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5:学区房背后的风险

#K5:学区房背后的风险

过去这些年,配套优质学校的学区房成交单价不断攀升,一般远高于同等条件的无学区房,然而这背后的风险却不得不引起注意,特别是到了现在这个阶段。

01 学区房的实质

学位和学区房一直是有小孩的家庭较为沉重的一个担子,好的学校对应的学区房动辄高出普通住房50%的单价,价格甚至可以达到普通住房的200%、300%。

1978年1月,教育主管部门下发《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该方案里提出:

“大中城市可在市和区两级举办重点学校。市办好一批重点中学,区、县可办好二三所重点中学,五六所重点小学。各省、自治区,可在省、地(市)、县三级举办重点学校。省和地(市)两级可各自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县可办好二三所重点中学,五六所重点小学。当时还规定了20锁全国重点中学、重点小学。”

1986年,《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就近入学。这无疑成为了后来的学区房现象的原始推力。待各地重点公办学校附近的住房可以进入市场流动之时,学区房的浪潮便正式汹涌而来。

数据显示,北京教育资源密集的西城、东城、海淀、朝阳四个区2018年学区房均价已经超过8.5w每平米,最拔尖的西城区均价超过12w每平。而最近在北京成交的一套学区房,30w每平米,总价360w,面积仅12平。

划重点:学区房所对应的的学位,本质上是政府分配的指标,是权力和政策计划、干预的产物,而学区房的价格高于普通住宅的那一部分是完全“寄生”在学位的价值(或者说有效性)上的。

02 背后的风险

既然学位是权力干预下分配的指标,那自然也会在权力的干预下消解或被掺水,而由于权力的极大不确定性,我们无法衡量对应学位的价值可持续期限,即无法把握学区房价值(或者说价格)的维持时间。

近年来各地不断出现的“重新划学区”、“学校整体搬迁”等事件,给高价学区房购买者大大增添了风险。对应的学位可能被划到另一个较差学校,手里的学区房价格可能直接腰斩,砸在手里。

目前,不少城市已出台“多校划片”的政策。即一个小区对应多所学校,可能不仅只是重点学校,还有差一档次的其他学校包含在内,入学时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而且各地还有新的招生考试政策推出: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公办、民办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这无疑使得以前的重点学校入学资格下降为一个随机抽选机会,使得学区房的风险大大增加。

结论:学位的有效性(价值)随时会因为政策的改变而产生难以估量的波动,因而学区房的价格也相应存在难以估量的波动风险。

图源 | 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