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都有哪些非常坑的武器?

赤焰哒哒哒


历史上所谓非常坑的武器是指一些耗费了人力和物资研制出来但却在战场上并不会起到实质作用的武器。毕竟新事物的产生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武器研制也是如此,我们现如今有如此多强大且实用的武器,都是在不断总结了前人经验研制出来的。下面笔者就给大家举几例历史上那些比较坑的武器。

一、粘性炸弹

粘性炸弹是二战时期由英国第一防卫司设计研制的一款武器,正是名称为74号反坦克手雷,外形呈圆球形。是一种包裹在强力胶水中的硝化甘油炸弹,使用时需要士兵打开其外壳,令胶水释放到表面,然后将其粘到敌方坦克上,触发印信方可爆炸。

但实战证明,这是一款失败的发明。战场上坦克和炮弹激起的尘土往往会覆盖到炸弹表面导致其失去粘性,并且在战况危急的情况下,士兵一个不注意还会让炸弹粘到自己身上。

二、圆形战舰

19世纪70年代初,俄军预料不久后将会与土耳其发生战争,俄国海军军部认为应该建造吃水较浅、装载武器较多、作战威力较大的军舰来保卫黑海沿岸,不懂得军舰建造的沙俄海军部官员为战舰建造提出了既要吃水浅也要吨位大这样自向矛盾的建造原则,波波夫中将甚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将军舰设计成圆形。于是,圆形战舰就这样诞生了。

但这样的军舰真正到了海上的时候,圆形的机身导致它即使是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也行驶得很慢。设计者原本是想它能够360°攻击敌人,但在作战的时候,它只要一开炮,整个舰身就会来回摇晃和旋转,根本无法精准的瞄准目标,甚至还会导致舰上的士兵感到眩晕,从而大大降低了俄军的战斗力。

三、鸭足枪

鸭足枪是一种同时拥有四根枪管的手枪,由于枪的形状非常像鸭脚而得名。设计者的初衷是考虑可以一次瞄准多个敌人,但他忽略了的问题是,四根枪管没有一个是向正方向射击的,持枪者有极大可能一枪击中目标以外的人。

四、呕吐枪

呕吐枪是美国一家名叫Invocon的公司研制出来的,为了研制这款呕吐枪,这家公司从美国国防部拿到了8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研究,这种非致命武器会在短时间内利用LED向目标发射强力光线,同时不断改变光线颜色达到使敌方感到眩晕而无法投入战斗。

但各国执法机关和军队都拒绝使用这项武器,因为在战争中,只要闭上眼睛,就可以防止这种武器带来的影响。并且,在战场上使用呕吐枪,其射出的光线还会暴露使用者的位置。

上述武器只是历史上失败的武器发明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都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武器研制这种事情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碰壁是不可能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多从过去失败的经验里汲取教训,懂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邓海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解放军老军人,尤其是炮兵,估计都记得一个超级坑爹的武器:罗马尼亚喀尔巴阡卡车。

