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紀錄片:道德經的奧祕——走進老子故里鹿邑

老子所著五千言《道德經》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寶藏。他的“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上善若水”、“謙下貴柔”、“以百姓心為心”的學說,2500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2012年8月31日,《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曾仕強教授在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縣明道宮景區老君臺前,現場講解《道德經與人生》。在線觀看,請點擊下面視頻:

同年9月,曾仕強教授錄製了共21集的《道德經的奧秘》專題視頻講座。視頻涵蓋了曾仕強教授在鹿邑的現場講座《道德經與人生》《道德經的奧秘專題片》《道德經的奧秘》專題講座,可謂對老子文化內涵的又一次深入挖掘和弘揚。

以下是分集介紹,另附有每集的視頻鏈接:

紀錄片:道德經的奧秘——走進老子故里鹿邑

序篇1:

老子故里-河南鹿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k5NjI4.html?f=18607071

1938年5月,侵華日軍包圍了中原一座古城,見城中有一高聳建築物,疑為重要指揮部門。攻城開始了,日軍向這座建築物連連發炮,令日軍驚詫的是,在城裡一片硝煙中,那座建築物卻巍然不動,發出的13發炮彈,竟然沒有一顆爆炸。這座高臺是什麼地方?為什麼打到這裡的炮彈都沒有爆炸?這座古城,又是哪裡呢?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著名學者曾仕強先生,帶領我們走進:河南鹿邑,老子故里。

序篇2:

《道德經》與人生 (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gxNjMy.html?f=18607071

兩千五百多年前,在這片廣袤美麗的土地上,誕生了中國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但是,兩千多年來,中國的讀書人大多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書,熟讀《論語》的人,比了解《道德經》的人多之又多,那麼老子的偉大之處在哪裡呢?


《道德經》第六章中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谷為虛,方能生出萬物,神為神妙,而不是神在主宰,因為中國人相信天人相應、天人合一,那麼“穀神不死”之中的“不死”,是什麼意思?人難道可以不死嗎?

《道德經》與人生 (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c5OTI0.html?f=18607071

道可道非常道”,是我們每個人都非常熟悉的話,可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現在中國人受西方人的影響,處處講究二分法的思維模式,不是對就是錯,不是好就是壞。對此,老子又給我們提出了怎樣的警示,以使我們避免陷入人生的痛苦之中呢?
鄉愿一詞,出自《論語˙陽貨》:子曰:鄉愿,德之賊也。意思是說,有的人外貌忠厚老實,討人喜歡,實際上卻是一個不能明辨是非的爛好人。孔子認為,應該以直報怨,而老子卻在道德經中說: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難道老子真的提倡不辨是非嗎?

《道德經》與人生 (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c5NjEy.html?f=18607071

我從哪裡來?死後到哪裡去?人為什麼要活著?這是始終困擾我們每一個人的問題,老子能解答這個哲學上的三個終極追問嗎?我們都希望擁有完美的人生,但為什麼常常總是事與願違呢?
我們常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但是《道德經》第十九章中卻說:少思寡慾,絕學無憂。“少思寡慾”是說人生要減少思慮和慾望,這一點尚可以認同,而“絕學無憂”是說,不學習知識,就可以少很多憂慮,難道老子主張不要學習知識嗎?

第 1集:老子傳道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E3ODQw.html?f=18607071

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經》,一直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難讀懂的經典。幾千年來,關於老子,關於《道德經》,有著無數的傳說和猜想。老子所著的《道德經》,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經典,然而由於各種原因,老子與《道德經》,都曾被遺棄,曾被誤讀。但是,在現代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為什麼開始重新關注老子與《道德經》了呢?這其中又蘊含著怎樣的奧秘呢?
我們常常認為,世上的任何東西,不是真的,即是假的。而老子卻通過《道德經》告訴我們,這世上的許多東西,都是非真非假,或者說是亦真亦假的。但是真和假是完全相對的,怎麼可能混淆在一起呢?

