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是不是英雄?

沈静轩


怎么能够算的上是英雄呢?他只不过是一个“小人”罢了。

这个人也确实是是有些本事,武举人出身,加上他的父亲,祖大寿的支持平步青云,在清朝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身亡以后,如果他是英雄的话本该与同为汉人的李自成抵御多尔衮。

而不是表面上顺从李自成私下里勾结多尔衮,准备和他划江而治。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来,他这个人心中没有什么民族大义,只有自己的利益而已。根本和所谓的英雄不沾边。

引清军入关后,更是对汉人照成了十分惨重的后果,清朝以区区200多万人统治中国,为了立威,杀了多少人这里就不说了,你会震惊的。虽然清军入关不是他一个人的原因,但是它却是逃不了干系。

后来甚至还杀了南明的永历帝,彻底吹灭了明朝的最后的一点烛火。

最后康熙要削藩的时候,吴三桂又跳了出来,可以说吴三国是一个小人,心中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谁来侵犯他的利益,他就会跟谁斗到底。

这样的一个人,如何配得起英雄的称呼呢?


王建国HIST


吴三桂算什么英雄?说他是枭雄都高估了他,他就是个无利不起早的奸臣小人,陷无数百姓于苦难之中。

可能有些朋友觉得,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迅速平定了乱局,让天下归于太平,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自从满清入主中原成为统治者后,天下什么时候是太平的?老百姓的日子真有大的改善?

先说远的,清军入关初期,制造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的惨案。

嘉定三屠,是指豫亲王多铎进入南京之后,发布了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江南百姓一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条命令激起了极大的民愤,引起了大规模的反抗。汉人的儒家思想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剃发与汉人一贯的思想主张是不相符的。

嘉定(今上海嘉定)的反抗尤为激烈,于是镇压起义之后,清军在嘉定展开了三次没有底线的屠杀。《甲乙事案》中有这样的记载“嘉定城内民众无一投降者,死亡者达二万余人。”

但这个数据不太准确,据专家分析,嘉定三屠中死伤的民众在5万至20万之间。这样的血色恐怖,终于让剃发令得以实施。

扬州十日,则是指明末将领史可法在扬州率领军民阻挡清军失败之后,清军对扬州展开了疯狂的屠杀,杀了十日才封刀。

屠杀过后的扬州,如同人间地狱。关于死亡的人数,《明季南略·卷三》中的记载是“扬州烟爨四十八万,至是遂空”,但据当时收尸的和尚统计,约有80万人死于屠杀,还不包括尸体找不到的那些。

这两个数据哪个更准,我也说不上来。但是,清军在扬州屠杀十日是事实,百姓死伤数十万也是事实。除了嘉定和扬州,还有很多城镇遭到屠杀,只是规模没这么大。

虽然这不是吴三桂直接造成的,但有这样的事情在,再说他是英雄未免太可笑了。他能在清朝获封平西王这种高位,是踩着无数鲜血尸骨爬上去的。

再说近的,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耻辱都是由清朝带来的。

满清并不是一个先进的文明,满清统治中原,是在以落后文明统治先进文明。这是历史的倒退,是极不科学的。

明朝中、后期,内阁已经有了与皇权抗衡的实力,在当时来看,这种制度是先进的,皇权不至于那么超然,皇帝可以犯的错误就没那么大,内阁有皇帝压制,也难以发生夺权篡位这种事,双方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稳。

但到了清朝,本已站起来的臣子又跪下去了,口口声声主子奴才。更可怕的是,没资格自称奴才的那些大臣,千方百计向奴才的位置靠拢。从上到下都是这样的环境,似乎真以为皇帝就是他们的天。

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对不起,他们不想看,也不想知道。清朝的国策就是闭关锁国,关起门来默默发展,不,默默后退。等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清朝国门,他们才发现,原来世界早已变样。

那么,谁还能说吴三桂是英雄?如果没有他打开山海关,清军未必能入关,这一切未必会发生。就算入关了,人口过少,不一定能统治人数更多的汉人。

况且吴三桂在明末如同一面旗帜,他的投降,带动了多少茫然中的明军将士,大家跟着他走,被他带到了坑里,成为清军镇压各地反清势力的刀锋。

可以说要是没有吴三桂的帮助,清军纵然打到中原也站不住脚。

总之,吴三桂不是英雄。虽然明朝也有很多问题,并非不可取代。但背叛明朝、背叛故土、给百姓带来深远苦痛的吴三桂更是个罪人,他和英雄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总体来看,从民族主义方面来讲他背叛了汉族是汉奸,从人道主义和传统的儒家道德来看,这个人不忠不孝并且杀生太多。

崇祯皇帝被李自成围困以后召北方四将领来勤王,只有唐通和吴三桂最积极,但唐通到了居庸关结果投降李自成,吴三桂走了二十多天没走到地方,有人说他是故意拖时间等崇祯死,这点存疑不当做罪状。

崇祯自杀以后,吴三桂屯兵山海关,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他投靠了李自成,并且张贴告示告诉民众自己准备进京,但因为种种原因又回到山海关,背叛了李自成,李自成带着他父亲和崇祯的遗孤去招降他,他却干脆布阵开战,导致他自己的亲生父亲被杀害。

一是害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二是抛弃了自己君主崇祯的后代,而去投靠了清朝,为什么投靠清朝呢?因为清朝表现出稳定的接纳习惯,他许多亲戚都投降了清朝,过得不错,所以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而投降了。他的父亲、他君主的儿子们都被他抛在脑后了,他要保住自己的兵力来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做阶梯,因此他周旋在明清顺三方之中,最终做出了选择。

入关之后,跟随清军在北方攻击明朝同僚、攻击顺军,扫荡百姓,偶尔屠城,并且不承认万历皇帝后代福王的合法性,敌视南明,史可法派出的使者去找他上拜帖,他不收,摆臭脸羞辱史可法、羞辱南明。

后来永历皇帝被他抓住,他要斩首永历,不留全尸,满人将领和越南将领折罗劝他说“永历是皇帝,皇帝不能斩首。”,吴三桂才作罢。

永历问他,“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为汉奸叛国负君至此?”

