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掠奪與殖民,世界格局是不是會變化很大?

例如漢語是否會變成國際通用語?最近在聽明朝那些事正好聽到了鄭和下西洋的片段。所以我在想如果當初鄭和進行的是掠奪與殖民,是否會對未來也就是現在的世界格局產生巨大的影響?首先我們看看東南亞的地圖

如果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掠奪與殖民,世界格局是不是會變化很大?

東南亞地圖

這是很愚蠢的偽命題,因為鄭和模式不會存在殖民和掠奪的可能性。

首先,鄭和的船隊是政府派出的,耗資巨大,成本根本划不來,如果通過鄭和殖民外國的話,殖民地還沒建起來,大明就破產了。

要知道,西方船隊是商業眾籌模式,探險家帶隊,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發財。再加上土著軍事力量很弱,可以通過掠奪土著的金銀,使大家發財。對成本的控制,對目標的明確,使得這個遠洋行動是盈利的。英國和荷蘭的東印度公司都是私人性質的商業運營。

這是與鄭和船隊最大的不同。

其次,鄭和船隊的目的是宣揚國威,展示中國的威武,跟過去不計成本輸出革命的一個道理,是展示威武用的,不是為了市場或商業利益,大明朝也嚴厲限制民間商業活動。這跟大英帝國就是為了打開市場的殖民活動完全不同。

而且大明朝開國初期,各類戶籍限制極其嚴格,打壓民間海運,不可能存在所謂的民間海外商業利益。

所以,鄭和的行為與克萊武(大英帝國征服印度的商人)的行為之所以不同,根本原因在於國家觀念的不同。

大明不在乎錢,只在乎國威,很好,那中國人就花錢砸國威;大英不在乎國威,只在乎錢,很好,東印度公司的好漢們最後都發了財。


東南亞是華人存在感最強的“外國”

東南亞國家和中華文化有著久遠與緊密的聯繫,東南亞有著全世界最多數量的海外華人,華人在這個區域不同的國家起著作用不一的影響與貢獻。在旅行中分析其中的地緣和歷史,別有一番風味。

如果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掠奪與殖民,世界格局是不是會變化很大?

如果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掠奪與殖民,世界格局是不是會變化很大?

上面兩圖可以發現,東南亞華人數量佔比與國家的富裕程度存在非常明顯的正相關。華人佔比最多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依次是東南亞人均GDP最高的三個國家。(忽略城邦型國家文萊)

如果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掠奪與殖民,世界格局是不是會變化很大?

東南亞的國家可以分為兩類:大陸型與海洋系

其中與中國距離更近的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位於中南半島北部,文明成型比較早,這些國家的原住民跟大陸中國有比較強的聯繫。

如果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掠奪與殖民,世界格局是不是會變化很大?

東盟十國

距今大約3000多年前,東南亞迎來了人口大遷徙,中國西南地區的百濮族群遷到了今天的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地,演變形成了高棉、孟族、越族等民族,並形成了南亞語系。

公元初始前後,部分羌人逐步南遷,形成了東南亞地區的最後一次民族大遷徙。這些羌人沿著川滇的“民族走廊”進入進入緬甸、老撾、越南、泰國、柬埔寨等地,逐漸形成今天的泰國的泰族、緬甸的撣族、老撾的老族,以及傣族、侗族等中國少數民族,這些人所說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或藏緬語系。

金邊街頭:典型的大陸東南亞人長相,乾乾瘦瘦。

從以上東南亞各族的來源可以看到,泰撣老三族與中國的血緣是最親近的,從公元后才開始分化。泰民族與雲南境內傣族的聯繫,我在《我去了一個假泰國》有過詳細的解說。

而像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家則屬於海洋性國家,原住民為南島語系人,這些原住民與臺灣的高山族人血緣更親近,在西方地理大發現以前,這些地區和中國的關係並不大。

如果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掠奪與殖民,世界格局是不是會變化很大?

如果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掠奪與殖民,世界格局是不是會變化很大?

這是吉隆坡機場的表演,這是典型的馬來人長相(海洋系東南亞)

不管是大陸東南亞還是海洋東南亞,這兩類國家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華人元素

在海洋系國家裡,新馬兩國被英國長期殖民,當年英國的海峽殖民地需要勞工開發,於是英國從就近的中國(清朝)引入了大量的勞動力。這導致離中國更遠,發生聯繫更晚的海洋系東南亞國家的華人數量,如今反而高於和中國歷史上更親密的大陸系東南亞諸國。

如果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掠奪與殖民,世界格局是不是會變化很大?