第 2集:上士聞道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A2MTA0.html?f=18607071

《道德經》開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自古以為,對於這六個字有著眾多的解釋。因為古代文字沒有標點符號,所以只要把標點放在不同的位置,就會產生不同的含義。曾仕強教授認為,這六個字,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讀法,從而產生三種不同的意義。那麼這三種讀法是什麼?這六個字又究竟應該如何解讀呢?
七千多年前,伏曦上觀天文,下察地理,根據大自然中天、地、水、火、雷、風、山、澤這八種現象,創造出了伏曦八卦圖,這就是天人之學的基礎。老子的《道德經》是給高等智慧的人來解讀《易經》的,那麼,老子觀察到的天象,又是什麼呢?

第3集:人生的價值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A4MTM2.html?f=18607071

人生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每一個人都是赤裸而來,空手而去,那麼人生的價值體現在哪裡呢?有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就是為自己活著的,而曾仕強教授認為,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那麼“人不為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古人又為什麼說“人在衙門好修行”呢?


人生苦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這短短的幾十年間,活得有價值,但是人生的價值,究竟體現在哪裡,老子的《道德經》告訴我們,人生的最高價值,就是行道,那麼道在哪裡呢?老子說“道法自然”,既然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那老子為什麼不直接說自然,而要說道呢?

第4集:究竟何為道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TI3NTQw.html?f=18607071

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道”無處不在,卻即沒有形狀,也沒有聲音,看不見 摸不著,即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也不能用五官來了解。那麼,這個道究竟是什麼?它對於人們的生活,有哪些重要的影響,人類社會為什麼一定要“依道而行”?我們又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了解道,認知道呢?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有這樣一種東西,它先於天地而生,不僅創造了萬物,同時又存在於萬物之中,我不知道這種東西叫什麼名字,就暫且稱它為“道”吧。在這裡,老子似乎告訴了我們什麼是“道”,但是為什麼我們還是感到很困惑呢?

第5集:反者道之動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TI2MzA0.html?f=18607071

被人們認為玄而又玄的“道”,其實就是宇宙自然發展的基本規律。我們通過觀察就可以發現,無論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還是人類自身的生老病死,無論是花開花落、月圓月缺,還是盛極必衰、朝代更替,所有的事物都在循環往復之中。那麼,認知這種自然規律,對於我們有什麼重要作用嗎?而《道德經》中的“反者道之動”,又蘊含著怎樣的道理呢?
“反”字有三個含義,但無論是返回原點、物極必反,還是相反相成,其實都是自然發展的基本規律。這個規律表明,宇宙中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是無盡地循環往復。但是“反”和“道”又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第6集:智慧與陰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TI1ODI4.html?f=18607071

《道德經》中說“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奪之,必故與之”,其意是,想要他合上,必須使他先張開,想要奪取他,必須先給予他。有人說這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也有人說,這完全是一種陰謀詭計。為什麼同一部經典,不同的人會讀出完全不同的感覺?智慧與陰謀的根本區別在哪裡?我們又應該如何正確理解老子的思想呢?
由於人們的望文生義,不求甚解,經常會在有意或無意間,錯誤地解讀經典,導致了現代人不僅對老子,甚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誤讀。那麼,老子的這段話,其真實的含意,究竟是什麼呢?

第7集:柔弱勝剛強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DgxODU2.html?f=18607071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弱肉強食、物競天擇、優勝劣汰。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似乎都是強者為大,弱者淘汰。然而,老子對此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解釋,《道德經》中說,弱者道之用,就是告訴我們:弱可勝強,柔能勝剛。那麼,弱,為什麼可以勝強?柔,是靠什麼勝剛的呢?在這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之中,又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智慧呢?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憑藉感官,去區分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惡醜。而幾乎每一個人,都喜歡真善美,厭棄假惡醜。但是老子為什麼說,人有了真假、美醜之分反而不好呢?

第8集:無為無不為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DcwNjcy.html?f=18607071

人們常把《道德經》所說的“無為”理解成為什麼都不做,把“無不為”理解成什麼都做,因此“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引起了人們很大的爭議,到底是應該什麼都不做,還是應該什麼都做?老子說話為什麼總是相互矛盾呢?那麼,無為而無不為,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對於我們現代人,又有著怎樣重要的警示呢?


