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饃是稷山的鄉愁

饃是稷山的鄉愁


我奶北廈的案板上,西頭有一個油罐,裡頭是熟油,東頭就是饃籠。放了學,我打開籠蓋,掰一塊饃饃,爬到案板上去夠油罐邊上掛著的油勺。舀一點油,滴到饃饃上,再翻身下案,到吃飯桌上的鹽碗裡捏一撮鹽撒上去。鹽粒很快就化在油裡頭了,掰下一小口饃放到嘴裡,香!

小時候,誰還沒有用過個手帕?手帕對於吃饃,也是大有貢獻滴。幾個小夥伴,玩得餓了,拿一塊Sou饃(放了一兩天的饃,容易揉成饃花),揉碎,加一點鹽一點辣面,攪勻後放到手帕裡,把手帕四角拎起,把饃花擠壓到底部,壓實之後拿出來,幾個娃娃搶著吃!


饃是稷山的鄉愁


農村沒有吃早飯的習慣,娃娃們醒來後揉著眼睛就去上學了,當媽的都會給書包裡(饃布袋)放一塊饃。暈暈乎乎上完早讀課,就到了吃饃時間。為了這短暫的十幾分鍾,我這麼吃嘴的人,可願意折騰。拿一個饃,把饃反過來,用刀在平底上劃一個小方口子,在小方坑裡放上油潑辣子,有時還淋點菜底子,把剛挖出來的小方塊咬一口再扣上去。我同桌有一回竟然帶了一塊豆腐乳,三下五除二就被幾張小嘴啄光了,都沒有嚐出是啥味。反正就是香!


饃是稷山的鄉愁


農忙的時候,大人們常常顧不上做飯。早上起來,拿出昨天剩的菜底子,掰點饃放進去,攪開湊合一吃。要不就是吃泡饃。燒一鍋水,拿一塊饃掰成小塊放到碗裡,把滾水往碗裡一倒,加點鹽或糖攪勻,就是一碗泡饃。講究一點的,就先衝一個雞蛋,再把饃掰進去。又方便,又營養。出門前,灌一壺水,拿一個包袱,包幾個饃,再包點就饃吃的。到了半晌,坐到地頭,打開包袱,就是一頓飯。

各種可以生吃的菜和水果,都可以就饃吃。常吃的是黃瓜、西紅柿、大蔥和洋蔥。西瓜甜瓜就饃,也是很好吃的。我姐有個高招,用蔥葉卷著吃。用的是叫大梧桐的大蔥,蔥葉又厚又綠。把蔥葉劈開,展平之後有三四公分寬,撒上鹽,把饃卷啊卷的一起嚼,又辣又甜又脆!


饃是稷山的鄉愁


到了冬天,烤饃饃登場了。北方的家裡,大都生一個爐子,這是烤饃饃的傢什。饃饃有幾烤。要是吃的急,就把饃切成片,拿一把火鉗子放到火上,把饃片放到火鉗子上。火苗一會兒就 把一面烤的黃黃的,得緊盯著翻面兒,等到兩面都烤好了,吃起來又脆又香。還可以把渾饃(整個饃)放到火鉗子上,或者放到爐窯裡,烤得外面焦黃,裡面暄軟。好幾年過年返鄉,到了稷山第一件事,就是直奔賣饃夾菜的攤子,要一個烤饃,夾上辣子炒蔥或是炒土豆絲,真真好吃!還有,把曬乾的饃放到爐窯裡,烤的焦黃酥脆,幾個娃娃分一個饃饃,一個個嘴裡嘎嘣嘎嘣的,真香。

饃蒸多了放的久了,或是天氣突然轉熱,饃饃容易發黴。不要緊,有以下方法可以解救。

其一是曬饃幹。做法很簡單,把饃掰開或者切片,太陽下暴曬。乾脆之後,直接嚼或者烤饃,都很好吃。有人愛吃這口,蒸了新饃就是為了曬饃幹。這種吃法,最好是用椒葉饃,鹹香酥脆,耐嚼好吃。

其二是拌饃花,把饃揉碎或者切碎,拌上油鹽蔥花,上籠屜蒸熟,搗蒜潑油就著吃。拌饃花筋道爽口,清淡好吃。


饃是稷山的鄉愁


再還有炒饃花,就是把拌饃花的上籠蒸改成下鍋炒。北方的雞蛋蔥花炒饃花,遠遠的跟南方的揚州炒飯呼應著。

哦,還有煮饃。白麵湯煮饃就鹹菜,燴菜煮饃,如今稷山的大小飯店吃的人不見少。


饃是稷山的鄉愁


最燒包的就是炸饃片了。在一人一年一斤油的年代,這是多麼奢侈的事情!饃饃切成薄片,半鍋油燒開,等到冒煙的時候,饃片滋啦一聲跳到鍋裡,炸成兩面黃。又黃又脆的饃片,撒上鹽粒,或者再用蒜瓣兒擦一遍,哎呀呀,那真是無法言傳的美味呀!

