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打人怎麼辦?教育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用這2招很管用

2歲孩子發脾氣打人,家長進行體罰管制讓孩子長記性,其實瞭解孩子的成長需求才是根本

一位爸爸在淘寶買了一根鞭子,發朋友圈說:制娃神器到了,看你還熊不熊!這條朋友圈底下很多人點贊。

有人在評論裡問管用嗎?這位爸爸得意地回覆說:很見效,孩子再也不敢亂髮脾氣打人了,現在3歲了,看見我動都不敢動。

看到這個朋友圈,不由得想起包貝爾曾經在電視節目中談到對女兒的教育。

孩子發脾氣打人怎麼辦?教育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用這2招很管用

有一次,包貝爾一家人去動物園玩。2歲的女兒餃子玩瘋了,直到動物園要關門,她還不肯回家。這時,保姆就上前去抱餃子,想帶她離開。誰知餃子大發脾氣,伸手一巴掌打在保姆臉上。

正如包貝爾在節目中描述的一樣,包貝爾一秒鐘之內迅速給了包餃子一巴掌,目的是“教育”餃子打人是不對的,而且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他要讓餃子從小學會尊重他人。

的確,如果孩子有打人的行為,家長必須進行干預。但是教育方式有很多種,我認為體罰孩子這種以暴制暴的手段不可取。作為家長,你自己都認為孩子打人不對,為何還要用不對的方式去對待孩子呢?買鞭子的爸爸說教育效果好,我想應該是恐嚇震懾效果好吧?

而且這兩個案例中孩子的年齡,都只有二三歲,因此家長需要注意: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愛打人,很大程度是因為進入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孩子發脾氣打人怎麼辦?教育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用這2招很管用


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有什麼特徵?

著名教育家孫瑞雪講過一個案例。

有個幼兒園的小孩子在走廊裡拉大便了。就在老師去給她拿褲子的時候,這個小孩子趕緊把自己的大便包了起來。老師返回後,發現大便不在了,還以為是打掃衛生的阿姨收拾完了。

直到放學回家,爸爸媽媽打開書包一看,大吃一驚,原來這個孩子把她拉的大便藏在書包帶回家了。那家長肯定不理解了,就問孩子為什麼這麼做?孩子的回答是:“因為這是我的!”

這個案例中小孩子的舉動或許讓大家忍俊不禁,卻向我們展示了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的一個特徵:私有意識強烈,對“我的”所有東西牢牢佔有。

沛沛現在一歲半,還不會說“這是我的”,但是每晚洗臉時,脫下來的衣服絕不許別人拿,因為那是他的。

有一次爸爸冷,把我的棉襖披在身上,沛沛就生氣地去拽下來,非要我穿上。甚至每天脫下來的紙尿褲,都得由他自己扔垃圾桶,因為是從他身上脫下來的。我由此知道,我的孩子提前進入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不准你碰他們的東西,而且變得特別小氣,動不動就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千萬不要武斷地說你的孩子很自私,反而該感到高興,因為這其實是孩子在建構自我。

這時的孩子已經發覺自己和世界不是渾然一體的,所以他們通過佔有屬於自我的東西來區分我的和他人的。當孩子佔有了一樣東西,孩子才能明確感覺到“我”的存在。

孩子發脾氣打人怎麼辦?教育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用這2招很管用

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另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愛發脾氣動手打人。

吃飯時,沛沛用手到碗裡抓。爸爸把碗移開說好髒,用勺子喂他。沛沛伸手打掉勺子,孩子這是在說“我不願意你餵我”。

睡覺時,沛沛興奮地蹬腿,不停地把被子踢掉,媽媽把被子重新給他蓋好,告訴他不蓋被子會著涼。孩子雙腿活動受到約束,尖叫著扭動小身體,並打媽媽的臉,孩子這是在說“我要玩蹬腿,我不要蓋被子”。

所以,學前期的小孩子動手打人,很大原因是因為自我意識的甦醒,這時“打”是孩子的心理語言,孩子用打來表示“走開”“不願意”“不喜歡”的態度。

不過,研究表明,孩子打人的時期很快會過去,接著孩子會用說“不”來表達自我意識。不管大人說什麼,孩子都說“不”。

什麼是“自我”?自我指的是一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來行使自己的計劃,支配自己的行為。

知道了這一點,我想家長就能理解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種種“不可思議”“不講道理”的表現了。

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發脾氣愛打人砸東西,家長應該怎麼做?

孩子出現打人行為,大人應該干預。不能因為孩子懵懂無知就放任自流,從而讓孩子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但是家長應該怎麼去幹預,才能做到既沒有阻礙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又避免孩子養成愛打人的壞習慣呢?