这是我国在文革时期,因饥不择食从罗马尼亚进口的。

这种卡车是罗马尼亚山寨苏联的产品,还自称学习了美国发动机技术。

搞笑的是,产品不但没有苏联卡车的简单、结实,更没有美国卡车的可靠、稳定。

这种卡车装备我军以后,恶评如潮。

部队卡车兵认为,喀尔巴阡卡车除了外形比较洋气以外,基本就是垃圾。

其一,操纵性很差。

喀尔巴阡卡车的操纵性很绝,不能以较高速度机动,不然就很容易翻车。

部队有句顺口溜:喀尔巴阡,拐弯就翻。

其二,故障多如牛毛。

因为山寨不到家,加上罗马尼亚工人松松垮垮的质量意识,该卡车制造很烂,导致故障极多。

多说一句,80年代罗马尼亚变天以后,罗曼卡车工厂曾经邀请德国奔驰公司进厂指导,改进技术。

结果奔驰公司的德国佬进去就惊呆了,不但同一种零件用同一个机床加工结果相差很大,甚至罗马尼亚工人还在车间里面喝酒吃饭。

德国人建议:与其改进工厂,不如直接关闭。再好的机器让罗马尼亚工人操纵,也难以保证质量。

于是,该工厂关闭停产12年。

扯远了,我军官兵对喀尔巴阡卡车极为厌恶,重要原因就是故障太多,而且不可测。

就算平时保养的再完美,你也不能保证今天卡车开出去以后,能再自己开过来。

同时,维修尤其是野外维修难度极大,就算最有经验的技工往往也找不到故障原因。

于是,喀尔巴阡卡车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外号“坑人不浅!!!”。

还有个顺口溜叫做:喀尔巴阡,一坏八天。


萨沙


防空手枪。一战中奥匈帝国曾在飞机上加装十联装手枪作为自卫武器,但是很明显这是一种非常坑的武器。这10支手枪安装在一个结构上操作,虽然看似火力密集,但是毕竟是手枪弹,因此实际杀伤力不足。同时还存在着火力持续性不佳、装填过于麻烦等问题。 二战的英国无畏式战斗机。英军在30年代认为轰炸机凭借高速度、防护以及强自卫火力能够击败战斗机,因此威胁巨大,因此担心德军使用轰炸机对付英国。因此英国人开发了无畏式战斗机,其仅有的火力就是座舱后部的一座四联装机枪炮塔,可以灵活地对付轰炸机。结果实战中英国人很快发现其无法以常规形式作战,毕竟其没有前射机枪,而炮塔虽然能够转向前方,但是射角不足效果很差。因此这款战机很快被退役处理,用于训练飞行员等二线用途。

HE177重型轰炸机。二战中盟军的重型轰炸机很是出名,但是实际上德军也搞过重型轰炸机,不过很多都没修成正果,其中就有HE177。30年代末德国就有了HE177重型轰炸机计划,其使用四台引擎(但是采用双发串联布局)。但是由于对近地支援的过度迷恋,德国空军甚至要求其具有俯冲轰炸的能力,结果就是这款飞机整体性能极为糟糕。其航程和载弹量严重不如英美同类武器,而且发动机失火率极高,根本无法有效执行任务,作为二战中德军唯一一种生产量达千架的重型轰炸机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白白浪费了德国本就不多的资源。


战争之王


要说坑爹的武器,我脑中马上就想到以下三种脑残的反坦克武器。这三种反坦克武器绝对是坑你没商量。

首先出场的就是二战时英国人发明的粘性反坦克手雷。当时英国人的想法很简单,弄个带胶水的手雷,扔到德国的坦克上就粘上了,跟着轰的一声德国的坦克就完蛋了。可惜,想是想得不错,但操作起来却不管用。首先,怎样携带这种反坦克手雷就是个问题。如果像携带普通手雷那样,那就完了。这手雷的粘性很强,粘在衣服上根本扯不下来。只能装在特殊的容器里。其次,这种胶水只有碰上干净的地方才粘得牢。可问题是战场上尘土飞扬,坦克装甲车脏得要命,这手雷一扔上去就滚下来了,根本粘不了。你总不能先跳到敌人的坦克上,擦干净块地方,然后再将它粘上去吧?当然,这么做不是不行,只是难度太大,危险性太大了,何况它的引信延迟时间只有5秒钟。这5秒钟怎么跑路啊?更见鬼的是,这粘性手雷粘敌人的坦克装甲车不行,但粘自己却挺在行。使用者必需得小心翼翼,要不然被它粘上了就麻烦了。如果将它的引信点燃了更惨,你想想,5秒钟的时间,谁能把它扯下来扔出去啊?不过,想来也奇怪,你说英国人为什么不在这手雷外面弄层磁铁呢?毕竟磁铁好过胶水啊。

英国人的粘性手雷已经是够脑残的了,可没想到还有更脑残的! 冷战期间,东西方对峙。为对付苏联的钢铁洪流,美国人研制了一款M388反坦克核火箭筒。这火箭筒反坦克没问题,但没人敢用。M388有两种发射筒,射程分别是2公里和4公里,从发射到爆炸,也就十多秒时间,射手还还不及躲起来呢,就被核爆了,所以,M388就有“最愚蠢的武器”之称。1971年后美军开始将它撤回,不再实战部署。