到了这里,他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杀死了无数的同胞、并且手刃了南明的君主,来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

后来三藩之乱,又搅扰天下,掀起内战。

所以说吴三桂是好人?他好在哪里呢?明朝方面他肯定是叛徒,对清朝来说他也是贼子,对顺军方面,李自成的余部一开始被明清双方夹击,但最终联合明朝,放弃过去仇恨,为了保住汉人的江山,打到最后李来亨山穷水尽,带着全家自焚,宁死不投降。

张献忠余部李定国,两厥名王,血战南方,为了存续汉人的政权,为了保护中华的道统而死掉了。

顺军、西军是最看不起吴三桂这号人的。

吴三桂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都是一个卑鄙的历史人物,只管自己的权势,背叛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一个狡猾的野心家。


锅小震


英雄,有三方面含义,一是才能过人。二是品质优秀。三是为人民、为民族利益。从这三方面综合看,吴三桂称不上英雄。

吴三桂原本是明朝三海关的总兵,清兵入关时投降,并引清兵入关。清朝建立后,吴三桂被封为平南王,后拥兵自重,起兵造反,对抗清庭,最后被康熙平息。从吴三桂的人生经历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吴三桂没有民族气节,不能忠于国家,忠于民族。

2.屠杀老百姓,双手沾满人民的鲜血。吴三桂跟随清军入关后,屠杀明朝老百姓,血洗杭州、苏州、江阴、嘉定等地,犯下滔天罪行。

3.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吴三桂封为平南王后,自恃劳苦功高,拥兵自重,联合三藩,为了个人利益,起兵谋反。

综上三点,吴三桂不是英雄。





穿越时空的岁月


吴三桂是明清之际著名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有人认为他是平定闯贼的明朝忠臣,有人认为他带兵投靠多尔衮是为了报复李自成囚禁全家,甚至虏掠了自己的爱妾。那么吴三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一,为子不孝。李自成带兵杀到北京,明朝皇帝崇祯自尽于煤山的槐树上。李自成带兵包围了吴三桂父亲吴襄,提出让吴三桂投降,许以高官厚禄。吴三桂本来应允,但是有人说自己的爱妾被闯王手下大将刘宗敏夺取,怒不可遏,便投靠了多尔衮,带领满清的兵马攻入北京,逼得父亲被杀,全家被害。

其二,为臣不忠。吴三桂是大明的臣子,带领多尔衮的人马并不是要为明朝皇帝复仇,而是对明的宗室全部杀戮。史料记载,桂王朱由榔为了活命,曾给吴三桂写了一封信,说道:“将军新朝之勋臣,亦旧朝之重镇也。世膺爵秩,封藩外疆,烈皇帝之于将军,可谓厚矣。国家不造,闯贼肆恶,覆我京城,灭我社稷,逼我先帝,戮我人民,将军志兴楚国,饮泣秦庭,缟素誓师,提兵问罪,当日之初衷,固未泯也。奈何遂凭大国,狐假虎威,外施复仇之名,阴作新朝之佐?逆贼既诛,而南方土宇,非复先朝有矣。诸臣不忍宗社之颠覆,迎立南阳,枕席未安,干戈猝至,弘光北狩,隆武被弑,仆于此时,几不欲生,犹暇为社稷计乎?诸臣强之再三,谬承先绪,自是以来,楚地失,粤东亡,惊窜流离,不可胜数。犹赖李定国迎我贵州,接我南安,自谓与人无患,与世无争矣。而将军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功,提师入滇,覆我巢穴,由是仆渡荒漠,聊借缅人以固我圉,山遥水长,言笑谁欢,只益悲矣。既失山河,苟全微息,亦自息矣。乃将军不避阻险,请命远来,提数十万之众,穷追逆旅,何以视天下之不广哉?岂天覆地载之中,犹不容仆一人乎?抑封王赐爵之后,犹欲歼仆以徼功乎?既毁我室,又取我子,读鸱鸮之章,能不惨然心恻乎?将军犹是世禄之裔,即不为仆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列祖列宗乎?即不念列祖列宗,独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军,仆又何仇何怨于将军也?将军自以为智,适成其愚,自以为厚,适成其薄,千载而下,史有传,书有载,当以将军为何如也?仆今日兵衰力弱,茕茕之命,悬于将军之手矣,如必欲仆首领,则虽粉骨碎身,所不敢辞;若其转祸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苟得与太平草木,同沾雨露于新朝,纵有亿万之众,亦当付于将军矣。惟将军命之!”信中除了骂吴三桂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外,便希望吴三桂能念以前大明朝对他的好处放过自己一马,当时清政府也不想斩尽杀绝。哪知道投降满清的吴三桂却对明的宗室一个不留。

