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與漢字的關係,原來這裡邊有這麼多的奧妙

今天我們來聊聊書法與漢字的關係-書法是漢字書寫的藝術,經歷了從實用的書寫到書寫的藝術的歷程,而漢字、書法又各有自己的生命流程,各有自己的發展軌跡,雖然他們相依攜手,而又各自波濤起伏,曲折演進。

中國文字的起源相傳從結繩、刻契、八卦開始。《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說八卦,則《易·繫辭下》雲:“古者庖犧氏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美萬物之情”。《尚書·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其後又傳說黃帝之史官倉頡,首四目,通於神明,造字既成,天雨粟,鬼夜哭,充滿神奇的想象。《說文解字敘》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造字”畢竟是傳說。根據考古發現,史前及有史早期陶文有數十批,如仰韶文化中的半坡、臨潼姜寨陶文,以及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均有陶文發現。雖然漢字的起源至今尚在討論中,但從這些陶文中或能看到中國文字的原始形態。同時可見中國文字原始形態的書寫形式也保存在這些陶文之中。


書法與漢字的關係,原來這裡邊有這麼多的奧妙

顏真卿書法


甲骨文是今天能見到的我國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其後發展為金文、戰國文字、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漢以前方塊漢字經歷了這許多次重大的字體變革,筆畫結構逐步簡化;漢以後形態已趨穩定,但字數日漸增多。漢字發展又是經由圖畫文字向形聲文字發展的軌跡,甲骨文中形聲字約佔五分之一,到漢代《說文》小篆已佔五分之四以上。漢字發展又是交互進行著簡化和繁化:因為要求書寫簡便,所以演變趨勢總是由繁到簡;因為結構方式要求音義清晰,所以要求由簡到繁。漢字發展有其自身的發展軌跡!

書法從漢字的母體中誕生出來,母子攜手相行,又積極參與了漢字字體的變革。然而它有自己的獨立個性,特殊的邏輯運動軌跡!

從尚未獨立的屬濫觴期的先秦書藝論,先哲們已用線條通貫宇宙、貫注萬物,積極地仰觀俯察天地中的生動形象,結構著表現生命活力的漢字。在甲骨片、青銅器、石鼓刻石上,他們不僅以一種不可言傳的審美感精心切磋每一漢字的均衡、和諧,而且琢磨用筆或刀傳達出韻律。特別在金文中線條的隨體詰詘,竟頓生感悟地捕捉著太陽的渾雄的環狀、月亮的陰柔的牙狀、山的突兀的峰巒、水的流轉的漣漪、熊羆的悍健的躍動、女性身段的優雅……。從甲骨文上以“千里路”為軸心的布白方式肇始,金文轉向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章法,而且巧妙奇絕,幽深無際,絕不是幾何學、數學的理智所能規劃出來的。我們可以領悟到中國書法藝術中的一些基本東西已開始積澱了下來,從一個極其輝煌的起始點上開始了她的燦爛而又漫長的歷程。


書法與漢字的關係,原來這裡邊有這麼多的奧妙

寧靜致遠


經秦而漢,書法藝術已成獨立的藝術門類,各式書體產生,書學理論萌生,被人譽為書學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隸變沖毀了古文字的堤壩,浩浩蕩蕩的潮流宣告漢字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只要看一看漢隸中那種蠶頭燕尾式的波挑組合而成的波磔奇觀,使人深刻體驗到超逸、昂揚、自由的生命情調!漢人以一波三折的節奏韻律,表現在質上是重(蠶頭)——輕(右行)——重(下頓)——輕 (挑出),表現在軌跡上是低 (蠶頭) ——次高 (右行)——低(下頓)——最高(挑出)的規則變化。這種波浪式的運動韻律,是從水波、海浪,還是從山巒的輪廓、鳥的飛翔、獸的跳躍中感悟,抑或是從整個世界萬物的運動都遵循著波浪運動的曲線中感知?美國著名舞蹈家鄧肯曾妙悟到波浪運動的韻律並融入舞蹈,而中國的漢隸中早已用這種波浪運動的曲線構成書法的深一層的生命形象,構成一個波磔的奇幻世界。漢代又一種新的書藝質積澱下來,使書法內核隨之豐富起來。若從否定的一面看,那麼漢代書藝已把甲骨文、兩週金文中積澱下來的半神話式的審美情趣、半原始式的朦朧的宗教意蘊加以揚棄,而把一種闊大飛舉的漢時代的精神熔鑄在書藝之中。於是在先秦這一歷史範疇中書藝質的積澱並非全部流經漢代,一部分流至西漢而在漢代又加入了新的質的積澱,一部分則被後來否定而僅殘留在原來的歷史範疇中。書藝的質就按這種邏輯不停地積澱、流動,螺旋式地上升運動。


書法與漢字的關係,原來這裡邊有這麼多的奧妙

厚德載物


魏晉時代書法藝術質的積澱最為可觀。歷史往往很難捉摸,進入這一中國社會最黑暗的政治年代,而文化史上卻極度輝煌! 魏晉時代書法藝術已成了士大夫手中的一種自覺的寄託高妙意興的專業、本領。他們深入地發現了自然的外在的美,又深入地發現了精神的內在美,以空明的覺心,容納萬境,從而是一點一畫,意態縱橫,偃亞中間,綽有餘裕。然字峻秀,類於生動,幽若深遠,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達到書之妙境。魏晉書家汲取了流至這一歷史範疇的前代書藝的質,否定了一部分非親和地質,而以一種新的韻律,特別是行草中的若風行雨散、流便挺秀的節律,以一種飄逸超邁、優遊神縱的風度積澱成書藝的新質。這種新質和以前的質融鑄成更豐富的書藝之質,以更大的能量向前流動。魏晉書藝之韻、書聖羲之的傑作構成了照耀書法長河的不滅燈塔!