除了M388,英国人还搞了一种叫“蓝孔雀”的核地雷。当然,英国人搞出了“蓝孔雀”,但他没有在自己家里部署,而是部署到了冷战的前沿西德。当时英国人的设想是,一旦苏联入侵,就引爆这些“蓝孔雀”,阻止或迟滞苏军的行动。虽然这玩意叫地雷,但它是核的,一枚重7吨。虽然“蓝孔雀”是部署了,但它却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一到冬天就被冻坏了,没用了,得挖回去销毁,重新弄个新的埋上。一枚核弹一年就报废了实在太浪费了,再说了,要是这事让苏联知道了,人家在冬天进攻你怎么办?为了解决一到冬天就冻坏的问题,英国人可谓是脑洞大开啊,他们居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在这核地雷上面上面养鸡,储存大量的食物,招引其它动物来做窝,利用动物们的体温来驱赶严寒,保持核地雷的正常运转。所以,人们就戏称“蓝孔雀”是“鸡动力核武器”。不得不说,为了应对苏联的钢铁洪流,美英还真是拼命啊,各种脑洞大开的设计都出来了。


血染战旗红


英国的司登冲锋枪应该可以上榜。

1940年英军在敦刻尔克成功撤退回英国本土,但是士兵的武器装备却全部丢弃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因此,当时的英军需要急需大量的轻武器,在这种背景下,英军急需一种价格低廉、结构简单,战时能快速生产、丢失后损失较小的一款冲锋枪。根据这些要求,1941年,英国在借鉴了德国MP40冲锋枪的结构之后,研制出了一种新式冲锋枪——司登冲锋枪。


司登冲锋枪的多数零件冲压而成,枪身是一根钢管,枪托由钢条焊接而成。因此,司登冲锋枪的外观十分粗糙,但是结构简单,每支司登冲锋枪的造价仅为9美元。司登冲锋枪的英文名为Stens和英文恶臭(Stench)的发音相似,司登冲锋枪又被称为“臭气枪”。

司登冲锋枪经常卡壳,其中最致命的缺点就是保险非常不可靠,稍微一碰就会走火,不少英军士兵就被自己的司登冲锋枪击伤甚至毙命。因此,司登冲锋枪在英军中的评价并不高。


历史军魂


在你死我活的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效果“坑”的武器,也从来不少见。下面这几样,更堪称“坑”到极品的类型:满满大杀器的模样,战斗力却是“挖大坑”

一:Bob Semple坦克(新西兰)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打遍全球,新西兰作为英联邦一员,当然也要跟着往上冲。可这新西兰是个纯粹农业国,不但战斗力为负,机械化装备也稀缺,岂不是要上战场送人头?新西兰国防部长Bob Semple灵机一动:没装备,咱们可以改装坦克嘛。于是这款以其名字命名的“新型坦克”,突然华丽登场:Bob Semple坦克。

乍一看去,Bob Semple坦克的设计十分“天才”,别看怪模怪样,却是四周12mm钢板包裹,车身重达25吨,还架有三挺机枪,俨然横扫一切的巨无霸模样。但其实呢?这个大家伙只是个“拼凑款”:就是把新西兰农村常用的“毛毛虫”拖拉机拉出来,焊了一堆钢板后架上机枪了事。跑起来都晃晃悠悠,钢板也不靠谱,一颗重机枪子弹飞过来,就能打个透心凉。

尤其搞笑的是,这“坦克”上的三名机枪手,行进时都要趴在坦克发动机上,靠一层床垫护身。拖拉机引擎拉着这么一堆“零碎”,爬个坡就能翻车,刹个车更常见散架。这么个“巨无霸”拉到战场上,不用遇到敌人,跑两步就是稀里哗啦。于是Bob Semple部长把这款“大杀器”推荐给军方时,军队的人瞬间就哭了,捂着脸连说不要不要!