其三,反复无常:吴三桂答应投靠李自成转而反叛李自成,是明朝的重臣却对明王朝的皇室斩尽杀绝,是清朝的臣子最后又在康熙年间自立为周王,此外,吴三桂还纵容部下将吏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杀人越货,毫无畏忌,讼牒、命盗两案,甲兵居其大半”。而后又号召反清复明,率部下祭扫自己曾经处死的桂王之陵墓,“恸哭,伏地不能起”,对部下大加煽动。反叛之后,发布檄文,指责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并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

记得有人这样写道:世乱金瓯破,枭雄意气高。任他樯橹自身漂。铜鼎欲知归处,须看我抽刀。赤心昭明月,清风不折腰。奈何流寇戏吾娇。一怒冲冠,一怒马萧萧。一怒令旗横指,国祚顿时夭。可见明王朝的覆灭,满清的入关与此人大有关系。可见吴三桂不仅是一个汉奸,也是一个不忠不孝反复无常的小人而已。






风的使者F


我并不支持现在的历史翻案,但是这篇转载的文章,观点、环节丝丝入扣,背景、人物分析的合情合理。虽然没有史料支撑,但作为一个观点了解未尝不可。当然,也希望大家多拍砖,呵呵。

满清在吴三桂的历史问题上做了手脚

我在研究吴三桂的历史问题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康熙王朝在吴三桂的历史问题上做了手脚。许多有关于吴三桂历史问题和相关联的历史资料被他们人为的销毁了。我在这里讲的并非信口雌黄 。

由于历史总是由胜利者编写的,他们吹嘘、美化自己。而把自己的敌人(失败者)歪曲、丑化得一塌糊涂。吴三桂就是受到这种待遇的历史人物,现代人心目中的吴三桂,就是被清政|府歪曲、丑化了的吴三桂。

清王朝骂吴三桂骂了两百多年。后人并不知道吴三桂究竟是什么人。于是也跟着骂。清政|府骂吴三桂是因为他差一点儿就把康熙王朝打垮了。后人骂吴三桂是误认为他帮助了清政|府。

其实真正的吴三桂从来就没有帮清政|府做过什么事。高官厚禄只不过是清政|府用来拉拢他的一种手段。因为他手中握有重兵。清政|府用武力是无法消灭他的。

但是清政|府老爱吹嘘吴三桂请他们入关。

清王朝在吴三桂的历史问题上究竟隐瞒和歪曲些什么呢?

一、山海关之战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清王朝为什么销毁了山海关之战的相关文件

二、吴三桂是什么时候真正降清?

三、吴三桂云南起兵的真正原因是什?

四、所谓的“三藩之乱”吴军与清军的真正战况怎样?康熙王朝掩盖了那些丢脸的战役?

五、吴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山海关之战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呢?

清王朝的文档资料保存完好,为什么唯独销毁了山海关之战的有关文件?清王朝究竟想对世人隐瞒什么?不妨我们来探讨一下

1、清军最早决定从西协就是密云入关。后来为什么要改由山海关入关?

2、吴三桂如何知道清军的计划?并决定配合清军引诱李自成攻打山海关。然后让清军从中协(喜峰口)入关,抄李自成后路。把李自成一网打尽。

3、多尔滚口头上答应借兵一万给吴三桂。而实际上又一拖再拖不肯兑现?这是为什么?

4、吴三桂最初设计山海关之战,是一个歼灭战。后来为什么又改变为仓促的击溃战?

5、清军到达山海关的当晚,为什么深夜炮声不断?步兵半夜移阵。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6、清军和李自成军为什么在一片石发生了遭遇战

7、后来李自成为什么又与吴三桂几次谈判联合抗清问题?

以上这些历史问题都被清史忽略。更确切地说被清王朝有意隐瞒了。

吴三桂与清军征战数十年。并且与多尔滚是老对手。一夜之间怎么就会变成亲密伙伴呢?敌手之间往往充满猜疑、诡诈、相互利用。多尔滚与吴三桂也决不会例外。山海关战的许多疑问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历史证明,早在吴三桂与多尔滚接触前。多尔滚已经出发。这时候多尔滚打的旗号是消灭李自成帮助明朝平定内乱。并且决定从西协就是密云入关。绕道北京之后。抄李自成后路。这完全是洪承畴的主意。

因为洪承畴与李自成曾经交战多年。深知李自成的战术。洪承畴说李自成吃软怕硬,一触即溃。要清军从西协(密云)入关,抄李自成后路,防止李自成逃窜。清军正在按照这个计划行动,并且已经开进至阜新。

吴三桂显然是通过洪承畴得到这一情报的。因为洪承畴曾经是吴三桂的老上司。可以肯定的是;吴三桂是通过洪承畴与多尔滚接上头的。因为在这时候,崇祯皇帝已死。他们可以公开接触而不用忌讳

吴三桂向清军借兵一万的事也由此而来。并且不多不少只要一万。是吴三桂担心打不过李自成吗?引诱李自成攻打山海关是吴三桂的主意。哪里有既怕打不赢,又要引诱人家来打的道理?

清军远比李自成军强悍,但吴三桂从来没有怕过。更不用说吴三桂拥有的是五万久经征战沙场的正规军。而李自成军是凑合起来的农民军。吴三桂军拥有清军多年久攻不下的防御工事。无论怎样讲吴三桂决不会担心打不过李自成。

那么为什么又要借兵一万呢?这其中的奥妙在那里呢?