南洋華人遷徙圖

從另一方面講,大陸東南亞國家仍然存在大量的華人血統,只不過他們移民更早,更深層次的同化,融入至本國人民的血脈之中,像越南,泰國均是如此。暹羅的復國大帝鄭信就是華裔,他擊敗當時強盛的緬甸,奠定了現代泰國的基本版圖,而四次北屬中國的越南,主體民族更是與中國的廣府人極為的相似。

比如廣州在漫長的歷史上都屬於古中國的交州(越南前身),三國時才獨立出來。

作為一個華人,在東南亞的旅行中通過觀察不同國家華人移民的不同現狀,會有非常多的感觸與想法。

比如在檳城,這個馬來西亞華人佔比最高的州,我在當地結識了一群友好而勤勞的華人朋友。在“馬來人優先”的國策下,我聽他們深刻抱怨著本國大學對華人的政策歧視,讓我感慨這個當年最可能在東南亞“再造一箇中華”的大國“馬來亞”,華人是如何從人口占比近一半,淪落到現在只佔人口的23%的(還在持續下降中)。

馬來西亞最讓我驚喜的永遠是,在海外還有著高達600多萬人口的,華語講得如此流利,中華的節日傳統傳承堅守得比中國大陸要好太多的馬來西亞華人群體

馬六甲的“海南會館”裡,不少印度裔和當地馬來人,在跟著華人學跳廣場舞,而他們都是同一個國家的人民。

如果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掠奪與殖民,世界格局是不是會變化很大?

馬六甲的“海南會館”裡,不少印度裔和當地馬來人,在跟著華人學跳廣場舞,而他們都是同一個國家的人民。

而更加讓我吃驚的是,這些華人有著突破我想象力的勤勞,比如一個和我同歲的檳城華人,工作日做著辦公室白領,晚上去夜市擺攤,週末還去藥房抓藥做兼職。要知道,馬來西亞是中等收入國家,並不是窮國,人均GDP更是高於中國長達數十年,這些如此拼命幹活的人,其實都人人都開小汽車,不少還有供房。

更讓我欣賞的就是他們對於職業選擇的多元態度,讀完大學仍然可以路邊擺攤,而且覺得這是一件很稀鬆平常的事,並不丟人,“賺錢才重要,勤勞才重要”,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一些好像我已經很久沒有接觸到的華人美德。

如果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掠奪與殖民,世界格局是不是會變化很大?


如果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掠奪與殖民,世界格局是不是會變化很大?

到處都是華人元素的馬六甲

走在馬六甲的街道上,我的耳機裡反覆播放梁靜茹和光良的歌曲,正如我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一直期望能遇見孫燕姿與黃義達

一樣——這些人和他們的聲音都曾深深影響過我,從童年到現在。

越南,我看到當地人對中國愛恨交織的感情,作為東南亞唯一一箇中華文化影響蓋過印度文化影響的國家,作為曾經的“東南亞小天朝”,這個國家過春節用筷子祭孔子,這個國家羨慕中國的經濟成就,羨慕日韓中國的白皮膚和柔和五官,心底不太瞧得起東南亞其它的懶惰人民——“我和他們不一樣”。

而提到長沙群島和黃沙群島,他們又咬牙切齒,指責我們“欺負小國,強佔土地”。

光華日報,總部在馬來西亞檳城,是世界上現存最老的華語報紙。

如果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掠奪與殖民,世界格局是不是會變化很大?

如果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掠奪與殖民,世界格局是不是會變化很大?

以上就是我在東南亞各國接觸與感觸的“中華元素”,這是在世界上其它的地緣區域探索絕不會有的感受。在將來寫東南亞具體國家的時候,我會更加深入來寫我遇到的那些華僑華人,那些感觸至深的故事。

即使美國如今有500萬的中國移民,但多是新移民的他們,對美國自身的文化、政治與傳統並不能施加更多的影響,而東南亞卻截然不同。

我一直有一個大航海時代的夢(可能是因為看多了航海王吧),我羨慕500年前的地理大發現,西歐人能飄揚過海,把自己的文明散佈在那麼多的無主之土。如今的澳洲,北美本就不是撒克遜白人的家園,而這麼多的中國人如今卻需要花那樣高昂的成本去爭去擠,為了獲得那裡的居住權利。

可惜近代的中華,國弱民貧,未能有機會將自己的人口與文化拓展至這世界更多的空間。但幸好,有東南亞。或許這才是,我的東南亞情結之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