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我們仨》:一個長長的離別夢

多年前,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在寒冬的燈光下,暖暖地讀完。讀書的時候,彷彿煮著溫酒,微醉,朦朧。恍惚間,我被那些質樸而真摯的文字,惹得滿眼是淚。

這是一段生死離別的夢,一段愛與失去的夢。在這個世界上她最愛的兩個人先後離去,只剩下孤獨心碎的老人寫下一行文字: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

但是,儘管這麼說,我卻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楊絳《我們仨》:一個長長的離別夢

一、散文集的“情緒結構”:以夢開啟了一場離別

《我們仨》一共三部:第一部“我們倆都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當你看這本書的時候,發現第一部只有兩頁紙,很疑惑是不是出版社漏掉了頁碼?

當你看到第二部的時候,讀著讀著你會發現這是真的嗎?這是夢吧?怎麼會有一個地方叫做“古驛道”,怎麼這麼奇怪的故事。就像是一個懸疑小說的開端。

當你讀到第三部的時候,恍然發現,這才是真正的開端。

楊絳《我們仨》:一個長長的離別夢

三聯書店

為什麼是這樣的結構?我只能理解為這是一位處在悲痛中的戀人,悲痛中的母親寫下的一本回憶錄。這本回憶錄或許對於外人來說沒有邏輯,但是對她來說,這就是情緒的邏輯了吧。

為什麼我們讀這本回憶錄的時候,會突然陷入悲痛之中,那種孤獨和難以忍受的斷離舍,刻骨而憂傷。或許就是這樣的情緒結構,先簡短說一下我們都是老人了,這是一種情緒鋪墊,其實老人就要面臨失去。第二部就要進入一種莫名的慌張感,就像是夢一樣。可能那段日子,對於楊絳先生來說,就是一場噩夢吧。

“我知道夢是富有想象力的,想念的太狠了,就做噩夢,我連夜做著噩夢……”

第二部的“失散”就在古驛道和夢之間消散地如夢一樣。或許只有楊絳先生的文筆能寫出這樣的悲憫和憂傷。

很多都知道楊絳先生是一位翻譯家和小說家,她翻譯的《堂吉訶德》是公認的最佳譯本,可是她還是一位散文家,她的《幹校六記》自成風格,用柔軟清麗的文筆記錄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故事。

楊絳《我們仨》:一個長長的離別夢

這部散文集《我們仨》同樣是一本兼具回憶錄性質的可以寫進文學史的著作。不僅僅是具有文學鑑賞價值,還具有學術研究價值。

二、《我們仨》前世背景:那是三月的戀愛故事

江南無錫,明清以來,出了很多氏族大家。

楊絳、錢鍾書就出生在無錫的書香世家。

如果你現在去無錫走一趟,會發現錢鍾書的故居就在一條衚衕裡,而楊絳的家相隔不遠。據說楊絳8歲的時候還曾到錢鍾書家拜訪,只是兩個人年紀小,並不相識。

兩個出生在動盪年代的大家族裡的公子和小姐,其實比窮苦人家好上太多。開明的父母送他們讀書識字,能夠有獨立的思想。

楊絳《我們仨》:一個長長的離別夢

楊絳就是如此,她不僅僅擁有江南女子的溫婉,還有淵博的學識和宏大的抱負。當然她的抱負不在於升官發財,而是學問上的精進。

楊絳一直想考清華,可當時清華園在南方沒有女子招生,只好讀東吳大學,但是心裡依然念著有朝一日去清華讀書,連母親都打趣她:

“阿季的腳下,拴著月下老人的紅線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華。”

雖然是一句玩笑話,可是就是冥冥之中,有人在清華園等她。

對,就是男主角錢鍾書。

他們在清華古月堂門口一見如故,彷彿前世在哪裡見過,說不完的話。錢鍾書總是寫著滿腹文采的信,可是楊絳卻不愛回信。楊絳十分明事理,她有一次回信告訴錢鍾書:“

“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錢父一次偷看到錢鍾書的信,看到這一段,就此女讚賞有加:“此誠聰明人語!”