老子所說的無為,就是不違反自然,而無不為,就是不主宰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就是告訴我們:道,是順從自然,任由自然萬物自己生長變化的。人是自然之子,作為一個人,我們該怎樣做,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呢?

第9集:知識與知道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DY2MTY4.html?f=18607071

《道德經》告訴我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也就是說,學習的知識越多,反而會離“道”越遠。但是現代社會,非常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人們普遍認為,知識越多,知道的也就越多,可是我們是否認真想過,知識和知道是什麼關係,知道的這個道字,究竟代表著什麼意思,而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看待知識呢?
現代社會資訊發達,各種知識都得以傳播,但是,老子早在幾千年前,就提醒我們,如果你不加選擇地去學習的話,學得越多,對自己的道德修養損害越大。除此之外,對於修身行道,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第10集:無中生有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jk3NTY4.html?f=18607071

宇宙萬物是怎麼產生的,有人說是宇宙大爆炸後產生的,也有人說萬物是在逐漸演化中產生的。而老子告訴我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所以中國人常說,無中有生。但是“無”和 “有”,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狀態,“無”中怎麼能生出“有”來呢?老子所說的“無”,是一種什麼狀態,而“有”又是什麼含義呢?


人指責天地不仁,任萬物自生自滅,天指責聖人不仁,任百姓自生自滅,人和老天的這段對話,就像是一個有趣的寓言故事,但是老子通過這段對話,是想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

第11集:人生有三寶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jk2NDcy.html?f=18607071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對於現代人來說,“慈”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儉”似乎難以做到,因為中國社會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社會上追求高消費,互相攀比的現象比比皆是。然而這些現象,會給人們帶來怎樣的禍患?老子所說“不敢為天下先”的真正含義,又是什麼呢?
節儉,本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之一,但是現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於是有人開始鼓吹,只有高消費,才能刺激經濟的發展,因此社會上的奢華之風漸起。那麼,在物質相對豐富的現代社會,我們究竟還要不要堅持節儉呢?

第12集:有道必有得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jk3ODUy.html?f=18607071

《道德經》講的是“道”和“德”。對於中國人而言,道德,就是一種信仰。幾千年來,凝聚中國人力量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道德。那麼,道和德究竟是什麼關係?如果說,“道”存在於天地之間,就是大自然發展變化的規律,那麼德是什麼?又存在於哪裡?《道德經》中的道德,和我們現在所講的道德,又有什麼不同呢?


道德一詞,常常是我們用來評判一個人,或者一個社會好壞的標準。比如說,某個人道德高尚,某個人道德敗壞,或者說,哪個國家的社會道德底線崩潰。然而我們是否清楚,道德,究竟是什麼?老子所講的道德,和我們所說的道德,又有什麼不同呢?

第13集:以德治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U5NjY4.html?f=18607071

無論是“小國寡民”,還是“治大國若烹小鮮”,都體現了老子的治國理念。老子認為,無論是治理小國還是大國,最高明的政治,就是讓百姓感覺不到政治的存在,就像魚離不開水,但又感覺不到水的存在一樣,這就是“以德治國”。但是,老子幾千年以前的治國理念,現在還能行嗎?現在各國都強調以法治國,“德治”和“法治”之間有什麼關係嗎?
小國寡民,是老子理想中的國家,這個國家不干涉民眾的意志,採取求同存異的方法,讓一切自然孕育。國家有武器,但不需要使用,這就意味著太平,老百姓自然不願意離開這樣的國家。除此之外,老子的小國寡民還有哪些特點呢?

