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華裔女孩凱倫(Karen)在網上傾訴了自己從小到大一直活在父母高壓控制之下的生活,一經發布大家炸開了鍋,我們來看一下女孩說了些什麼。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女孩是一名澳大利亞華裔,在她小的時候,父母舉家移民到這裡生活。女孩說她的父母從來不允許她去朋友家玩,他們認為女孩子在外留宿容易被人“想歪”。

女孩13歲的時候,父母每天都會留意與女孩接觸的網友,“明目張膽”偷看女孩的每一封電子郵件,然後在不經過女孩的同意下進行有選擇性的刪除。

女孩15歲的時候,她的媽媽過馬路還要緊緊牽著女孩的手。從小到大,女孩必須遵守家裡的門禁規則:9:00前必須回家。在回家之後,還要面對父母的盤問:“你去哪了?去幹什麼了?誰和你在一起的?”

如果是在女孩小的時候,父母這種行為還可以理解,但是當女孩已經21歲並開始工作了,她的父母依舊如此。

有一次女孩和同學參加生日派對,告知父母晚上不會回去,女孩的媽媽竟然說:“你肯定被人綁架了”,隨後女孩的媽媽選擇了報警。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女孩終於受不了父母的控制,想要搬離出去,但是女孩發現自己就像一隻剛剛破殼的小雞,不知道應該如何融入到社會中去。

女孩說她至今記得媽媽的一句話,“你問我什麼時候才不會像警察一樣去管你?我以前管你,當你40歲我還是會管著你......”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事實上,女孩所遭受著正是父母編織的控制巨網。這種控制行為往往打著“我是為你好”的幌子。比如:“我是為了你好,所以你必須回家吃飯;我是為了你好,你必須什麼都聽我的。”

女孩父母的行為嚴重影響了女孩的生活,在她小的時候因為父母的限制沒有自由,長大之後也喪失了交友的能力,讓女孩倍感孤獨。

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控制行為會給孩子造成傷害,自制是一件好事,但是父母把“自制”變成“他制”,就適得其反了。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那麼,如何改變父母的控制行為?我們來學習一下“橫山法則”。

01.什麼是“橫山法則”

日本社會學家橫山寧夫認為:最有效持續不斷的控制不是強制,而是觸發個人內心的自發控制。人們將這一觀點稱為“橫山法則”。

“橫山法則”告訴我們:自動自發的做事才是最有效的,這種自主性並非出於父母外在的強制力量,而是出於孩子內心的自我控制。

言簡意賅,橫山法則就是指父母要學會讓孩子主動去做自己的事,而不是因為父母的強制而被迫去做。

想要改變父母的控制慾,就要先讓父母知道,自己的控制慾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02.控制慾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記得《少年說》的一期節目,一個女孩對媽媽的告白讓我印象深刻。

女孩讀初一,她一開始是這麼說的:“我的媽媽是一個特別有條理的人。”說完,女孩拿出一份日程表,那是媽媽特意為她“定製”的暑假日程表。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在這個日程表中,不僅僅包括什麼時候學習、吃飯、娛樂,還包括了很多生活的細節瑣事,比如飯前洗手、在家不可以抖腿,早起要先疊好被子等等。

最後,女孩請求媽媽:“能不能不要再對我做這麼細緻的規劃了?”而女孩媽媽卻堅定地說:“這是一個媽媽最基本應該做的事。”女孩媽媽繼續說道:“就是因為我們早出生、早經歷,所以我們才會把自己的經歷提前告訴你,媽媽說的話即使不是百分百正確,肯定也有百分之六七十是正確的,我希望讓你少走彎路才這樣做。”而此時,女孩臉上掩飾不住的失落和無奈。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主持人一陣見血地說:“自制是一件好事,但是女孩媽媽把自制變成他制,就成了壓力。”

女孩媽媽打著愛的幌子,在孩子身上安裝了一個監控器,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得按照她的規劃去走。這位媽媽的做法其實是因為她有著極強的控制慾,而控制慾強的人,往往過度干涉別人而不自知。這種父母經常把這幾句話掛在嘴邊:

“我是為了你好”

“我是過來人,不會害你的”

“你要聽話!”