錢鍾書父親自作主張,給楊絳回覆了一封信將兒子的一生“託“給了她。無錫的兩個大家族就這樣在戲劇般的故事裡,成了親家。

對,這段故事不在《我們仨》中,我們只是做一個鋪墊,瞭解這段民國往事。

楊絳《我們仨》:一個長長的離別夢

三、楊絳的散文記憶:將瑣碎寫成了詩意

如果你讀《我們仨》,裡面最快樂的時光莫過於在牛津和巴黎大學的那段時期了。

那是二戰前的一段時光,錢鍾書考取了公費留學的名額。楊絳放棄國內的學業,跟著他出國。但是為了節省開支,她放棄了讀學位只是跟著旁聽。

兩個人在牛津開啟了小夫妻的小日子。楊絳的筆墨總是將這些瑣碎的小事記錄得有趣又好玩。這就是散文的魅力吧。

比如錢鍾書這位大家族的公子,他不分左右,鞋帶不會系成蝴蝶結……並且時常闖禍,檯燈弄壞了,墨水染了布……楊絳都以一句“不要緊”來回應他。讓這個笨拙的“孩子”,在家務事上有主心骨。

楊絳《我們仨》:一個長長的離別夢

在巴黎時期

1937年,愛女阿圓誕生。錢鍾書得意地說:“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楊絳說女兒是自己“平生唯一的傑作”。

1938年,歐洲的戰場硝煙四起,他們攜帶著一歲的幼女,回到了戰火紛飛的中國。從上海到昆明,從蘇州到北京,多次的顛沛流離,擁擠在大家庭里居住,沒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不過他們卻更加愛著彼此。

這段日子跨越了七八年,他們在上海孤島堅守了多年,也為了吃飽飯辛苦奔波了多年。

四、楊絳的散文風格:苦中的溫馨,含淚的浪漫

抗日戰爭結束後,錢鍾書和楊絳一起回到了清華大學。這段時間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溫馨而與世無爭。

楊絳在描寫女兒和丈夫之間的互動時,總是充滿溫馨。

楊絳《我們仨》:一個長長的離別夢

在清華居住時期

錢瑗小時候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因為錢鍾書總是逗女兒玩。圓圓大熱天露著肚皮睡覺,錢鍾書就給她肚皮上畫個大臉。每天臨睡他還要在圓圓被窩裡藏“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都埋進去,等女兒驚叫,他就一旁大笑。

搞得女兒臨睡前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裡的東西一一取出。這種玩兒天天玩也沒多大意思,可是錢鍾書百玩不厭。

他們的生活雖然和中國千萬個普通家庭一樣,雖然他們一直這麼強調自己的普通,

“我們仨其實最平凡不過,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至少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們三個或四個或五個不等。只不過各家各個樣兒罷了。”

雖然時普通,但是你總能在楊絳筆下讀書不一樣的韻味,比如能夠在艱苦的日子裡相守,相互扶持;能夠在成名的時候,不背棄,不炫耀。能夠在漫長的歲月中依然保持著愛情,保持著孩子般的好奇心和探險的樂趣,真屬可貴,可敬。他們不貪慕權勢,只是埋頭做學問。不與別人爭名利,只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尤其是在文革時期,夫婦兩人被批鬥,他們很多朋友有的自殺有的關牛棚……但是楊絳寫出的是一種在心酸中的相互扶持,在歷史浪潮中的普通家庭的日常溫馨。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阿圓相助,無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

楊絳《我們仨》:一個長長的離別夢

女兒為二老做飯

多年前,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後,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曾想過要娶別的女人。”。她把這段念給錢鍾書聽,錢鍾書當即回說,我和他一樣。楊絳回答:“我也一樣。”

在《我們仨》中,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另一面,在戰爭中,在歷史變革中他們的謹慎與小心,他們的堅韌與詩意,他們保持著純真的心,堅守著正直的道。這樣的知識分子在當代極為難得,這或許就是我們敬仰兩位先生的原因吧。【星期五寫作】


講述歷史往事,溫故人文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