第14集:無知無慾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U5NTky.html?f=18607071

《道德經》中的“無知無慾”,常常被解讀為沒有知識就沒有慾望。而現代社會的人們認為,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我們的古聖先賢老子,怎麼會主張人們不學無術呢?老子所主張的無知無慾,究竟該如何解讀?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人人追名逐利的時代,無知無慾,又會給我們什麼警示呢?
“無知無慾”如果從字面上解讀,通常被理解為,沒有知識就沒有慾望。難道慾望是知識帶來的嗎?既然老子不是一個禁慾主義者,為什麼要提倡無知無慾?而老子所說的無知無慾,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第15集:如何明道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I1MjAw.html?f=18607071

老子認為,人從道中來,終回道中去。而明道之人在身體的生命終結之後,可以坦然地回到道中去;不明道的人,則會後悔自己這一生白白地度過了。正因為人的生命是短暫有限的,每一個人都不甘心,自己就活這麼幾十年,生命就永遠地消失了。但是明道之人,真的能沒身不殆嗎?而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明道之人呢?
道學,在中國民間有著深遠的影響,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去求道、修道,甚至連農民起都會打起替天行道的旗幟。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道究竟是什麼?又應該如何明道、修道,以至行道呢?

第16集:上善若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I1MDM2.html?f=18607071

老子說“上善若水”,是因為水有七種善,這七種善合起來,其實就是兩個字:不爭。而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紛爭不斷。為了爭資源、爭地盤,甚至發動戰爭;為了爭名利,爭地位,不惜大打出手。人們為什麼總喜歡“爭”?怎樣才能做到不爭?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都有哪些深刻的含義呢?
老子說水有七善,這七善的共同之處,其實就是兩個字:不爭。而反觀我們這個世界,幾乎所有的不幸,其根源都在一個字:爭。大到國與國之間,為爭資源發動戰爭,小到人與人之間,為爭名利勾心鬥角。那麼,在這個紛爭不斷的社會之中,如何才能做到不爭呢?

第17集:為人類謀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I1MTky.html?f=18607071

科技的快速發展,使人類的生活更加方便,也給社會帶來了更多的財富。但是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人們,為什麼並沒有感覺更幸福?環境汙染,資源枯竭,生態破壞,這一切不禁使我們反思,科技對於人類,究竟是福還是禍?而老子早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對於我們現代科技的發展,又有哪些重要的啟示呢?


老子 “天人合一”的思想,提醒我們在發展科技的同時,一定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一定要合乎自然。然而,老子的這一思想,在世界科學界能夠得到承認嗎?科技違背自然的發展,又給人類帶來了哪些災難呢?


紀錄片:道德經的奧秘——走進老子故里鹿邑

一、作者思想

五千真言《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源泉。幾千年來,關於老子,關於《道德經》,有著無數的傳說和猜想。

曾仕強教授認為,《道德經》和作為"群經之首"的《易經》有著密切關係。老子寫作《道德經》,就在為高等智慧的人解釋《易經》中的"天之道"。老子所提出的"反者道之動",就是《易經》中所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背後的規律。道德是最高信仰並不遙遠,也絕非玄之又玄,它是我們現代生活的源泉。

紀錄片:道德經的奧秘——走進老子故里鹿邑

曾仕強( 1934年8月28日—2018年11月11日),中國式管理大師,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 。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

曾教授研究中國管理哲學近三十年,專研中美日管理比較、易經在管理上的應用、中西思想比較、人際關係與溝通、中國人的民族性、人倫關係等。所開創的中國式管理理論對華人企管培訓界,乃至整個中國社會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名動政、商、學各界。以其大智若愚、厚積薄發、化腐朽為神奇的演講風格屹立業界十餘年,是少數可稱為大師級演講者之一,當之無愧的培訓界風雲人物,當今中國極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

2007年至2013年,曾教授受中央電視臺10套《百家講壇》欄目邀請,先後參加了《記憶中國——文化遺產博覽月》大型電視行動《我讀經典》系列的錄製、並主講了《胡雪巖的啟示》、《易經的奧秘》、《道德經的玄妙》等系列講座。

其著作有《中國管理哲學》《中國式管理》《大易管理》《易經的智慧》《曾仕強剖析胡雪巖商道》《胡雪巖的啟示》《易經的奧秘》《孝就是道》《為官之道 》《易經中的管理智慧》等。

紀錄片:道德經的奧秘——走進老子故里鹿邑

紀錄片:道德經的奧秘——走進老子故里鹿邑

紀錄片:道德經的奧秘——走進老子故里鹿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