父母不知道的是,正是他們錯誤的愛,才給孩子的心靈造成最大的傷害!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作家武志紅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中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而不幸的家庭,都有一個控制慾很強的人。過於管控孩子的情緒、習慣和行為,結果往往都不盡人意。

控制慾強的父母,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更沒有表達自己的機會,他們的世界只有一種聲音,就是父母的聲音。父母的話不容置疑,擔心孩子冷,就不停的添加衣服;怕孩子吃不飽,便追著餵飯;擔心孩子上學遲到,每天當孩子的“人工鬧鐘”;害怕孩子學壞,於是孩子有一點不應該的行為,他們都會暴跳如雷。

當父母埋怨孩子做事拖沓成性,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卻忘了正是自己的強制才把孩子推入了沒有自制力的深淵。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孩子沒有自制力,將會嚴重影響未來的生活。培養孩子自制力刻不容緩,但這一過程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橫山法則”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幫助父母改善控制慾。

03.巧用“橫山法則”,讓“他制”順利過渡到“自制”

雨果說過:“真正的強者,是具有自制力的人。”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很強的自制力,大人尚且難以做到,別說一個孩子了,所以對孩子而言,他們更需要一個從“他制”到“自制”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會貫穿孩子的一生。

學齡前的孩子好動、好奇心強、注意力不易集中,家長要學會巧用“橫山法則”,減少去孩子的控制,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這樣孩子的自制力就會漸漸由“他制”過渡到“自制”。當孩子的日常行為變成一種習慣時,自制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應用“橫山法則”呢?

一、允許孩子犯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過而改之,善莫大焉”。人不就是在不斷地犯錯中慢慢成長起來的嗎?不犯錯誤長不大,經驗、教訓才會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1.家長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學會剋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交談。毫無節制的發脾氣,只會讓孩子不敢講實話,甚至說謊,以此逃避家長對他的懲罰。

相反,若父母可以心平氣和地面對孩子的問題,孩子才會對無意所犯的錯誤沒有後顧之憂,才能做到坦誠的和家長交流。

比如,孩子喝水時把杯子打碎了,媽媽此時不能訓斥孩子,否則孩子會感到在媽媽心中一個杯子比自己重要;如果媽媽先關心地問:“你有沒有扎到手了?疼不疼?”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媽媽心目中的重要性。接著,媽媽再就孩子打碎杯子的這一行為進行分析,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2.聽孩子訴說

請孩子把犯錯時的想法和做法說出來,這對孩子不僅是一種尊重,也可以找出孩子犯錯的原因,有助於家長找出孩子的問題,並給予孩子心理上和技術上的指導。在孩子述說時,不可輕易打斷孩子的敘述,更不要用自己的推測來代替事實本身。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3.鼓勵孩子大膽去做

若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循規蹈矩、不越雷池半步,孩子是不會明白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又怎麼會有創造力和想象力呢?

因此,家長要大膽地鼓勵孩子多做事,不要怕他們犯錯,當然更重要的是孩子犯了錯誤後,積極引導他認識錯誤、分析錯誤的原因,以便對症下藥,和孩子一同找出解決方法。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二、制定合理的“家庭制度”

“玩完玩具之後必須放回原處!”“如果你再不睡覺,我就不管你了。”這些話看似力度十足,但是對6歲前的孩子可能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會讓他們稚嫩的心靈因為父母這些簡單、粗暴的命令口吻而受到傷害。

相反,家長如果制定出一套家庭制度,情況就大為不同,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制力,為提高其獨立能力打下基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好習慣受益終身”,用“制度”約束孩子可以幫助其形成良好習慣。

合理的“家庭制度”對孩子的規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制定過程中,家長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太早定“制度”

2歲以前的孩子認知能力有限,對遵守“制度”更毫無概念,他們只會用一些不合理的舉動表達自己的實際需要。對此,家長不必急著定“制度”,而是儘量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在孩子2歲以後,家長可以開始考慮給孩子定一些“制度”,讓孩子必須明白,自由並不是無限的,他必須接受並遵守一些規則。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2.和孩子一起定“制度”

定製度之前,不僅父母之間應進行商量,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孩子的意見,以便制定出合理且能為孩子所執行的“制度”。

當孩子的行為不合規矩的時候,家長就以此為憑據令他們心服口服。需要注意的是,“制度”不能太多,而是應該根據孩子所處年齡段的特點,從主要問題上入手,從執行幾條簡單但關鍵的規則開始,這樣孩子比較容易掌握並遵守,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培養自制力創造條件。否則,只會帶給孩子壓力,甚至引起他們的反感。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3.定了“制度”就要遵守