松、锦大战之后。洪承畴亲自指挥的松山明军。被俘人员是三千多人。祖大寿的锦州被围困降清明军七千多人。两组人数相加正好是一万人。与吴三桂借兵一万正好吻合。

2 康熙王朝在吴三桂的历史问题上做了手脚

清王朝一直声称这两支降清明军。除祖大寿全家人外。其余全部都被清军屠杀干净。这种说法可信吗?清王朝为什么要这样讲。他们想要掩盖什么

我们知道连最笨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都应该懂得,要瓦解敌军和削弱敌军的最好办法就是优待俘虏。清军并不笨。如果连降兵都要杀。那么今后谁还会投降你呢?

多尔滚最拿手的办法就是让汉军和汉人剃头。汉军降兵如果不剃头换装。那么他今天降了你,明天又会反戈。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就三投三反。汉兵一担被剃头换装,就无脸回家见爹娘。这时候的松锦降兵以经被剃头换装。外表同满人一样。一些松山将领就是因为不肯剃头而被清军杀害。

很明显吴三桂想要收回这一支队伍。并且想把这一支队伍收编在自己部下。这个计划在老上司洪承畴和亲舅舅祖大寿的配合下,是很容易实现的。只要多尔滚把这一支军队交给吴三桂指挥,就不要想再收回去了。这就是吴三桂借兵一万的真正原因所在。

当然多尔滚不会轻易让吴三桂的如意算盘得成,同时多尔滚又不得不借此拉拢和欺骗吴三桂。这就是山海关之战展开的戏中之戏。

吴三桂与多尔滚商定。多尔滚从中协(喜峰口)入关,抄李自成后路。两面夹击李自成。可是多尔滚却直接扑山海关而来。这不可能不会不引起吴三桂的警觉

正在这时候。清军与李自成军在一片石发生遭遇战。事情很明显了:多尔滚想从一片石抄李自成后路,李自成也想从一片石抄吴三桂后路。所以清军和李军在一片发生遭遇战。

这时吴军和李军加在一起,也只不过十一万人。并且他们两支军队都是孤军,没有援兵的希望,也不会有皇帝从海路运送粮食支持他们。

这时多尔滚统帅的久经征战的十四万清军。已经从宁远起程急行军,向山海关扑来。清军的后方沈阳,可支援多尔滚的军队也不会少于二十万。

清军一担抄了李军后路,也就断了吴军后路,形势对吴三桂极为不利。坚守山海关只有死路一条,吴军唯一的生路只有冲杀开李自成军才有逃脱的希望。

吴三桂军向李自成军发动击溃战的当天。有人看见吴军中夹杂有清兵。“李军中有兵士大叫,鞑子兵来也!李军大乱。李自成掉转马头就跑。”

世人和史学家以此记载推断,吴三桂这时候就投降了清军。满清也以此为荣,他们默认了这个推断。但吴三桂本人承认的是在他追剿李自成到潼关以后

如果按史学家这种推断。山海关之战的许多疑团就无法解释:如果吴三桂这时候就投降清军。那么他就没有必要发动这场击溃战,把本来以经落入圈套的李自成吓跑,让李有逃脱的机会,去杀死自己的父母亲和全家几十口人。

李自成很快就明白:吴三桂军中的“鞑子兵”不是真正的清兵,他们是身着清兵服,剃了半个头,留有一条大辫子,讲一口流利汉话的清兵。说白了他们是松、锦降清明军。他们原本跟吴三桂军是同一支军队。

据记载,这支清军是分三路夹杂在吴三桂军中的。如果是素不相识,敌对了几十年的两只军队。在汇合后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就能这样十分融洽,连一点戒备心都没有地相处在一起吗?如果是真正的满兵,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就更不用说了。

可想而知:这支清军和吴三桂军的关系非同一般,与吴军有这种亲密无间关系的只有松、锦降清明军。因为他们原本与吴军就是同一支军队。他们的数量正好是一万人。结合清政|府声称“这两支降军以经被屠杀”的说法。其中的奥妙就不言自明了。

吴三桂军对李军发动击溃战以后,一追就是四十里。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摆脱多尔滚的包围。李自成很快就明白吴三桂的意图,故派张若麒与吴三桂谈判联合抗清问题,吴三桂提出的条件是;“请归太子二王,速离京城,奉太子即位而后罢兵”的条件。

另外南明小朝廷封吴三桂为蓟辽王,并表彰他借兵打败李自成,也说明吴三桂当年并未降清的事实是清楚的

为什么清王朝硬要扭曲这一段历史?隐瞒山海关之战的真相为清王朝带来那些利益。

1、多尔滚是打着吴三桂请他们入关,帮助明朝平定内乱的旗号进入北京的,山海关之战的真相会戳穿他们的这个骗局。

2、吴三桂成功收回松、锦降清明军。令清人丢脸。

3、丑化吴三桂让他遗臭万年,为此他们大事渲染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送信求救兵,吴三桂穷途来归等等。……

结论:山海关之战的真相。

李自成出人意外地进入北京。满清认为李自成抢占了本来应属于他们的胜利果实。因而决定出兵讨伐李自成。洪承畴认为李自成不堪一击。建议清军经密云入关,抄李自成后路进北京,主要是防李自成逃窜,清军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且已经进军至阜新

清军同时派人到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同时李自成也派人到山海关招降吴三桂,这时候的吴三桂是他们双方争取的重要人物。

