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年間,俄羅斯派往明朝的使團,為何會無功而返?

中國現今與俄羅斯是戰略協作夥伴。歷史上兩國並不接壤,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之後的歲月裡,俄羅斯漸漸由一個閉塞的小國變成世界範圍內的強國之一。羅曼諾夫王朝建立的初期,俄羅斯就謀求與中國接觸,進而派出了外交使團前往大明。

萬曆年間,俄羅斯派往明朝的使團,為何會無功而返?

萬曆四十六年(1618)5月9日,沙皇派西伯利亞的哥薩克人伊萬-佩特森前往"中國",力圖與"中國好友"建交併打通中俄道路,促進貿易往來。佩特森使團從託木斯克出發,一路沿東南而下。途徑吉爾吉斯河、阿巴坎坷、克姆齊克河、烏布蘇湖,遇見阿勒坦汗(明朝蒙古土默特部首領)。而後幾日他們皆在蒙古高原旅行考察,經過多個諸侯領地與汗國,最後在蒙古版升城(今呼和浩特)受札薩克圖部接待,由兩名喇嘛指引下通過長城進入張家口、宣化、雅爾(懷來)、南口和昌平。他們是較早一批目睹長城的歐洲人。當他們看到明朝邊疆的軍事防禦系統與相對繁榮的商業貿易後紛紛讚歎不已,不過最讓他們倍感震撼的是同年9月1日抵達北京城所見之物。

萬曆年間,俄羅斯派往明朝的使團,為何會無功而返?

佩特森回國後在《見聞記 》中對北京城進行了一番翔實寫真的描述—— "大明皇帝居住的大中國城(北京)非常之大,是座石城,呈四方形,繞城一週需行四日。每個城角和每面城牆中部都有高大的城樓,城樓有鏤花簷板,漆著各種顏色 。城樓上和城門上都有大炮和炮彈,每處有二十來名士兵守衛。"

萬曆年間,俄羅斯派往明朝的使團,為何會無功而返?

另外佩特林還專門報道了紫禁城,他將紫禁城稱為"磁鐵城"。他說:"從大中國城的城牆到磁鐵城都是石板路,要走半天。路旁都是店鋪,店鋪前面有木柵欄,漆著各種顏色。磁鐵城裝飾著各種珍貴的飾物,極其精緻 。皇宮位於磁鐵城中心,大殿頂部金碧輝煌 。"

萬曆年間,俄羅斯派往明朝的使團,為何會無功而返?

對於俄國使團的來訪,明朝方面表現得十分熱情。萬曆帝派禮部官員好生接待,並將其安排至外交使館。然而熱情不代表同意建交,萬曆帝始終沒有親自接見使團,但還是寫下一封國書交由他們。《國書》上寫著:"爾等既為通商而來,則通商可也,歸後仍可再來。在此世上,爾為大國君主,聯亦為大國皇帝也。因路途遙遠,且語言不通,聯不便遣使回訪貴大君主,現謹向貴大君主致意。"這段話大概意指"可以通商,你們回去之後還能再來。你們沙俄是大國,我們明朝也是大國。但是兩國離得實在太遠,而且語言也不相通,我國就不派使者回訪了,現在以這封國書表達致意。"不過這封國書被使團帶回俄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破譯,這就意味著中俄兩國的交往剛剛開始便結束。儘管如此,佩特森使團在回國途中於明朝境內買下帶回國的那批茶葉,是為中俄兩國通商的開端。

萬曆年間,俄羅斯派往明朝的使團,為何會無功而返?

不論怎麼說,俄國此次訪華在大程度上是以失敗告終,畢竟當他們再次來訪時,明朝已經覆滅。那麼這次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筆者覺得可以從中俄雙方進行探究。

首先就俄國角度而言,他們這次派出的使團為非正式代表團,換句話說俄方當時的建交誠意不夠。佩特森使團不僅沒遞交國書,還沒攜帶任何貢品或沿途買來的禮品,甚至沒有明確主動邀請明朝回訪。另外沙皇也事先與佩特森示意,不要以使團之名義,更不要說他們是俄方政府派遣的。所以俄方當時並不是真心想建交,只是為了打探與瞭解大明王朝的情況。當然沙皇如此示意也不能否認他派遣使者訪華這一事實。

萬曆年間,俄羅斯派往明朝的使團,為何會無功而返?

其次從明朝角度來看,明朝自居天朝上國,不乏自持優越的一面,又由於對俄國知之甚少,所以從始至終都將佩特森使團看成韃靼一類的蒙古人。在明廷眼中,俄方應該向明朝進貢輸誠、希求冊封,但佩特森使團及其本人都沒有。這不僅有損明朝的優越性,還違背了中國禮尚往來的傳統。實際上佩特森使團自進入明朝境內,中方便向他們免費提供食宿馬車。相比之下,俄方誠意尤為缺欠。

萬曆年間,俄羅斯派往明朝的使團,為何會無功而返?

再者兩國當時都面臨更為緊迫的事情——俄國一面鎮壓波格特尼科夫起義;一面與波蘭、瑞士對戰;一面向東擴張,探索西伯利亞高原。而明朝在萬曆晚年,政治逐漸衰敗,女真部落重新崛起,成為明朝重要邊患。基於兩國都沒有空餘時間,來往自然便擱淺了。即使中俄這次來往沒有實質性的進展,但它使中國更為全面、真實地進入歐洲人的視野,實為一次有意義的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