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我們仨》以後沒有生離,只有死別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這大自然,其次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該走了……”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回憶記述了一家三口相守63年的生活點滴。63年間,他們幾乎跨越半個地球,歷經戰火、政治風暴、文化革命、疾病、生離死別,他們仍然相守相愛。這本書也是楊絳的最後一部作品,92歲高齡的老人,愛女與丈夫相繼離開,青燈黃卷,創作記錄了一家三口的溫馨往事。

薦書|《我們仨》以後沒有生離,只有死別


本書開幕以託夢寄語的形式,表達悽迷的心情,簡潔又沉重,楊絳獨伴青燈,用心靈向彼岸的親人無聲地傾訴著,用悠悠的回憶,細細地記念‘我們仨’。楊絳的一生遇到兩個對她來說非常重要的人,這兩人走進了她的生活,成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她的丈夫錢鍾書和她的女兒錢瑗。他們三組成了一個家庭,一起經歷著人生的喜怒哀樂,辛酸甜苦。


三個人的世界裡因為讀書這個小愛好,串聯出了一幅獨特的畫卷,伴隨著那句: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總會夾著些許的煩惱和憂鬱,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個安穩的住所,但他們已經走到人生的盡頭,當三個人走散,那個安穩的住所,原來也只是旅途當中的客棧......

薦書|《我們仨》以後沒有生離,只有死別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描寫了一個夢,一個老人常會做的夢。廝守半生的另一半,突然走散了,在夢裡焦急地找尋。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或許她已預感到,不管是執手終老的夫妻,還是頑皮嬉鬧的女兒,所有的相聚都會有離散的那一天,這樣的夢境早晚會變成現實。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描寫了一個更長的夢,一個發生在古驛道上的夢,一個現實與理想相互交錯的夢,主人公一直是他們仨,一份平平淡淡,真真切切的愛存於他們的心底,即使現實充滿曲折和坎坷,但他們仨卻始終心繫一個溫暖的家。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部分,看似會讓人覺得心生孤寂之感,一人默默思念,對於常人來說,這是一種何等的煎熬呀。但在楊絳筆下卻寫出了一種淡淡的真,切切的愛。楊絳先生回憶著他們三人的生活:她和錢鍾書從最初的負笈海外,相知相守,生育女兒,學成回國,到執教清華,謹小慎微卻又不失風骨地熬過那段黑白顛倒的歲月,家國的歷史,時代的變遷中,每個人都像浮萍一般無助與脆弱,連大學者也不例外。

薦書|《我們仨》以後沒有生離,只有死別


楊絳在書中每詞每句都咬合著錢鍾書和他們倆的女兒錢媛,隻字不談歷史,不談人生,談的盡是一個學者家庭中的生活細節,平凡、普通、溫馨,與平常百姓家沒什麼差別。她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因此,這些細節構成了她完整的一生。


小圓走了,接下來錢老走了,留下了最深愛的人遠處,但她 在這種對離別和生死的恬淡和平靜中,讓人讀出了很多的雲淡風輕,但這何嘗不是一種歷經風雨後的平常心呢,不在有過多激盪的心緒,只在光陰裡尋覓那當下的心滿意足。2016年5月25日,楊絳先生永遠離去。“我們仨”又相聚了,只不過在世界的另一端。

薦書|《我們仨》以後沒有生離,只有死別

一位百歲老人, 不僅擁有通透和智慧,在經歷這些後,依然對生活熱切、不疏離。她這種溫暖中的練達,讓人覺得遍歷山河,人間也是值得。她的幸福的家庭裡,任他是亂世飄搖還是現世安穩,都深信此生沒有生離、唯有死別。 歷經一個世紀,一本薄薄的書,記載了她一生中最美好的一部分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