稷山的饃

“出門三件寶:饃饃、草帽和棉襖。”通行於稷山的一句俗語,饃在稷山人生活中很重要。

稷山人一日三餐離不了“饃”,所以,“饃”的語詞名目繁多。清晨起來,先吃幾口饅頭墊墊飢,這是吃“晨饃”;下地幹活兒,帶個饅頭叫“半路時饃”;早飯、晚飯吃的饅頭是餾熱的,叫“軟饃”;午飯與麵條配著吃的是不軟不硬、蒸熟後沒有餾過的“酥饃”;切片曬乾的饅頭片,叫“幹饃”,舊時學子外出求學,一人揹著一面口袋“幹饃”的場面,曾經是稷山教育史上的一道風景。


饃是稷山的鄉愁


餾後又冷的饅頭,軟軟的,咬到口裡帶點韌性,這叫“纏皮饃”,這種饅頭不好消化,吃多了會引起胃病,身體不好的人是不能多吃的。饅頭可以炒著吃,叫“炒饃”;把饅頭切碎了和蔬菜拌在一起蒸著吃,叫“拌饃”;和炒菜燴到一起吃,叫“煮饃”等等。真可謂“一樣饃百樣吃”了。


饃是稷山的鄉愁


不只是蒸出來的饅頭稱“饃”,用火烙出來的也可以叫做“饃”,如“烙饃”指的是烙餅,“煎饃”指的是煎餅;用油炸出的扁而圓的油餅兒,叫“油饃”;婦女坐月子吃的一種幹餅,是把摻著花椒葉和鹹鹽的麵糰兒擀成圓圓的薄片兒,用石子兒加熱烙制而成的,這種餅叫做“擀饃”。把餅稱饃,是古代說法的遺留。《集韻》裡說“饅頭,餅也”,可見在古人那裡,饅頭和餅子是一回事。

稷山的饃也不光是白麵做的。以白麵為主,摻點玉米麵等粗糧進去的饅頭叫“接面饃”;白麵少粗糧多的饅頭叫“秋面饃”;摻蔬菜蒸出的饅頭叫“插菜饃”。

有俗語說稷山人“不吃饃饃不叫飯”,意思是每頓飯都離不開饅頭。地道的稷山人中午吃麵條,待客吃餃子等等,都不會忘記放一盤饅頭在桌上。不管前面吃了多少東西,吃的是什麼,只有這最後的幾口饅頭下了肚,這頓飯才叫圓滿。所以,“饃”對稷山人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完全是物質上的需要,而成為一種精神上的安慰與寄託。

在稷山,饃不僅僅是人們一日三餐、果腹飽飢的主食,而且具有重要的禮儀功能。與日常生活中“頓頓不離饃”相應,在稷山的民俗活動中,可以說是“事事不離饃”。這種禮儀用饃滲透到了婚喪嫁娶、生兒育女、壽筵賓客、建造新房、逢時過節、走親串友等方方面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饃是稷山的鄉愁


禮饃有大饃,也有小花饃。一般的大饃兩三斤重,特殊用處的禮饃更大一些。“十大怪”中,第一大“怪”就是“饃饃像鍋蓋”。大饃的品種很多,各有各的用途;小花饃在喜慶、喪葬等活動中是大饃的補充和搭配。各種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甚至人物故事,日常百貨都可以在小花饃上體現出來。

稷山的禮饃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用的禮饃不需要特地染色,需要加色彩的地方,多用可食之物來點綴。比如做一個小麵人,眉毛、鼻子、嘴巴都可用剪好形狀的棗皮兒貼上去;眼睛用小黑豆;粉紅色的臉蛋兒,是用一些紅辣椒麵兒摻到面裡做成的;至於頭髮,用專用的小梳子壓出幾道細紋來就可以了。又如一個小鳥兒,只不過在巧婦的手上剪幾刀,捏幾下,嵌兩顆當眼睛的黑豆,那鳥兒便頭、喙、翅、尾俱在,栩栩如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