结果,除了在阅兵时亮个相外,这款本想一鸣惊人的“大杀器”,随后就给拆了个零散,还原成拖拉机模样后拉走了——哪怕种地累死累活,也比上战场送死强。

二:圆形战舰(沙皇俄国)

19世纪下半叶,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军事科技也突飞猛进。在克里米亚吃了憋的沙皇俄国海军,也一怒推出了高科技神器:圆形战舰。

圆形战舰,又名“波波夫卡”战舰,是以设计师波波夫卡的名字命名。其创意也堪称清奇:整个战舰为大型圆形造型,部署各种轻重火力,其圆形的独特形状,更确保射击时射击无死角。哪怕英法顶级战舰杀来,也管保射程内将其打沉。如此神器,沙皇俄国原计划造十艘,真正下水的有两艘。可下了水才发现问题严重:这么个大家伙,您有没有考虑怎么在水里开出来。

因为,就凭这战舰的圆形造型,哪怕放在静水里,都是飘摇不定。浪头稍高过一米,全船都颠簸得似八级地震,更别说冲到海洋里大显身手。就算是在水域里原地开火,只要船上火力全开,整个船就要瞬间翻完。于是,自从“成功下水”后,俄罗斯军方对这神器,也是讳莫如深。哪怕俄土战争如火如荼,也坚决让这俩“神船”,窝在后方躲猫猫。

但沙皇陛下也来了兴趣,这么个高科技产品,还不造个给朕玩玩?结果设计师们参考“圆形战舰”造型,给沙皇陛下造了个圆形游艇,第一次拉着沙皇航行,就被浪花拍了个窟窿,差点把沙皇给搭进去。沙皇很生气,“圆形战舰”闹剧也穿了帮。“造十艘”的计划就此不了了之。只留下威风凛凛的圆形战舰,做了世界海军史的笑柄。

三:T28坦克(前苏联)

如果说前面几款“大杀器”,都还停留在展览阶段,那么这款“神器”,却实实在在上了战场:前苏联的T28坦克。

一战期间,英国人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身手。一战结束后,列强们也挖空心思,争相改进坦克的性能。经过特工们辛勤盗来西方列强图纸,外加自家军工人员们辛苦研发,二战前夜的苏联军队,也成功研发了T28坦克。这款重32吨的坦克,配备一门主炮外加三挺机枪,整个造型十分怪异,且有80MM装甲护身,越野时速20公里,乍一看来,绝对坦克中火力强的精品,战场无敌的模样。

如此狠家伙,当然也在苏军里迅速蹿红,到了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时,苏军已经装备了两个T28重型坦克旅,雄赳赳杀向芬兰。谁知一开战就被打花:这看似火力强劲装甲厚的坦克,越野能力却十分不足,跑到冰天雪地的芬兰,不留神就陷进山地泥坑里,转眼就被人家当靶子打。而且看似80MM厚的装甲,也扛不住芬兰的轻巧反坦克炮,这下更被打得叫苦连天,还被芬兰人取了个绰号:邮政列车——简直给我们送战利品来的。

于是,经过一场苏芬战争,曾被看做世界坦克翘楚的T28,就损失惨重。到了更残酷的苏德战争时,更是几乎损失殆尽。残存的坦克,也被改装做了火炮牵引车,算是发挥了些余热。

以这个意义说,实战出真知,放在战场上,确是超越时代,多少鲜血生命换来的真理!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历史风云录


最坑的武器就是方天画戟了!这个被历史小说神话掉的武器,实际上只是一款仪仗队用的。在现实中由于方天画戟有致命缺陷,根本不做正规兵器使用,而是用来做仪仗队使用的!比如,我们在看水浒的时候有看到一个片段是善使方天画戟的郭盛和吕方两人在打斗的时候竟然把戟樱缠到一块去了,结果还是由花容拿弓箭射开的。

历史上能真正用来打仗的是戟,而不是方天画戟!包括历史上那些使用戟作为武器的武将实际上也是被曲解了。比如,著名战将项羽,在野史中他是使用画戟的,但是真实情况下他是用矛的;三国名将夏侯惇实际上使用的兵器才是戟,他是一名真正的戟将;吕布使用的兵器则是矛,但是在演义里他的兵器就换成方天画戟了;

比如下图中的左右两图就能看到区别所在,左图是真正使用在战场的戟。右图是出现在宫廷皇室的仪仗队。




优己


基洛夫空艇(齐柏林飞艇)

看到名字,想必会勾起玩过红警(尤里复仇)朋友们的童年回忆。

玩过红警的朋友应该知道游戏背景是苏俄联军和美德盟军的作战,但基洛夫却是出自德国人之手(齐柏林)。

通过飞艇外表观察就能知道其作为军事武器的弱点:目标大、速度慢、防御弱

齐柏林飞艇主要数据:

长度:163.37米

直径:18.59米

装填:氢气(易燃易爆!)