吴三桂最初决定投李自成,但是北京传来坏消息,吴三桂的父亲被抓并且遭拷打,爱妻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李自成的士兵抢劫糟蹋百姓。这时候吴三桂认为投李自成无前途,于是转而与清军秘史谈判消灭李自成的问题。

当吴三桂从清军秘使口中获悉,清军准备进 攻北京消灭李自成时的计划时很感兴趣,决定与清军合作。

并提出引诱李自成进攻山海关。让多尔滚从中协(喜峰口)入关,切断李自成后路,两面夹击李自成。按照这个计划,如果李自成敢于进攻山海关,将插翅难逃。作为合作条件,吴三桂提出借兵一万,并且点名要松、锦降清明军。

这时候的吴三桂并不害怕清兵入关。因为在这以前清军已经多次入关。并且他们每次入关都是为经济目的烧、杀、抢、掠一番后又回关外去了。

但是这次吴三桂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清皇太极刚死,政权刚刚落到多尔滚手上。他接受了范文程等一大批降清汉人的建议,决定入主中原。并且经汉人范文程的帮助,颁布了禁止烧、杀、抢、掠的禁令。[

多尔滚收到吴三桂来信后,决定利用松、锦降清明军为诱饵,让吴三桂与李自成相互残杀,等他们两败俱伤后,清军再从宁远直赴山海关把吴、李两军一网打尽。

多尔滚的计划败露以后,他又想利用喝血酒,定盟约来稳住吴三桂。然后从一片石,抄李自成军后路,包抄吴、李两军。

多尔滚没有按照计划从喜峰口入关,不可能不引起吴三桂疑心。清军与李军在一片石的遭遇战说明:多尔滚企图一口吞下吴、李两军的战略目的暴露无遗。

吴三桂迫不得已连夜发动攻势,解救出被多尔滚管制下的松、锦明军。第二天一早,便向李自成军发动击溃战,主要目的在用于逃出多尔滚包围。

李自成获知吴三桂的意图后,便派张若麒与吴三桂谈判联合抗清问题。但是当李自成获知诱导其攻打山海关是吴三桂的计谋后,是又气又急,当时就在永平杀害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

李自成逃回北京后,又进行疯狂的报复性屠杀,在北京二胡同杀害了吴三桂的母亲全家共三十六口人

吴三桂军由于没有找到皇太子,仍然是孤军一支,坚守北京当然不可能了,于是借追剿李自成为名,大踏步撤退至潼关。两天以后,多尔滚打着吴三桂请他帮助明朝平定内乱的旗号占领北京。

二、吴三桂是什么时候真正降清?

早在松、锦大战后吴三桂退守宁远、山海关,崇祯皇帝封他为关宁四镇提督时,皇太极就多次派人写信招降吴三桂,如吴三桂的哥哥吴三凤、舅舅祖大寿等等一大批早期降清明朝旧官僚,但这些招降都失败了,因为吴三桂根本就不想降清。

清军入关前又派洪承畴、祖大寿前往山海关招降,都没有成功。相反吴三桂却想利用清军消灭李自成,结果反被多尔滚利用。吴三桂与多尔滚双方已经失去信任感,因此在多尔滚执政区间吴三桂跟本不可能降清。

这时候吴三桂很气愤他说;“多尔滚不守信,贪心无厌,背弃前盟,驱兵南入,灭我社稷”……可见他之间的成见不浅。

但是在南京南明小朝廷覆灭后,吴三桂开始动摇了。这时候能说服吴三桂的人只有一人,就是洪承畴。因为在洪承畴降清前,他们是上下级关系,这时清人重用洪承畴,任命他为江南招抚使。也可能他是招抚吴三桂有功受到重用,或者是清人重用他得以勾通与吴三桂的关系

吴三桂从潼关西进汉中,清政|府吹嘘说是受他们的指派,但我们从唐通给清政|府的奏折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破绽。

“平西王”的封号最早满清是授给唐通的,从唐通给清政|府的奏折中我们可以看出,唐通已经受命向汉中进发。但是不知为什么吴三桂却出现在汉中,“平西王”这个封号却变成吴三桂的了。这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唐通到汉中后与吴三桂的关系……都没有了后文。这说明清政|府在撒谎。

一个汉中怎么封两个“平西王”呢?从资料中我们只看到唐通给清政|府的奏折,却不见吴三桂的奏折。说明这时候的吴三桂跟本就不是满清的人。所以根本就不必写奏折。吴三桂给清政|府的奏折一直到十多年后进军云南才出现。这说明了什么?……

“平西王”的含意就是要消灭四川的张献忠。据吴三桂的实力要消灭张献忠是没有问题的。而多尔滚又命令豪格进军四川围剿张献忠,后又任命李国翰为四川总督,其目的显然是要限制吴三桂向四川发展扩充吴军实力。但由此可见吴三桂进汉中,并不是受命于清廷,显然吴三桂把汉中作为自己的割据领地,清政|府无可奈何。

吴三桂在汉中一呆就是十多年。这期间他没有为满清做任何事,后来顺治十五年吴三桂受洪承畴之邀进军云南。

很快西南的抗清势力全都投在吴三桂旗下,吴三桂的势力大增,清廷逼吴三桂把明朝最后的皇帝朱由榔引渡回昆明。朱由榔到昆明后,吴三桂身着明朝官服参拜朱由榔,可见吴三桂根本没有把清王朝放在眼中,公然藐视清廷,意在辅助朱由榔恢复明朝。可是朱由榔却“不识好人心”而故弄玄虚大骂了吴三桂一顿

