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年波爾多葡萄酒分級制度前的波爾多到底是什麼樣?

熱愛葡萄酒的人,多半對於波爾多1855年波爾多葡萄酒分級制度都有一定的瞭解。這是一個對於紅酒世界來說的一個偉大的數字。在這歷史性的一年之前的波爾多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模樣呢?

一位葡萄酒史學研究家Julian Hitner的文章,很生動地描述了波爾多的發展史,裡面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非常的有趣。

1855年波爾多葡萄酒分級制度前的波爾多到底是什麼樣?

1855,波爾多紅酒分級

大約是在公元50年,羅馬人就在波爾多右岸的聖埃美隆(原文:聖艾米利永,St-Emilion)種下了第一棵葡萄樹並開始釀酒,不過真正我們現在所飲用的、熟知的現代形態波爾多紅酒,一直到17世紀中旬才開始出現。

在12世紀時出口到英國的波爾多紅酒被稱作Claret,實際上就像顏色稍微深一點的桃紅酒。在那個時代,葡萄採收後會放入木槽裡踩皮然後跟著皮一起發酵大約24小時,接著就和葡萄皮渣分離開發酵,所以顏色比現代的紅酒淡,單寧也輕了許多,適合在一年內飲用完畢而沒有陳年的潛力。這種類型紅酒的生產持續了幾百年的時間。

第一條現存記載了現代形態波爾多紅酒的品酒筆記,是由一位叫做Samuel Pepys的英國人在1663年4月11日寫下的:“我嚐到一種叫做Ho-Bryan的紅酒,是我嘗過最好而且最特別的。”他嚐到的,就是創建於16世紀中期的侯伯王酒莊(Chateau Haut-Brion)所釀的酒。到了17世紀中,侯伯王已經藉著充分發揮風土特色,嚴選最優質葡萄並採用新的釀造和桶陳技術,加上精明的行銷手法,成為當時最受追捧的波爾多酒。1666年,當時的莊主,議員Arnold III de Pontac派他的兒子去倫敦開了一家全城最金碧輝煌的餐廳,在那裡用高於當時其他最貴的紅酒三倍的價格賣自己的酒。美食家們對於這種從未嘗到過的,顏色深濃,口感和單寧飽滿的紅酒一試就驚為天人,使得奧比昂一炮而紅,供不應求。

而現在最被推崇的梅多克(Medoc)產區,在17世紀早期卻還多半是森林或沼澤地。當時的財務大臣Jean-Baptiste Colbert看到了葡萄酒業潛在的豐厚利益,請來一批荷蘭水利工程師將此地的沼澤排幹,緊接著就是一群對於奧比昂成功模式早已躍躍欲試的議員和律師們爭 先購入此處地勢較高、礫石層較厚的地塊建立酒莊。像現今最知名的拉菲、拉圖和瑪歌酒莊都是在這個時期奠定了初步的規模。到了18世紀初期,梅多克的聲名鵲起,用來描述等級的“Growth”這個字也首次出現在交易記錄中。隨著梅多克的葡萄酒需求大增,此地的葡萄園面積也迅速擴張;野心勃勃的莊主們不斷開墾新地,埋設必須的排水管道(最初是以松樹樹幹挖空而成,後改為陶製),甚至還從外地運土來填補以增加可栽種面積——這在尊崇自然風土特色的今日波爾多是難以想象的,但對於當年的拉菲和拉圖來說,都是很普通的事。

19世紀初期,許多酒莊開始陸陸續續在自己的葡萄園中央建立起雄偉的城堡或宅邸,來進一步加強自家品牌高貴血統的形象。但當時在酒標上使用 “Chateau”這個字的卻還是少數。那時的酒標都還相當簡陋,多半隻是簡單地把酒名印在上面,有時加個框稍微裝飾一下而已。酒標的設計一直到19世紀中期,平板和網版印刷發明後才有長足的進步;然而實際上,大部分的酒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都還是由批發商灌瓶貼標的。

1816年,史上最早的酒評人之一AndreJullien出版了“Topographie”,首次給波爾多酒做了全面性的分類。1824年,蘇格蘭美食家Alexander Henderson將此書做了大幅度改編,並根據價格的差異將酒莊區分出幾個不同的等級,對其優劣進行更深入的評述。由此可見,1855年的分級,比較像是把從17世紀早期一直到19世紀中這兩個多世紀以來逐漸形成的價格和價值體系,以官方明文的方式給確立和認可了下來。對許多愛酒人士而言,1855分級 就是最高的權威,而且極可能永不再更動;但對於這神聖的分級,我們還是要有所區分,以前的制度雖是權威,但話說已經是一百多年前的事,用它作為買酒的唯一參考標準,這絕對是無法跟上時代的。就像看著一張中學時代那個時候的選美大合照來選老婆一樣,還是小心為上!

1855年波爾多葡萄酒分級制度前的波爾多到底是什麼樣?

非常感謝大家閱讀我們分享的內容,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訂閱我們的賬號“懂酒姐”。同時也歡迎投稿給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