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戰機首飛22年,光彩已被殲20奪去,還會進一步改進嗎?

3月23日,是國產第三代戰鬥機(國外現在有時候也叫四代機)殲-10的“生日”。

22年前的1998年3月23日,在首席試飛員雷強的操縱下,殲-10的1001號原型機在成都一飛沖天,並在2006年正式裝備空軍航空兵部隊,誕生22年來,殲-10先後衍生了殲-10A、殲-10S、殲-10B、殲-10C等改進型,裝備海空軍數百架,如今,成飛的殲-20隱形戰鬥機更光彩奪目,仍在批量生產的殲-10,還會有進一步改進嗎?

從航空工業成飛前幾天披露的新聞來看,現在殲-10C最新改進型還在生產。和以往生產的數百架殲-10機型最大的不同在於,這批殲-10C採用了國產太行發動機,應該是殲-16所用的渦扇-10B,推測其推力、油門響應、壽命等都要比早期型太行強不少,這也掃清了殲-10CE對外出口的最後一個障礙。

殲10戰機首飛22年,光彩已被殲20奪去,還會進一步改進嗎?

在“完全體”殲-20大批量裝備空軍之前,繼續生產殲-10C和殲-16這樣的三代半戰機,對提升空海軍戰鬥機的質量意義重大,它們都採用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可以使用霹靂-10和霹靂-15新型空空導彈,超視距作戰能力強,可使用KD88、GB500等精確對地打擊武器,在數量上補充殲-20的不足。

殲10戰機首飛22年,光彩已被殲20奪去,還會進一步改進嗎?

圖片:殲-20和殲-10C、殲-16

雖然已經改進到極致,但殲-10系列依然有挖潛的空間。

在空軍極為看重的全疆域使用、遠海戰巡,特別是為轟-6K“保駕護航”的任務中,殲-10系列較少使用,比起殲-11、殲-11B、蘇-30MKK、蘇-35和殲-16,殲-10是一種單發中型戰鬥機,根據殲-10CE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公開的資料,其轉場航程和作戰半徑分別為2950公里和1240公里,但如果掛載“2中2近”空空導彈執行為轟-6K護航的遠海戰訓任務,不加油作戰半徑會跌落至800公里左右,比殲-11系列超過1000公里的數據還是有明顯差距。

殲10戰機首飛22年,光彩已被殲20奪去,還會進一步改進嗎?

圖片:為轟-6K護航的蘇-30MKK

如果殲-10C還能進一步改進,在這方面值得挖掘的。

殲-10是最大起飛重量不到20噸的單發中型機,如在背部加附加油箱,參考成飛研發殲-7III,米格改進米格-29SMT的經驗來看,戰鬥機飛行性能下降大得不償失,最好還是在機背兩側安裝可拆卸的保形附加油箱(CFT),從此前披露的風洞測試圖片來看,殲-10也研究過這種被美軍大批使用的“神器”。

殲10戰機首飛22年,光彩已被殲20奪去,還會進一步改進嗎?

圖片:疑似加裝CFT的殲-10風洞模型

面對美軍及周邊國家的F-35機群,殲-10系列的隱形能力雖然在殲-10B和殲-10C上已有改進,但和F-35依然有數量級差距,成飛在殲-20研發過程中,掌握並吃透了隱形技術,如果把相關技術移植到殲-10下一階段改進型上是可能的。

殲10戰機首飛22年,光彩已被殲20奪去,還會進一步改進嗎?

殲-10B/C採用了帶有鼓包的DSI進氣道,比起原來的二元可調式超音速進氣道,取消了附面層隔道,另一個可能的好處在於遮擋了發動機葉片,這是作戰飛機雷達反截面(RCS)的一大反射源,殲-10B/C還採用了鍍膜座艙玻璃減少了座艙“凹槽”的RCS,將前機身機載電子對抗系統巧妙地“挪”到鴨翼前面,減少鴨翼偏轉時的RCS反射,加上PESA/AESA雷達本身就是低截獲率設計,可以相信,殲-10B/C的隱形能力要比殲-10A優秀得多,甚至可能優於法國達索陣風戰鬥機(號稱RCS為1平方米)。

殲10戰機首飛22年,光彩已被殲20奪去,還會進一步改進嗎?

如果繼續改進,倒不是說要對機身結構推倒重來,把武器完全內置,而是一些局部的隱形優化,比如在武器掛載方式上動心思,把中距空空導彈放到進氣道兩側,類似於歐洲“颱風”戰鬥機,在研發之初,殲-10就曾經構想過進氣道下空空導彈保形掛架,但因為一些技術原因未能付諸實施,除了隱形、減阻之外,這樣做另一好處在於節省一對翼下掛架,騰出來掛載空地武器,作為三角翼鴨式戰機,殲-10翼下武器掛載能力要弱於同級別的美製F-16和日本F-2戰鬥機。

殲10戰機首飛22年,光彩已被殲20奪去,還會進一步改進嗎?

從趨勢上來說,既然殲-10C已經用上了“國發”,說明殲-10短期內還不會停產,如果有國外買家相中殲-10CE,不論是自用還是外貿來看,進一步改進還是完全有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