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3歲前,家長掌握這5大“早教常識”,自己也能給寶寶做早教

為了寶寶的前途能未來可期,很多家長會選擇讓寶寶上早教班。早教對於寶寶來說有利有弊,選到了適合寶寶的早教班可以讓寶寶更好地成長。然而上早教班不能盲目跟風,選

擇了錯誤的早教反而會耽誤寶寶的發育。

給0-3歲的寶寶做早教,家長至少要了解這5大“早教常識”,自己在家也能給寶寶做早教!


寶寶3歲前,家長掌握這5大“早教常識”,自己也能給寶寶做早教


常識一:早教需要適齡

競爭壓力的增大讓父母有很大的緊迫感,堅決不讓寶寶“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也深入人心,然而早教雖重要,卻是適齡兒童的教育,切勿“拔苗助長”,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早教越早越好的觀念要摒除。專家認為,早教是必要的,但是過度早教不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因此,至少在寶寶能正常交流,表達自我需求後再進行早教,否則寶寶不僅學不到知識,也是白白浪費時間和心血。


寶寶3歲前,家長掌握這5大“早教常識”,自己也能給寶寶做早教


常識二:早教不是“特長教育”

很多家長對早教存在一個誤區,認為讓寶寶上早教課就能學到一技之長,比別的寶寶有特殊的才藝或者能力,因此盲目跟風去給寶寶報早教班,然而事實卻和此截然相反。

上早教班是在給寶寶提供一個社交和互動的環境,寶寶在早教老師的引導下能增長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刺激感官及情緒掌控能力的提高,並不是家長所認為的特長教育。

如果家長能和寶寶進行語言、情感上的互動,帶寶寶出去接觸不同的環境和人群,也可以不用去早教班,在家裡就可以幫助寶寶獲得認知和身體機能發展的能力。


寶寶3歲前,家長掌握這5大“早教常識”,自己也能給寶寶做早教


常識三:早教不是不只是學知識

早教不是讓寶寶像上學一樣,規規矩矩坐在課桌旁學習理論知識。而是注重因材施教,引導寶寶的個性發展,讓寶寶成為一個有個性、有思想、有能力、有品德的人。因此,不要期待寶寶上早教課就知道1+1=2,因為早教≠早學,它注重的是寶寶的全面發展

切勿抱太高的期待。對寶寶進行早教,重在鍛鍊寶寶獨立思考、生活以及為人處事的能力,不要指望3歲大的寶寶就能學會乘法口訣,因為早教是能力教育,而不只是知識教育。家長們可以給孩子多準備一些培養獨立能力的繪本,經常讀給寶寶聽,自己在家也是能做早教的。


寶寶3歲前,家長掌握這5大“早教常識”,自己也能給寶寶做早教



常識四:早教不是越快越好

有專家表明,加速早教的課程計劃,給予寶寶過多壓力會讓他厭惡學習,阻礙各項技能的發展。就像寓言中拔苗助長的故事一樣,越想讓禾苗長得快長得高,結果反而適得其反。所以,萬不可給寶寶無窮的壓力,導致寶寶心態爆炸、性格陰鬱,追悔也莫及。


寶寶3歲前,家長掌握這5大“早教常識”,自己也能給寶寶做早教


日常生活中,不要在寶寶面前唸叨“寶寶,這些漢字你還沒認全嗎?隔壁小朋友早就學會了。”“這首詩怎麼還背不會啊,什麼時候能給媽媽爭點氣?”……雖然寶寶聽不太懂家長話中的意思,但他們能感受到家長傳遞的消極情緒

,對寶寶健康人格有很大的消極作用。

聰敏的家長懂得用鼓勵的方法去激勵寶寶的上進心,讓寶寶更有自信,也更加活潑開朗。


寶寶3歲前,家長掌握這5大“早教常識”,自己也能給寶寶做早教


常識五:早教不是智力開發

早教並不是簡單的智力開發課程,它重在培養寶寶的認知、語言、性格與生活習慣等方面的能力和基本知識。

有記者曾問霍金先生一生中獲得最大成就是在哪裡,霍金先生回答說是在幼兒園,因為在那裡他學到了與人相處的社交技能,以及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可見,早教主要傾向的是寶寶良好習慣的養成以及基本認知技能的提升。


寶寶3歲前,家長掌握這5大“早教常識”,自己也能給寶寶做早教


家長要擺正姿態,在家裡也別慣著寶寶,讓寶寶回到家也要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穿衣吃飯讓寶寶能完成,養成良好習慣;小朋友之間的矛盾家長不要插手,寶寶有自己的處理辦法,家長插手反而會讓矛盾擴大化,慢慢培養寶寶的社交能力,對寶寶情商也有好處


寶寶3歲前,家長掌握這5大“早教常識”,自己也能給寶寶做早教



不是越多人喜歡一件東西,這件東西就一定適合自己,家長要有正確的判斷力,根據寶寶的情況選擇是否上早教班,不要盲目跟風,否則收穫不到果實還可能耽誤了寶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