唐和宋的書法家又以其心靈的極致積澱了十分寶貴的書藝新質。唐由晉之 “韻”邁向 “法”之建構,也是一種卓越的創造精神。唐代的楷書真正成熟而臻極,合南北為一體而大成,取得了豐碩的收穫,開闢了又一宏偉的新局面。書家們精心探究法則,最為矚目的便是傳為歐陽詢結字的“三十六法”,這一切新質匯入了書藝之內核流向宋朝書壇。宋代書法家也完全是有靈性的藝術家,有著強烈的創造精神,對於前代質的選擇似乎並不親和唐人之規矩法度,而眷戀迴歸晉人之韻趣。然而畢竟不能超越時代與社會,便釀出宋人書法之意趣來。他們靈性悟得,靈眼矑得,靈手捕得一種天真爛漫、蕭散自由、遊戲開朗的“韻勝”,並積澱成書藝新質,貢獻於書藝寶庫。


書法與漢字的關係,原來這裡邊有這麼多的奧妙

襌茶一味


其後元明清各代無不汲取從前一歷史範疇中流至的書藝之質,並以自己的新質積澱匯入,再流至下一代書苑。元代則力圖讓晉代“二王”的書藝之質重放光芒,因為這一系統的筆法在宋朝頗受其挫。明代尚態,或有人譏評明人書無一筆可觀、可學,此等偏激,不足辯駁。其實明人亦以其優秀書藝中結晶而出的新質積澱到整個書藝中去,當然其“量”可以估價。清朝對於帖學進行了一次革命,重新審視了書藝積澱之質,以碑學開拓了一塊新天地,積澱了一份可貴的新質。以後便是書法藝術的冷落,近百年的冷落,書藝積澱的新質較少,流動顯得異常緩慢。當代書法藝術得到了復興,人們不僅從傳統的書藝積澱中汲取所需的,並加以發揚光大,而且又以現代的意識去創新書藝之質。雖然尚在起步,尚在摸索,然而已顯露希望之光、生命之力。

若再從書藝質之構成局部論之,也是這種邏輯運動。現擇其大端闡述。


書法與漢字的關係,原來這裡邊有這麼多的奧妙

仿啟功書法


“法”是書藝質中要素之一。筆法、結體法、章法、墨法(其中每一部分又有無數的具體的法則)的邏輯運動,積澱下中國美學思想的基本範疇,積澱下珍貴的藝術原理,使中國的美學家傾倒、藝術家歎服!然這一切是從一條線開始,演成八法,以至在無數的螺旋運動中產生的。

要素之二是韻律,居舉足輕重的地位。書法家從一點一畫的韻律的孜孜求索,到一字一形的韻律鍥而不捨,到一行一幅的韻律探幽攬勝,表現出對韻律理想的崇拜。而他們不倦地覓取新的韻律的實踐,在積澱流動的邏輯運動中大放異彩,給了書法藝術以新鮮的血液、旺盛的生機。

要素之三為書境,即是書法中的意境。在積澱與流動之中,歷代書法家體認一種生命意識化入書法的意境中去。一是外在的生命乃至無生命的化入書法中構成生命形象;二是內在的生命體認,將自己的喜、怒、哀、樂,乃至無聊、不平化入書中。兩者的結合,便是形神兼備,書境生輝。這種質在書藝的邏輯運動中不斷地強化、充實。


書法與漢字的關係,原來這裡邊有這麼多的奧妙

仿田英章書法


中國書藝質的邏輯運動是極其複雜而豐富的,以上從整體、局部兩個視角的論述,旨在闡明書藝質並非一成不變,而在不停地積澱流動著,並且在這種邏輯運動中積澱下極其寶貴的質。每一時代積澱的書藝質或僅留存那一時代,或作為整個書藝的質的一部分積澱而流至下一時代。下一時代將上一時代的質加以發揚光大,並帶著一部分新質的積澱流向再下一時代。在這種週期性的邏輯運動中,書藝質的積澱日益豐富,更加精蘊,而且又因不斷地流動始終洋溢出生命的活力。其次,每一時代的積澱質與量是不同的。書學史上晉韻、唐法、宋意在整體書藝積澱上佔有重大比例,而元明清所佔比例就少,清後因近百年書學的冷落使這種積澱所佔比例就更少。每一時代書藝質的積澱與此一時代的書藝成就成正比,不在於書家數量的多少,而在於有否創造性地超越前代的成就。元至清的六百多年中,雖書家眾生芸芸,但積澱的質較之以前尚顯單薄,大概就出於這一道理。其三,書藝質的邏輯運動,是在各種“力”的合成作用下,按著自己的軌道運動的。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作用力,書法家的審美情趣與理想的作用力,書法形式、技法內部矛盾產生的作用力,等等,形成合力推動書法藝術質向前作或速或緩的積澱、流動的週期性的邏輯運動。

從漢字、書法各自的發展軌跡的透視,可以從一個方面看到兩者的離合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