孩子發脾氣打人怎麼辦?教育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用這2招很管用

借鑑美國著名育兒專家喬治·M·卡帕卡《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最不會牴觸》一書中的核心法則,我談談2點做法。

一、正確地告訴孩子不可以打人

有人會說:我說了一百遍了,孩子還是愛動手。跟2歲的孩子講道理簡直是雞同鴨講。

其實,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是很強的。他們也許還無法控制自己打人的行為,卻能懂得大人傳遞的語言信息。而要想制止有效果,家長需要正確地提醒

具體操作起來就是:

①直視孩子,保證有眼神交流。

教育這麼小的孩子時,不妨

蹲下身子正對孩子,雙手輕握住孩子的手臂,不要用力去握,以免給孩子造成強迫感,而導致抗拒。然後直視孩子的眼睛,並讓孩子看著你,同時叫孩子的名字

研究表明:兩個人進行眼神交流時,就會有一種約定感,說起話來會更有說服力。同時可以更有效吸引孩子注意力。

②尊重孩子,但語氣要嚴肅且堅定。

孩子雖然幼小,但非常聰明。能從大人的非語言信息中,敏銳地捕捉大人對自己是怎樣的態度。

所以家長應避免訓斥和不滿的語氣,而是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用嚴肅的語言來表明堅定的態度。

③巧用15秒法則,讓孩子乖乖聽話。

我們知道,位於人大腦的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的

海馬體,主要功能是負責長時記憶和存儲轉換信息。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研究早已指出:年幼的孩子對因果關係沒有概念。直到7歲以後,大腦中負責長期記憶的海馬體成熟,孩子才有稚嫩的因果概念,才能對信息進行儲存和關聯。

孩子發脾氣打人怎麼辦?教育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用這2招很管用

所以,大人會發現孩子總是不長記性,今天打人告訴他了不對,明天還是會動手,還總是一臉無辜地萌萌地望著你。

那麼,當孩子沒有聽家長的話時,我們可以再次正視孩子的眼睛嚴肅地告訴孩子不可以。然後靜靜地盯著孩子15秒左右。

喬治·M·卡帕卡指出:15秒鐘似乎很長,但這段沉默會給孩子造成壓力,比較容易讓孩子情不自禁地乖乖聽話。

二、適度“小懲”,達到“大戒”。

《易經》認為:在對孩子的教育上,適度的“小懲”即可“大戒”。

所以,如果用語言制止孩子打人沒有用,而且孩子反應激烈,打人行為更厲害。這時家長可以給孩子一點“小懲罰”,孩子就明白該怎麼做。

實行“小懲罰”的初衷是,根據孩子的行為執行消極後果,讓孩子從中吸取經驗,糾正自己的不當行為。

這裡我給大家介紹“面壁思過”法。榮獲美國凱迪克大獎的圖畫書《大衛,不可以》裡,當大衛打碎了家裡的花瓶,媽媽用的就是這個辦法。

孩子發脾氣打人怎麼辦?教育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用這2招很管用

執行面壁思過的目的是通過把孩子撤離現場,減少環境對孩子的刺激,讓孩子在一個沒有干擾的環境中逐漸平靜下來,最終幫助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和自我調節。

那如何執行才能有效而不傷害到孩子?

①提前告知

鑑於打人是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的主要特徵,家長可以提前反覆告知孩子,每次動手打人,如果大人喊停卻不聽話,就會去面壁思過。

為什麼要反覆強調?因為2-3歲孩子太幼小,對因果關係沒有概念,可能難以理解什麼意思。

不過即便如此,家長還是要反覆耐心地強調和解釋,提前做好鋪墊,防止到真正實施時孩子會強烈抗拒,而大哭大鬧。

②選擇合適地點。

面壁思過的地點,應該遠離孩子的日常活動區域,如看電視或親子活動的地方。

考慮到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大都在2-3歲,為了安全起見,家長可以選擇房間角落、陽臺這兩個地方,讓孩子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

同時為了面壁思過有效果,要確保孩子整個過程不能看電視,不能玩玩具,家長也不能同孩子說話。

③注意面壁思過時間。

一般來說,5歲以上孩子,可以按“幾歲幾分鐘”方法來實行。

喬治·M·卡帕卡指出:考慮到孩子還小,時間觀念很弱,長時間的面壁思過可能會適得其反。

所以5歲以下的孩子,可以都按2分鐘來計算面壁時長。時間一到,立即停止。

④面壁思過後的安撫。

對孩子執行面壁,時間一到,應當立即結束。這時,父母應當及時擁抱孩子,給予孩子情感上的安撫。

孩子發脾氣打人怎麼辦?教育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用這2招很管用

把孩子抱在懷裡,輕撫孩子的頭髮、臉頰,告訴孩子他在面壁思過時很乖,告訴孩子我們永遠愛他!

一個沒有自我的人,不能歸屬與自己,必歸屬他人。

孩子發脾氣打人怎麼辦?教育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用這2招很管用

想要孩子擁有自我歸屬感,意志堅定,做事專注的優秀品質,我們需要了解孩子這個時期的發展需求,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