吴三桂要辅助朱由榔恢复明朝的消息一传出去,四面八方的旧明朝官僚云集昆明,又吹捧起朱皇帝来,于是朱由榔又腐|败起来。

最后吴三桂决定放弃这一计划,把朱由榔交给清政|府。但是狡猾的清政|府把奏折退回,用杀不杀朱由榔来考察吴三桂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要留朱由榔就必定要与清政|府开战,也许是出于没有进取心,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吴三桂选择了和平。在昆明金殿的那面铜旗上的四个大字“天下太平”代表了吴三桂这时候的思想。

了朱由榔后,可以说吴三桂这时可算是真正投降了满人,但是清政|府仍旧不放心,他们用招驸马的办法,逼吴三桂把自己已经结婚,有妻室儿女的大儿子吴应熊招到北京做人质——这就是吴三桂真正降清后的第一个代价。

三、吴三桂起兵云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清政|府说吴三桂在云南的军费开支过大,清政|府无力供养吴三桂军,所以决定撤藩。后又指责吴三桂在云南私自开采铜矿、银矿供做军饷。清政|府这种自相矛盾的表白,说明了什么?

其实吴三桂在离开山海关后,就没有谁为他提供军饷。吴三桂的军费一直都是靠自己筹集,有谁能为一个敌对势力提供军饷的道理?况且在清政|府撤藩前,清廷用分化瓦解的办法,陆续把吴军一支又一支地调出云南。如甘肃的王屏藩、平凉的张勇、汉中的王辅臣、四川吴之茂、贵州的李本深等

这时在云南的吴军也不多,吴军自筹的军费也用不完,吴三桂把多余的铜建造了昆明金殿,可见军费问题是借口。

吴三桂这时六十七岁,早已无心争夺名利地位,况且大儿子吴应熊还在北京做人质。这时的吴三桂也想回老家辽东安度晚年,所以吴三桂请求撤藩的奏书显然是出于真心。

其实吴三桂云南起兵的主要责任在年少狂傲的康熙。史学家们总爱吹捧伟大的康熙皇帝,好像他不会犯一点错误。

康熙忽略了一个问题,吴三桂手下聚集的是一伙反清人士,他们在吴三桂的管治下勉强降清。吴三桂的离去他们本来就不高兴,康熙轻率地就派遣一名朝廷奴才朱国治做云南总督,他根本就管理不了吴三桂的部下。

就在吴三桂将要离开云南之际,吴应麟、吴国贵、高得捷、夏国相、胡国柱联手杀朱国治逼吴三桂反清,事发突然令吴三桂措手不及,无奈之际吴三桂只好下令封锁消息,其目的是为了营救正在北京做人质的大儿子吴应熊。

可是当康熙得到消息后。一怒之下,杀了在北京做人质的吴三桂的大儿子吴应熊、大孙子吴世霖、和硕公主及其全家,噩耗传来,吴三桂在万分悲痛之后,决定讨伐清政|府

事后,康熙王朝为掩饰自己的错误,反复声称吴三桂反叛早有预谋。

四、吴军与清军的真正战况怎样?康熙及其清王朝掩盖了那些丢脸的战役?

吴三桂在云南宣誓讨伐清政|府后,早就不满清政|府高压统治的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纷纷起来响应,愤怒的火焰很快就燃遍江南数省,狂妄的康熙一时变得惶惶不可终日。

吴三桂命令马宝为先锋经贵州进湖南,贵州总督甘文焝想立头功,于是调集兵马想阻挡吴军前进,结果反被部下捕杀,贵州军在李本深的带领下全部归顺吴军。

吴军继续向湖南挺进,所到之处地方官带领民众打开城门迎接吴军,吴军很快就占领了衡阳、长沙、岳阳等地。

吴军继续向北推进时在武昌受阻,吴三桂命高得捷、夏国相经江西南昌、九江打通北上的路,吴军在江西螺子山伏击清军获胜,消灭岳乐、喇布清军两万多人马,占领了南昌、九江

岳乐、喇布兵败,撤退到鄱阳湖后得到董卫国、希尔根带领的清军援兵,汇合后共计十万清军杀向南昌、德安。吴军韩大任从九江渡长江北上遭遇清军水师杨捷,韩大任部三万多人马覆没于长江中。

韩大任全军覆没后,岳乐和董卫国清军继续进攻湖南吴军夏国相部,吴军胡国柱重新任用高得捷。高得捷出敌不意攻其不备,大败岳乐、董卫国清军,清军损失五万多人马逃出南昌、九江,从此清军在江南处于守势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清军统帅军机大臣莫咯在西安调动重兵进 攻四川,因吴军最得力的指挥官高得捷病死九江,吴三桂怕吴军再闹出韩大任那样的乱子来,于是布置湖南、江西吴军按兵不动。

吴三桂赶往四川,亲自指挥西北吴军。这时候清军瓦尔喀军为先锋军已经攻到四川保宁,莫洛为中军进入阳平关,贝勒察尼为后军正向凤翔挺进。

吴三桂命令郑蛟麟挡住清军瓦尔喀军于四川保宁,命令甘肃固原的王屏藩、吴之芪领军南下占领略阳切断清军后路,命令吴应麟进汉中,策反王辅臣军暗中切断清军后路。

这样一来莫洛、瓦尔喀的十万清军实际上已经被吴军战略包围了,后勤供应已经被吴军彻底切断。吴三桂同时命令广元地区民众坚壁清野。于是清军瓦尔喀军因缺粮兵变不战自溃。王辅臣乘机收编瓦尔喀军溃兵,又引诱莫洛军进汉中,途中伏击莫洛军,莫洛大败退守阳平关。吴军合围阳平关,全歼莫洛军。清军统帅莫洛战死,十万清军被全歼。[

