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固定型思維,做事拖拉,幕後“元凶”很有可能是父母

疫情期間,不少父母表示,網課已經把老父親老母親搞得身心俱疲,神經脆弱,為了家庭和諧考慮,希望能快點開學。

孩子固定型思維,做事拖拉,幕後“元兇”很有可能是父母

好看視頻上很火的一個小視頻,一位母親哭嚎著,嘶啞著嗓子哭訴:我也不想打他(兒子),我也想控制我自己,但是他一張字,一張字,寫了3個小時還沒有寫完,嗚~嗚~嗚(此處有持續不斷的委屈的哭嚎聲)

視頻下邊有不少網友的同情和理解:二胎+上網課,人人家裡估計都是雞飛狗跳般的炸裂了。

孩子固定型思維,做事拖拉,幕後“元兇”很有可能是父母

父親對輔導孩子寫作業的事情也很是無奈

作為旁觀者,我就在想,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的自制力如此的差,需要家長監督著陪伴著寫作業,甚至陪伴的過程還是那麼的令人心生恐懼。

細想下,如果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高中畢業,都需要這樣度過嗎,那得有多少人加深對生孩子的恐懼呀。

不得不說,現在的父母的其焦慮程度遠高於我們的父母那一輩。

這焦慮從出生開始,到選幼兒園,再到花上百萬的巨資儘可能地給孩子買學區房提供好的物質資源。

直到看到《父母的語言》,我發現父母的語言是一筆無形的又巨大的財富,他對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大腦神經元的建立起了巨大的作用。

而對人一生髮展很重要的自控力和成長型人格的建立,跟父母的語言和思維有莫大的關係。

那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呢?

1.避免對孩子進行天賦性的評價!

比如說“你真棒”,“你怎麼這麼聰明呀”。眾所周知,孩子,當然包括大人在內,都希望得到來自他人的,對於自身天賦的評價。

孩子固定型思維,做事拖拉,幕後“元兇”很有可能是父母

單純對孩子說“你真棒”危害很大

對於與生俱來的,無須學習或者刻意練習獲得的技能,這聽上去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情。

但是這樣極其容易形成孩子的固定型思維,會為了得到讚美而選擇更容易做的事情,避免做得不好而得不到讚美。

那如何對孩子進行評價呢,下邊這個方法你不妨試下:

對於彈琴,to孩子:你昨天談了好多遍,你看今天就比昨天彈得順暢好多,聽起來更動聽了。

孩子固定型思維,做事拖拉,幕後“元兇”很有可能是父母

對孩子練習的細節,努力的過程進行稱讚

對於孩子玩玩具,to孩子:你剛才選擇了走那條難走的路,真的是很具有探索精神,通過你自己不斷地想辦法嘗試也走出了迷宮,你勇於探索的精神可真值得人學習。

父母的語言,是對孩子行為的回饋,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塑造了我們獨一無二的孩子。

所以,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多對孩子做事情的過程加以評價(比如堅持練習彈琴了,比如有創新意識了),避免簡單的“你真棒”,“你真聰明”一類的簡單的誇讚。

2.不要對孩子使用命令型的語氣。

比如那邊有插座危險,或者說過馬路不能闖紅燈,可千萬不要簡單地說:別碰他,危險。別走,有車。

如果是命令型的語氣,通常孩子會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服從,這樣孩子做事情會缺乏主動性。一種是反抗,這樣就形成了孩子的叛逆性人格。

如果換另外一種方式告訴孩子,比如說,這邊有插座,如果小手碰到會觸電,這樣很危險,我們一定要離插座遠一點。溝通的過程,有原因,有後果。孩子慢慢的發現,是自己在做決定,自己在控制事情,這樣會極大地激發其自主做事的能力。

孩子固定型思維,做事拖拉,幕後“元兇”很有可能是父母

跟孩子講明白道理,而不是單純的下指令

-寫在最後-

很多人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同時父母的語言也是一筆無形的寶貴資源,不管是對孩子大腦神經元連接的建立還是對孩子性格的塑造。所以作為父母,

怎麼對孩子說話真的很重要。不妨從《父母的語言》開始學習改變自己,做“別人家的父母”,對孩子進行一點一滴的塑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