“制度”一旦定下來,就不宜隨意變動,孩子和家長都要遵守。因為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態度。例如,規定孩子在吃飯前要把玩具收拾好;在睡覺前要自己洗襪子等。如果定了這些制度,在生活中就必須遵守,不能隨意敷衍,以免給孩子留下“制度是可以打破或無需遵守”的印象。當然,讓孩子遵守“制度”進而形成習慣並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所以家長不可操之過急,要經常積極提醒,持之以恆。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三、鼓勵能讓孩子更好地“自制”

鼓勵是對孩子能力的尊重和信任,是對孩子取得進步的肯定,是對孩子努力過程的賞識。在培養孩子自制力的過程中,家長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因為你的鼓勵對孩子來說就是春天裡的暖風,就是冬天裡的陽光,它能讓孩子懂得“控制一下就能獲得不一樣的結果”的道理。

1.鼓勵孩子要講究語言藝術

鼓勵孩子時,家長應該採用正面鼓勵的方式,多用肯定的語氣。例如,孩子今天沒有摔玩具,家長的一句“你做得真好”就比“你怎麼不摔了”效果好得多。

強調優點、弱化不足也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方式。例如,孩子畫畫時只堅持了2分鐘,家長不要說“你為什麼只堅持了2分鐘”,可以說“你比昨天多堅持了30秒”。鼓勵孩子所做的努力,例如“看,你已經有了進步!”

另外,孩子努力做某事應該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取悅任何其他人。所以,當孩子有好的表現時,父母更好的鼓勵應該是“爸爸、媽媽真為你感到高興。”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2. 物質鼓勵與精神鼓勵都要有

適當的時候給孩子一定的物質獎勵,還是有效果的。但是家長要注意分寸,一味地進行物質獎勵,會讓孩子養成做事情談條件的壞習慣,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因為孩子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多,而物質獎勵跟不上的話,就會喪失做事的積極性。

精神獎勵比較抽象,家長要學會靈活運用。比如,當孩子自己洗衣服之後,可以給一次物質獎勵,當孩子連續洗衣服之後,家長可以試著用一句得體的鼓勵“你做的真不錯”來表揚孩子,或者用一個肯定的微笑、給孩子豎一個大拇指等,這些都是不錯的獎勵方式。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四、懂得舒緩急躁情緒的孩子才會“自制”

如果孩子經常表現得很急躁,他自己又不會處理,也得不到家長的及時引導,孩子就會亂髮脾氣,遇事不能冷靜思考,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容易主觀臆斷,形成急躁的性格。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把自己的委屈通過正常的方式宣洩出來,而不是呵斥孩子立刻停止哭鬧,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學會冷靜處理事情的方法與技巧。

1.讓孩子學會傾訴

孩子亂髮脾氣一定是他的內心需要滿足,家長首先不要急躁,不要跟著孩子一起發火,而要試著接近他,瞭解他內心的想法,引導他把心中的不快說出來或寫下來,傾訴以後孩子就能感到輕鬆。這樣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再有類似的情況時,他就知道如何正確發洩了。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2.讓孩子學會轉移注意力

注意力轉移是緩解急躁的一個不錯的方法,比如,家長告訴孩子可以自己出去找小夥伴玩一會兒,或者和自己的遙控汽車玩玩,或者給自己喜愛的芭比娃娃穿衣服,或者聽聽自己喜歡的故事。這樣,孩子就會漸漸知道心裡急躁時可以先去幹點別的事情,心情就會變好。

3.做孩子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往往是從父母那裡學會對待他人的方式。為了使孩子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緒,父母應恰當表達自己的感受,並將“技巧”傳達給孩子。例如,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這中間父母就教給孩子很多東西,孩子可以看到父母是如何表達沮喪、興奮、悲傷和愉悅的。潛移默化中,孩子就會漸漸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4.告訴孩子急躁是不好的表現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緒,孩子也有生氣的權利。然而,如果任由孩子的這些不良情緒繼續發展,孩子很可能就會養成暴躁、焦慮的性格,對孩子的發展極為不利。所以,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如對他說:“愛發脾氣的孩子不可愛、不討人喜歡”,“愛發脾氣對身體健康不好”。他們在再發脾氣時,就會拿這個標準要求自己,控制自己,爭取不急不躁,這樣孩子就會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從“他制”到“自制”,家長巧用“橫山法則”輕鬆培養孩子自制力

結語:

控制不是愛,“為你好”不是理由,家長的控制慾只會成為孩子自由成為的“枷鎖”,雛鷹總有一天要翱翔於天空,父母要學會放手,孩子才能飛得更高,如果你也是一個“控制型”的家長,那麼不妨來試試“橫山法則”,從“他制”到“自制”,孩子才能更好的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