广、平大战后,吴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吴三桂亲自率领,从汉中出发经郧阳、均州进军河南;一路由王辅臣、组成,向凤翔、平凉方向运动。

吴三桂计划西路军在继续追歼消灭清军贝勒察尼军后,西进平凉消灭张勇军,然后再进军延安,大迂回包围图海、贝勒察尼、瓦尔喀等清军残部。

但是吴军王辅臣部在追歼消灭了部分贝勒察尼军,到达宝鸡以后,不按吴三桂计划进军平凉先消灭张勇清军。王辅臣部反而与王屏藩、吴之芪军分手,王辅臣部转而向东占领了西安。

这时候吴三桂在郧阳生病,因战略部署被王辅臣打乱,吴三桂命令吴军暂停军事行动。

贝勒察尼、瓦尔喀等清军残部逃出西安后,满满清廷一片混乱,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地方官纷纷逃到北京。孝庄被气得大骂群臣;“吴三桂有三头六臂啦!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康熙重新任命图海为军机大臣,急调兰州清军回守延安。

王辅臣因连打胜仗而骄傲起来,清军新任军机大臣图海很自信。他用诱敌深入之战术,把王辅臣军引诱离开西安,并命张勇军偷袭攻占西安成功。西安失守王辅臣军后路被切断,又被清军围困,最后因缺粮、断水全军覆没.

王辅臣兵败被俘,王屏藩退守固原。吴三桂料定图海下个进 攻目标一定是固原,于是派谭洪、马雄图从汉中带兵增援固原王屏藩,同时授计给固原吴军,布置怎样消灭图海清军。

谭洪、马雄图吴军从汉中带援兵绕道秘密直接进入固原。图海误认为吴三桂所派援兵不多,因为援兵都进了固原,于是仍然按计划集中十多万清兵攻打固原。

图海清军刚一接近固原,按照吴三桂计划,马雄图、吴之芪两军分左右两路秘密出击攻占泾源、镇原。亮出钳形攻势抄图海后路。图海一看不妙中了吴三桂诡计,于是命令全军向平凉撤退。

按照吴三桂计划,图海要是向平凉撤退,吴之芪、马雄图两军则继续向凤翔、长武攻击。王屏藩、谭洪两军则出动马步兵,同时追杀清军。图海军大乱,逃到平凉一看不行,又向长武逃窜,吴军猛追猛杀,从固原、平凉一直追杀到长武。

图海军大败,十多万清军最后剩下不到两万人马,由图海、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带领残兵,逃回西安,至此清军在北方的主力军基本被吴军消灭。吴三桂十分高兴地回成都称帝。建立大周朝。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吴三桂称帝的地点不是湖南衡阳,而是在四川的成都。在湖南衡阳的衡山是吴三桂的二孙子吴世潘继位的地方。因吴三桂突然中风病死在松滋。故吴世潘继位是有点仓促。清政|府借此丒化吴三桂,因而隐匿了真实的地址

吴三桂在成都称帝。国号为“周”。登极典礼后,吴三桂计划带十万大军亲征北京,推翻清王朝,一统中国。

吴三桂在松滋集结军队准备北伐,不幸中风病死在松滋。吴三桂遗体顺长江进金沙江,回云南安葬在金沙江边。

五、吴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吴三桂与清王朝的战争中,清王朝实际上已经被吴三桂打垮,吴三桂是在胜利声中登上王位的,而不是像清政|府吹嘘的那样在风雨飘摇中,仓促称帝登上皇位。

吴三桂在湖北松滋集结军队十万大军亲征北京,准备最后推翻清王朝,一统中国,不幸中风病死在湖北松滋。

吴三桂的病故使得吴军失去了得力的统帅,从此在也没有人能够统一指挥吴军庞大的军队。吴三桂死后其部下各自为战、互不协调,又与清军征战了三年,最后被清军各个击破

吴三桂死后其部下,除新建水师林兴珠投降清军外,其余无一人投降,全都战斗到最后一刻。川军有一将领想投降清军,结果被自己反清的部下杀死。

清军攻占昆明五华山,当时在五华山的宫女丫环和他人员数百人全部自杀,无一人投降。可见他们反清,完全出于自愿,并非吴三桂威逼。

可见吴三桂的突然病故,是吴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并非是满清的强大不可战胜。在清王朝的整个历史中,这样天外飞来的反败为胜,反复出现了几次


人文历史经典传奇


何为英雄?那就是不顾自己,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然而吴三桂却是引领清军屠杀中国人的侩子手!根本不配英雄的定语!

有人这样总结过清王朝的统治方法和手段,清王朝的前期是靠屠杀中国人夺取江山;中期是靠文字狱来巩固统治地位;末期是靠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出卖国土维持政权。而吴三桂恰恰就是帮助清军屠杀中国人夺江山的领路人和帮凶,纯属汉奸!是千古罪人!

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站稳阶级立场,绝对不能混淆是非,误导人的思想。千古一怒为红颜,岂能靠侵略者的屠刀夺回自己的妻子?让老百姓的妻儿血流成河?岂有此理!





张越智872


吴三桂称不上英雄,只不过是个墙头草而已!甚至连最起码的男人血性都没有!有人说:吴三桂“痛哭六军具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其实这只是后人给吴三桂脸上贴金而已!所以吴三桂称不上英雄!

