧化方向發展,單一的軟件或硬件都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而軟硬件一體的生態化、矩陣式佈局,遂成了大家一致的選擇。

而正如蘋果的生態一樣,軟硬件是相輔相成的,就像有人因為iOS而買iPhone,也有人因為iPhone而愛上iOS,進而選擇蘋果其他產品。兩者的結合能讓用戶體驗最無縫、最完美,也讓公司利益最大化,因而理論上是高階的模式。放眼未來,從移動互聯網到智能物聯網,軟件的應用將進一步延展,而硬件的功能屬性也將大大擴充,只有同時擁有軟硬件的生態型企業,才能進可攻退可守,在用戶入口爭奪戰中佔據有利位置。

當然,要實現軟硬件兼備並將它們一體化有機整合絕非易事,特別是硬件層面的突破,不同於年輕的移動互聯網,需要挑戰的可是工業產品幾十上百年的積累和創新,背後還牽涉到專利、技術、設計、生產、銷售等一系列問題,這也是谷歌、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們的硬件產品至今仍未大成的根本原因。

值得期待的是,移動互聯時代技術更新的頻率明顯加快,受技術驅動的產品換新也愈加迅速,而每一次大的技術升級,必然會伴隨著彎道超車的機會。移動互聯時代,國內互聯網公司和手機廠商已經在中國主場擊敗了外來大牌,在即將到來的智能物聯時代,軟硬件一體化出海的中國企業們能在客場再創輝煌嗎?

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