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和外戚——中國曆代封建王朝衰落的象徵!

所謂外戚,顧名思義就是外來的親戚,簡單來說就是皇帝后宮的皇后和嬪妃他們的孃家人,這些人與皇帝不是一家,由於有了姻緣的這種關係成為了皇室當中的一員,而這些人由於后妃們的枕邊風,往往會獲得十分重要的詮釋,這是中國王朝家天下的一個重要特徵。

而宦官由於有身體上的缺陷,因此他們往往在心理發展上很不成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有問題卻並不妨礙他們作為親近之人,有機會接近皇帝並影響皇帝做出的決策,這便是宦官的可怕之處,他們往往會影響皇帝對一個重大決定所作出的導向。

歷史上由於皇帝大多年幼繼位,於是出現了像在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做法,而這些垂簾聽政的太后們年齡都不大,一般不過二十幾歲,他們死了,丈夫精神空虛,頹廢無以寄託,便把感情的關注點從夫妻生活轉移到朝廷大臣的處理上來,然而這些年輕的太后們沒有社會經驗和統治經驗,沒有能力來駕馭國家機器,只好依靠自己孃家的父兄幫助自己來處理國家大事,這樣國家政權便落到了外戚的手中形成了一個十分強勢的外戚集團,他們中飽私囊,完全為了孃家服務朝政,頓時成為了實實在在的“孃家政權”。

這種權利的控制只能是暫時的,皇帝總有一天會長大,小孩總有一天會懂事,不再聽筒擺佈,於是有些外企為了保住自己來之不易的位置,便動了弒君的念頭。

宦官和外戚——中國曆代封建王朝衰落的象徵!


宦官和外戚——中國曆代封建王朝衰落的象徵!


宦官和外戚——中國曆代封建王朝衰落的象徵!


雖然危機重重,但是也有一部分的皇帝能夠擺脫外戚的魔爪。在擔驚受怕中成長為一個成年男子皇帝的自尊心,使得他們必須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政權,在自己的政權當中處於核心地位,但是外戚的存在讓皇帝很難達到自己的目的,由此皇帝身邊最為親近的人也就是宦官就成為了皇帝選擇的唯一選項。宦官照管,皇帝的日常起居俗氣,皇帝的性情習慣是皇帝身邊的親信,當皇帝長大成人要求拿回本來就屬於自己的政治權利的時候,必須同企圖繼續專權的外戚集團產生矛盾,在同外戚集團的鬥爭中,宦官成為皇帝的天然盟友,在宦官的協助下皇帝奪回政權。

在宦官的協助下,皇帝奪回了政權之後,有功的宦官“享土地之封,超公卿之位。”國家的權力便有落到了這些有功的宦官手中,由於他們本來的文化程度較低,加上長期的壓抑,他們的手段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朝政由此變得更加黑暗。

正所謂樹倒胡孫散宦官的唯一支柱就是皇帝當皇帝死去,新君繼位,宦官由於政治身份卑賤而不能輔政。新皇帝本身又有一群伺候他的新宦官,外戚這時候又重新揚眉吐氣地走向了垂簾聽政的老路,其後來便又是外戚來宦官走,皇帝成人用宦官外戚走,皇帝駕崩,宦官走外戚來。形成了一個十分嚴密沒有辦法破解的惡性死循環。

東漢末年如此衰微,便是由於宦官和外戚頻繁專權造成的。之後的各個封建朝代也都亦如此。之後朝代最出名的便是明朝的東林黨和宦官之爭。國家便在這些自私自利和無能的集團手中走向衰敗。

宦官和外戚——中國曆代封建王朝衰落的象徵!


宦官和外戚——中國曆代封建王朝衰落的象徵!


宦官和外戚——中國曆代封建王朝衰落的象徵!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內容來自《三國兩晉超有趣》三國兩晉是中國歷史上,東漢末年與兩晉之間的歷史時期,在這段時期裡天下三分,如三足鼎立。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自立為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直至公元420年被劉裕建立的宋所取代)

人性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因以人為本歷史才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