原因一:当李自成进了北京,逼死崇祯皇帝后,吴三桂既没有进京勤王,也没有攻打清军。他在这种情况下,当了一个投机钻营者。吴三桂分别和清军和李自成进行秘密谈判!那家给的利益大,就和那家合作,而不是归顺哪一家!和清军商议共同攻打李自成,成功后,与清军划黄河而治,实则是为了自己当皇帝把大明的半臂江山欲拱手让人!从这一点看,他是一个十足的“汉奸”。吴三桂另一边又和李自成谈判,看李自成能给他什么好处!如此投机者,让后人不耻!

原因二:为了一己之私,致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于不顾。吴三桂在两边都打招呼后,偷偷进京和李自成谈判,在进京路上知道父亲被打,小妾被霸占,这时的吴三桂不是“怒发冲冠”,而是以为李自成一面和他谈判,一面收拾他的家人,所以召他进京是诱骗他!所以吴三桂又偷偷跑回山海关。就在这档口,多尔衮知道吴三桂和李自成谈判,于是将计就计,开始进攻李自成的军队,目的是让李自成误以为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所以李自成放弃招安吴三桂,开始攻打山海关!使得吴三桂不反李自成都不行了!实则吴三桂是被多尔衮玩儿弄了!所以吴三桂被迫和清军合作,攻打李自成!

原因之三:充当屠杀同类的刽子手。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开始充当清军的马前卒,对汉人进行疯狂的屠杀!甚至用弓弦勒死南明最后一个皇帝。留下了千古骂名。

原因之三:投降清主,又背叛清主的“三姓家奴”。这个吴三桂和三国时期的吕布有的一拼!说吕布是“三姓家奴”,谁给的好处多就跟谁,吴三桂连“三姓家奴”都不如。帮助清廷打下江山后,被封为异姓王,仍不满足,后来拥兵自重,又做了反叛,最后身死家灭。

所以,吴三桂根本称不上英雄,连起码的人格都有所欠缺,就是个彻彻底底的“汉奸”,“叛徒”“败类”而已!


看历史和中医养生


吴三桂称不上英雄,只不过是个墙头草而已!甚至连最起码的男人血性都没有!有人说:吴三桂“痛哭六军具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其实这只是后人给吴三桂脸上贴金而已!所以吴三桂称不上英雄!

原因一:当李自成进了北京,逼死崇祯皇帝后,吴三桂既没有进京勤王,也没有攻打清军。他在这种情况下,当了一个投机钻营者。吴三桂分别和清军和李自成进行秘密谈判!那家给的利益大,就和那家合作,而不是归顺哪一家!和清军商议共同攻打李自成,成功后,与清军划黄河而治,实则是为了自己当皇帝把大明的半臂江山欲拱手让人!从这一点看,他是一个十足的“汉奸”。吴三桂另一边又和李自成谈判,看李自成能给他什么好处!如此投机者,让后人不耻!

原因二:为了一己之私,致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于不顾。吴三桂在两边都打招呼后,偷偷进京和李自成谈判,在进京路上知道父亲被打,小妾被霸占,这时的吴三桂不是“怒发冲冠”,而是以为李自成一面和他谈判,一面收拾他的家人,所以召他进京是诱骗他!所以吴三桂又偷偷跑回山海关。就在这档口,多尔衮知道吴三桂和李自成谈判,于是将计就计,开始进攻李自成的军队,目的是让李自成误以为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所以李自成放弃招安吴三桂,开始攻打山海关!使得吴三桂不反李自成都不行了!实则吴三桂是被多尔衮玩儿弄了!所以吴三桂被迫和清军合作,攻打李自成!

原因之三:充当屠杀同类的刽子手。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开始充当清军的马前卒,对汉人进行疯狂的屠杀!甚至用弓弦勒死南明最后一个皇帝。留下了千古骂名。

原因之三:投降清主,又背叛清主的“三姓家奴”。这个吴三桂和三国时期的吕布有的一拼!说吕布是“三姓家奴”,谁给的好处多就跟谁,吴三桂连“三姓家奴”都不如。帮助清廷打下江山后,被封为异姓王,仍不满足,后来拥兵自重,又做了反叛,最后身死家灭。

所以,吴三桂根本称不上英雄,连起码的人格都有所欠缺,就是个彻彻底底的“汉奸”,“叛徒”“败类”而已!








闲人管中窥历史


几乎不用问,吴三桂绝不是英雄,不管对哪个民族来讲他都算不上英雄,充其量只能算枭雄。

1:何为英雄?才华超群,品德高尚,功勋卓著者当之。所谓“品德高尚”自然所做的事就是合乎道德,对百姓对国家有益的事。

2:吴三桂能征善战,军事才能的确了得,其投靠清朝前也为明朝立下了不少的汗马功劳。然而其投靠清朝的行为却是变节的行为,因为崇祯虽死明朝还占着大半天下,况且当时南明朝廷已立,明朝依然在延续。

3:投靠清朝后参与了屠城,执行清朝的压迫政策强迫百姓剃发易服。

3:绞杀南明永历帝,为当时的汉人所不齿。

4:天下太平时发动叛乱,致使国家动乱八年,误国害民。

5吴三桂虽然军事才华突出,也曾为明朝和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其两次变节的行为,发动叛乱的行为,都为当时和后世的人所不齿,如此这般怎能成为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