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三個時期

明朝前期

明太祖即位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懲治貪汙的官吏,社 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明太祖確立裡甲制,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同時朱元璋多次派軍北伐 蒙古,取得多次勝利,最終在捕魚兒海滅亡 北元朝廷,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1380年明太祖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總計株連者達三萬餘人,史稱胡惟庸案。此後,明太祖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對其誅殺,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加上空印案與郭桓案合稱明初四大案。此時除 湯和、郭英與耿炳文外功臣幾乎全數被殺。明太祖通過打擊功臣、設立錦衣衛加強 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皇權。 1398年明太祖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 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 周王、 代王、 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逼自殺。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 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後率軍南下,佔領京師,是為 靖難之役。 1402年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 永樂。明成祖時期 武功昌盛,明成祖先是出擊 安南,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設立交趾布政司。明成祖之後又親自五入 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的 韃靼與 瓦剌。自1405年開始派宦官。

明朝的三個時期


鄭和下西洋,向各國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貢體制。其規模空前,最遠到達東非索馬里地區,擴大明朝對 南洋、 西洋各國的影響力。 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 類書《永樂大典》,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1405年明成祖將北平改名 北京,稱 行在,並設立北平 國子監等衙門。1416年明成祖公佈 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遷都。因為永樂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 明成祖駕崩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年號 洪熙。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楊”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明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 宣德。他基本繼承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並且發起最後一次下西洋。同時,明宣宗打破明太祖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規矩,設立內書堂教宦官讀書,為明英宗時期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

明朝的三個時期


明朝中期

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 正統。此時太監王振開始干政,1442年限制 王振權勢的張太皇太后去世,當時 明英宗僅十五歲,王振更加攬權。元老重臣“ 三楊”死後,王振專橫跋扈。1435年 蒙古西部的 瓦剌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1449 年瓦剌首領 也先率軍南下伐明。王振聳使明英宗領兵二十萬 御駕親征。大軍離 燕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 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今日 河北省 張家口懷來縣),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餘人陣亡。明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為將軍 樊忠所怒殺,史稱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

明朝的三個時期


兵部侍郎于謙擁戴明英宗弟朱祁鈺即位,以求長君,即明代宗,年號 景泰。于謙升任 兵部尚書,整頓邊防積極備戰,同時決定堅守 北京,隨後兩京、 河南、 山東等地勤王部隊陸續趕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於 德勝門外土關。于謙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屢次大破瓦剌軍,也先率軍撤退。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于謙力排眾議,加緊鞏固國防,拒絕求和,並於次年擊退瓦剌多次侵犯。 也先於1450年 釋放明英宗。然而明代宗因為皇權問題,不願意接受明英宗,先是不願遣使迎駕,又把明英宗困於 南宮(今南池子)軟禁,並廢皇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見濟病死,沒有兒子的明代宗也遲遲不肯再立朱見深為太子,儼然有奪正之貌,英宗、代宗兄弟因而嚴重對 1457年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聯盟,欲擁戴明英宗 復辟。趁著明代宗重病之際發動兵變。徐有貞率軍攻入 紫禁城,石亨等人佔領東華門,立明英宗於奉天殿,改元 天順。他們貶明代宗為郕王,並且逮處死於謙及大學士王文,史稱奪門之變。明英宗復辟後,略有新政,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的殉葬制度。之後因為內部政變流放徐有貞,因為曹石之亂誅殺石亨、 曹吉祥等人,並且以李賢等賢臣掌。 1464年明英宗去世後, 朱見深即位,即明憲宗,年號成化。明憲宗為于謙冤昭雪,恢復代宗帝號,平反奪門一案,人多稱快。但明憲宗口吃內向,因此很少廷見大臣,終日沉溺於亦妻亦母的萬貴妃,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術。以至奸佞當權, 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明憲宗直接頒詔封官,是為傳奉官。這使得傳奉官氾濫,舞弊成風,直到明孝宗才全被裁撤。他也是皇莊的始置者。該舉措事實上鼓勵豪強門閥兼併土地,危害不淺。

明朝的三個時期


1487年 明憲宗去世,其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宗,年號 弘治。使得自明英宗以來的陋習得以去除,被譽為 “ 中興之令主”。明孝宗先是將明憲宗時期留下的一批奸佞 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並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明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明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錦衣衛與 東廠也謹慎行事,用刑寬鬆。明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明孝宗的勵精圖治,使得弘治時期成為明朝中期以來形勢最好的時期,明史也稱明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被稱為弘治中興。 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號 正德。明武宗的荒遊逸樂導致 正德年間戰事頻生,先後發生 韃靼達延汗(明史稱韃靼小王子)進犯、 寧夏安化王 朱寘鐇謀反、山東劉六劉七民變、江西寧王朱宸濠謀反等重大事件。1520年明武宗假藉出征 江西寧王為由而南下游玩,以大將軍朱壽為名前往 南京,親自俘虜已被王守仁擊敗的寧王。班師回京途中,於南直隸清江浦(江蘇 淮安)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1521年於豹房駕 崩。 明武宗駕崩後,明孝宗之侄、 興獻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統,是為明世宗。登基前後,引起明世宗大禮議之爭。 1534年後明世宗即不視朝,但仍悉知帝國事務,事無鉅細仍出於世宗決斷。世宗皇帝信奉 道教,信用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先是將道士邵元節入京,封為真人及 禮部尚書。邵死後又大寵方士陶仲文。1542年十月,乾清宮發生楊金英、邢翠蓮等宮女十餘人與寧嬪王氏趁明世宗熟睡之際企圖將其勒死,但未成功,此即壬寅宮變。此事後,直至世宗駕崩前一晚,世宗遷離大內移居 西內。 嘉靖一朝,國家外患不斷。北方 韃靼趁明朝衰弱而佔據 河套。 1550年韃靼首領俺答進犯 大同,宣大總兵仇鸞重金收買俺答,讓其轉向其他目標。結果俺答轉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搶掠之後西去,明朝軍隊在追擊過程中戰敗,此為庚戌之變。世宗時期明朝宣佈海禁,由日本浪人與中國海盜組成的 倭寇與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並且後襲擾山東、浙江、福建與廣東等地區。戚繼光與俞大猷平定浙閩粵等地的倭寇,為後來隆慶開關建立好背景。另外 葡萄牙人在1557年開始移民 澳門,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門始終為廣東布政司香山縣管轄。1566年世宗駕崩,皇太子朱載垕即位,即明穆宗,年號隆慶,翌年為隆慶元年。

後期的反思

明朝的三個時期


穆宗即位後,即啟用在藩邸的老師高拱、張居正。隆慶初年,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 隆慶開關;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

隆慶六年,穆宗皇帝因中風突然駕崩,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繼位, 改元 萬曆。由於神宗年幼,於是由太 後攝政。重臣高拱由於與太后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相反張居正得到 馮保的鼎力支持。 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 戚繼光總督薊、昌、保三鎮練兵鎮守長城,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 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張居正嚴懲貪官汙吏,裁汰冗員,但他自己本身也貪汙受賄。 萬曆五年秋,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常理他需要 丁憂(解職回鄉守孝三年),但張居正以為改革事業未竟,不願丁憂。他的政敵藉此大做文章,此即為奪情之爭。最後在神宗和兩太后的力挺下張居正被奪情起復(免於在家守孝),使得其改革並未被中斷。但是,這成為了他的政敵之藉口。同時,張居正利用自己的職權讓自己的兒子順利通過科舉進入 翰林院。張居正死後立刻被反對改革的政敵清算。張府一些來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於內,餓死十餘口。生前官爵也被剝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