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應該捂哪裡?學會正確方法 一年不感冒

盼望著,盼望著,春天的腳步近了。


每天都在翹首期盼著,天氣回暖,趕快脫下厚厚的棉服,換上輕薄的春裝。待疫情結束後,摘下口罩,賞春光,看春花。


且慢!


春天雖然近了,但衣服卻不能急著脫。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春季氣溫就像孩兒的臉,一天變三變,民間也流傳著“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的俗語。春季適當捂一捂,對我們的身體大有裨益。


“春捂”應該捂哪裡?學會正確方法 一年不感冒

(圖源:攝圖網)


“春捂”是指在氣溫剛剛回暖時,不要過早脫掉棉衣。早春時節,天氣乍暖還寒,早晚溫差大,冬天的陰寒之氣尚存,此時脫掉棉衣,人體容易受寒涼之氣侵襲,很多人都會因為此時不注意保暖而患病。


尤其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感冒、消化不良、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的發病高峰都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


很多老年人就是因為春季氣溫變化較快,晝夜溫差大,血管受冷空氣刺激突然收縮,導致血壓升高,誘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


因此,“春捂”一直都是古人十分重視的養生之道。


不過,“春捂”也有講究,捂哪裡?什麼時候捂?可不能捂錯!


春捂捂哪裡?


春捂,並不是全身都裹上厚厚的棉襖。而是要“上薄下厚”。


很多女生都會在春天早早換上短裙和薄褲襪,為了保暖再套一件羽絨服或大衣。而正確的做法恰恰相反,腿部才是真正需要保暖的部位。


因為人體下半身對風寒的抵禦能力較差,且寒氣大都由下而上侵入體內。因此,雙腳和腿部才是春捂的重點部位


第二個需要重點保暖的部位是肚臍。肚臍是最怕著涼的地方,作為腹壁的最後閉合處,因屏障功能較差,在人體又屬相對虛弱之地,易受涼而染風寒。


在每晚睡前,也可將雙手搓熱,掌心左下右上疊放貼於肚臍處,逆時針做小幅度的揉轉,每次20-30圈,溫養肚臍。


春捂是什麼時候?


通常,春分之後的10—15天,就是春捂的時間,老人、孩子和體弱多病的人,可以適當增加春捂的時間,大概在兩週左右。


當然,春捂也要視具體溫度來定。如果晝夜溫差大於8℃,且氣溫還沒有持續穩定在15℃以上,就應該適當捂一捂。

如果氣溫已經高過了15℃,那就要及時減少衣物,否則超出身體的耐熱限度,也對健康不利。


對於還不能用言語表達的寶寶來說,家長也要對孩子衣物的多少心裡有個度。很多家長都怕孩子著涼,寧可多穿不可少穿。實際上,寶寶的新陳代謝更加旺盛,長久的高溫會導致孩子出現高熱、脫水、缺氧、昏迷,也叫作“捂熱綜合徵”。


所以,給寶寶春捂,可千萬不要捂過了頭兒。寶寶衣物的多少可以和大人保持一致,不需要再額外增加,以手心溫熱,頭頸無汗為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