容积:33780立方米

引擎:四台迈巴赫210马力引擎

飞行时速:96KM/H

齐柏林飞艇在一战前期发挥效果明显,由于当时飞机发展处于初期,技术发展较弱,飞行器性能较差,武器还没有装备于空中力量,因此各国防空力量弱,可以说没有防空意识,但由于技术限制,飞艇载弹量少,其轰炸效果并不明显

但英国于 1916年研制出Pomeroy和Brock 高爆弹,Brankiham燃烧弹。这些子弹如果单独一种拿来向齐柏林射击,效果有限得很。但把它们混合起来之后,则变成了一种致命的武器。高爆子弹打穿飞艇的氢气气囊,让逃逸出来的高纯度氢气与空气充分混合,然后再由燃烧弹将这一大团混合气体引爆

各种防空武器的不断进步和新的飞行器的问世给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德国飞艇部队的指挥官彼得•施特拉塞,于1918年8月5日亲自率领齐柏林飞艇最后一次空袭伦敦,结果他被英军击中阵亡,而空袭也就此结束。

自1915年1 月19日至1918年8 月5 日,德国出动飞艇208艘次对英国实施空袭,投弹约300吨,造成约1300人死亡,3000人负伤。约有80艘飞艇毁于协约国的炮火和恶劣天气。

战后,飞艇也渐渐回归民用,不过由于飞艇的不稳定性,也发生了多次的空难,人们对这种飞艇最终没有了信心,飞艇最终消失在历史舞台。


烛光映史


这几个武器坑不坑,不知道,可不可控,会不会砸到自己人头上,我也不知道,但是一个个的怎么说呢...都不好形容


这个意大利飞行酒桶,萌不萌?就问你萌不萌?但是这东西跑的都没摩托车快,速度也才两位数....作为武器这东西坑到家了。但是一萌遮百丑



但是这几个武器着实是....

长安cs95的武装版?物美价廉,十一二万就能拿下...就是头上的武器站就比较贵了...话说买下面的送武器站吗?

初代伞兵,怎么投放的?骑到轰炸机上(注意是骑,不是坐!)然后,跳下去。emmm


啸鹰评


法制M1915/1918绍沙机枪

M1915绍沙机枪是浪漫的法国人设计的一款风格时尚、让美国士兵“又爱又恨”的轻机枪。

绍沙机枪与同时代的其它轻机枪相比,可靠性、射速、重量均不占优。较低的射速并没有带来较高的精度,射击时的可控性也很糟;位于机匣下方巨大的镰刀形弹匣容弹量仅20发,携带时及不方便;尤其是弹匣的镂空设计,原本是为了方便副射手在行进间观察绍沙的弹药剩余情况,以便及时为其更换弹匣,但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泥水和战场上的各种碎屑极易通过弹匣上硕大的壁板镂空进入枪内,造成卡弹。

不过此时发射8毫米里勒伯尔步枪弹的M1915尚堪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从法国购买了37000挺绍沙机枪装备美军远征军,为了便于补给,法国将部分机枪的枪机和枪管进行简单改装,使之能够发射美制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枪弹,弹匣也变成了16发直形弹匣,重新命名为绍沙1918。但就是这种改型枪,却几乎败光了绍沙机枪的全部名声。

由于法制8毫米里勒伯尔步枪弹椎度很大且底部带有厚厚的突出底缘,这给抽壳动作提供了不少方便,保证了长后坐自动方式的正常完成;而相比之下,美制.30-06步枪弹威力更大,后坐也更剧烈,其弹壳几乎没什么椎度,底缘也较薄;这些差异再加上绍沙结构和制造工艺上的瑕疵,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该枪被美军戏称为“打三发卡一次壳的栓动机枪”,绍沙1918奇高的故障率也是让绍沙背上恶名的主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