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怎麼學會說話的?

一名生理正常的兒童,處於一個正常的家庭、社會環境中,早至一歲,晚至三歲左右,一定能夠基本上掌握母語。但兒童到底是怎樣掌握母語的?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卻有不同的觀點和假設。最有影響力的三個假設是:

  • 心理學家、行為學家斯金納(B.F. Skinner)的“強化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假設
  • 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假設
  • 語言學家、認知學家林伯格(Eric Lenneberg)的“語言敏感期(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假設

之所以目前所有的語言習得理論都還是處於假設狀態,是因為直到目前,科學家們仍然沒有找到證據從根本上證明上述任何一種理論是完全正確或徹底錯誤的。


“強化理論”假設

“強化理論”假設其實是斯金納的學習機制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模仿 -> 實踐 -> 強化 -> 形成習慣這樣的循環上升模式。把這個理論應用在語言習得上,就是說,學話期的孩子首先模仿成人的語言,成人會不斷給孩子鼓勵,並糾正錯誤 ,經過長期反覆的實踐和反饋,最終孩子熟練掌握語言並達到流利表達。

這個假設的基礎是語言是後天培養學習的結果。它的缺陷在於,如果兒童真的是通過模仿掌握語言的,那麼怎麼解釋兒童能說出成人從來沒有說過的話?畢竟語言的組合是無限的,成人不可能給孩子提供無限的組合供孩子模仿。因此必然存在什麼別的認知因素,使孩子能創造、組織出自己獨特的卻又符合語言規則的句子。


“語言習得機制(LAD)”假設

與斯金納的後天學習理論相對的,是喬姆斯基的先天理論。

“語言習得機制(LAD)”假設認為,兒童天生具有適用於所有人類語言的基本語法結構的知識——即普遍語法。換言之,該假設認為,經過漫長的生物進化,人腦已經通過遺傳先天獲得了一種能力,就是在適當的條件下,任何一個生理正常的孩子都能學會自己生存環境中的那種人類語言。

這個假設的重要缺陷是:它認為語法是語言的核心,而忽視了背景文化,也即是後天環境,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影響。


“語言敏感期假設”

林伯格的“語言敏感期假設”認為,如果一名兒童在青春期前還沒有完全一門母語語言,他將永遠失去掌握一門語言的能力。這種假設的依據來自對少數幾例野孩的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一例是女孩Genie(化名)。這名生於1957歲的美國女孩,自一歲半起被父親鎖在小房間裡,除了給予活命必需的飲食,父親不許家裡其他人進入女孩的房間與女孩接觸或和她說話。當女孩十三歲被解救時,幾乎不會走路,也不懂人類的語言和表情。儘管社會工作人員及學者們給女孩以各種幫助,最終女孩只學會了一些基本單詞,卻終生沒能掌握組織句子的能力。

然而,畢竟少數的孤例很難支撐起一個可信服的理論,同時現代社會也不可能慘無人道地製造大量Genie用於科學研究,所以敏感期假設雖然很流利,但仍然處於假設的狀態。


三種關於語言習得的假設各有長短。當然我們做父母的,無需關注那個假設更真,那個假設更假。三種假設對我們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都有一些指導意義。


  1. 越早和嬰兒說話越好,不要擔心孩子聽不懂,嬰兒的大腦需要語言刺激;
  2. 和孩子的對話越多、內容越豐富,越有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
  3. 擴大孩子的詞彙量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利無害,所以不必總是用娃娃語或簡單的詞彙和孩子溝通;
  4. 當孩子的話會引發嚴重誤解時,或用詞明顯錯誤時,可以適當地糾,但不要頻繁打斷孩子的表達。語言重在實踐,說多了,孩子自然會掌握正確的表達。


孩子是怎麼學會說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