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手下两大谋臣的初次碰撞:能与张良齐名的必然是狠角色

当韩信率军东征,准备为刘邦开辟第二战场的时候。楚汉战争的真正主角——刘邦和项羽,正在荥阳和成皋一线打得热火朝天。

刘邦虽然拥有地利,但由于他分兵给韩信,使得刘邦在与项羽的对峙中显得力不从心。

这种力不从心直观地体现在了战场上。号称“牢不可破”的荥阳和成皋一线,曾一度被项羽占领。

在这种情况下,张良劝刘邦放弃对六国的攻略,直接让彭越、英布和韩信自主经营。只要这三人能在六国站稳脚跟,就能直接压缩项羽的生存空间,刘邦也能因此解套。

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资治通鉴》·卷第十二

刘邦手下两大谋臣的初次碰撞:能与张良齐名的必然是狠角色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刘邦对于张良的这个建议产生了怀疑。

因为韩信崛起的速度,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韩信随时都会有失控的可能。而彭越和英布也都不是什么善茬,放任他们自主经营,他们还会继续效忠于刘邦吗?

刘邦手下的另一位谋臣——郦食其建议:改变张良的策略,与其把六国交给韩信、彭越和英布这种如狼似虎的将领,还不如分封给六国贵族。

如果韩信、彭越和英布彻底整合了六国的实力,刘邦就算战胜了项羽又有何用?不过是前门驱虎,后门引狼而已。

六国贵族多废柴,只要能够战胜项羽,再想收拾六国贵族相对会简单很多。

刘邦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让郦食其去执行。但张良得知了这个消息以后,立刻求见刘邦,并为刘邦分析了郦食其建议的众多不可行性。刘邦恍然大悟,马上中止了这件事。

刘邦手下两大谋臣的初次碰撞:能与张良齐名的必然是狠角色


仔细想一想,这点内容中有着许多不合情理的地方。

一、张良在劝阻刘邦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建议是郦食其提出的。因为刘邦跟张良说这件事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子房你过来,有一位客人替我想出了削弱项羽势力的办法。”

郦食其是郦商的哥哥,很早就投靠了刘邦,并成为刘邦的主要谋士与说客,刘邦没有理由说郦食其是客人吧?

二、按照史书记载,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并立刻命令郦食其去执行。这样重要的战略改变,为什么不再问问张良呢?在不告诉张良的前提下,擅自改变张良的战略,这也太不尊重人了吧?

我仔细思考了一番,做出如下两点推测:

一、刘邦之所以没有直接告诉张良:这是郦食其的建议,是不希望张良和郦食其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因为此时项羽大军压境,内部一定要稳定。

二、此刻的刘邦,更倾向于郦食其的看法。但为了避免张良难堪,所以打算“生米煮成熟饭”。等木已成舟之后,再笑嘻嘻地向张良赔礼道歉就是了。

刘邦手下两大谋臣的初次碰撞:能与张良齐名的必然是狠角色


平心而论,张良的这个战略有巨大的缺点。如果让韩信、彭越和英布这样的将领自主经营六国,项羽当然会万般无奈。但等项羽倒下后,就轮到刘邦头疼了。

刘邦一直希望找更好的方法,郦食其的建议正中刘邦下怀。

但这种事情是无法保密的,所以张良很快就得知了此事。于是张良拜见刘邦,希望一探究竟。刘邦看到张良前来,自然也知道张良的来意。于是,刘邦只能告诉张良,“刚刚有一个客人,给我出了一个削弱楚国的好计策,你看这个计策怎么样?”

而张良已经思考过相关问题,所以张良说这个计策有“七不可”。总而言之,您如果使用这个计策,必然会失败的。

刘邦手下两大谋臣的初次碰撞:能与张良齐名的必然是狠角色


张良虽然说了“七不可”,但核心内容其实只有一个:

韩信、彭越和英布崛起以后,的确会威胁到我们以后的战略计划。但如果不是韩信、彭越和英布那种如狼似虎的将领,又有谁敢与项羽抗衡呢?

六国那些废柴贵族的确不敢对抗您将来的削藩,但他们现在也不敢对抗项羽。这样一来,我们就算把六国全打下来,对项羽而言又有多大损失呢?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不得人心!韩信帮您平定了魏、代、赵、燕,都没有资格分封一块地盘称王;周勃、曹参、郦商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没有资格分封到一块地盘称王。那些六国贵族什么事也没有干,却可以分封到一块地盘称王。届时,谁还会积极地为您效劳呢?

张良的战略的确有很大的弊端,但郦食其的建议更有无可救药的缺点。该怎么选?真让人头大。

都说项羽被困在荥阳和成皋一线进退不得,日子过得非常难。可大家看看刘邦,被韩信、彭越和英布这些人联手欺负,日子过得也不轻松啊!

刘邦手下两大谋臣的初次碰撞:能与张良齐名的必然是狠角色


但如果我们逐一分析,就会发现:张良的提议虽然危险,但风险尚在可控范围内。而郦食其提议的风险,却在不可控范围内。

先说郦食其的提议,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刘邦集团分裂,至少也会让刘邦集团的人不再愿意为刘邦卖命了。而六国贵族也很难起到牵制项羽的作用,如果项羽没有压力,对付分兵之后的刘邦一定会更加轻松。

再来看张良的提议,张良之所以建议刘邦重用韩信,是因为韩信虽然有独当一面的才能,却不是什么天生反骨仔。韩信敢坐地起价,但绝不敢背叛刘邦。

这不是因为韩信品性纯良,而是因为韩信的性格如此。

想当初,韩信被一帮混混欺负,只能钻人家的裤裆;

想当初,韩信在亭长家混饭吃,却被亭长的老婆不软不硬地赶了出来;

想当初,韩信跟着漂母混饭吃,想说几句大话,却被一个中年妇女训斥得面红耳赤。

性格这东西是可以“从小看到老”的。

想想刘邦、项羽、彭越和英布,无论他们有多落魄,也绝不会有人敢这样欺负他们。

若论军事才能,上述四位加起来恐怕都不如韩信;但若论人格魅力,韩信根本没资格与上述四位相提并论。

刘邦手下两大谋臣的初次碰撞:能与张良齐名的必然是狠角色


从这个角度来看,韩信东征,只能为刘邦开疆拓土,而不是脱离刘邦的掌控自立门户。

而只要韩信不出问题,英布和彭越也不会是大问题。没有了韩信的帮衬或带头,英布和彭越即使再不甘心,也会暂时压下内心的欲望。

刘邦手下两大谋臣的初次碰撞:能与张良齐名的必然是狠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