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莊子》精選(初級)與道家思想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道家的地位非常獨特,一般來講:儒家表現為入世,主張: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佛家表現為出世:遠離紅塵,吃齋唸佛。但佛教實際上既有出家修持的僧尼,亦有在家修習的居士,其典籍既有出世經典,亦有入世記載。

道家則既出世又入世,其代表作《老子》、《莊子》、《列子》既是知識分子研究學習的對象,同時又是道教修習的經典。在道教中,老子被尊封為道教始祖,稱為“太上老君”,其著作亦稱為《道德經》,而莊子則被尊稱為“南譁真人”,其著作稱為《南譁真經》;《列子》則被稱為《沖虛經》。

《老子》、《莊子》精選(初級)與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日常所熟知的成語許多都來自道家,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長地久、海納百川、上善若水、大方之家、知足常樂、功成身退、天網恢恢、鯤鵬之志、井底之蛙、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以及“以百姓心為心”“治大國若烹小鮮”等,這些成語及其所包含的對宇宙、國家、社會、個人等方面的認識已經根植於我們的思想深處,融入並影響著我們的日常行為。

《老子》、《莊子》精選(初級)與道家思想

國學漫讀編輯的《中國傳統哲學精選(初級)》(以下簡稱:初級本),從《道德經》八十一章中精選了部分內容,使之能夠幫助初學者樹立更高層次的社會、人生的價值思維體系和框架。如:【第二章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後相隨;【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這些內容代表了道家對於事物的辯證觀,對於個人修養、國家社會治理的總體思想。

《莊子》共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初級本僅精選了《莊子.天下》篇,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因為在經濟、社會、物理、化學、生物等各種學科細分的今天,《莊子.天下》篇能夠非常好的闡述道家對於各種學說的態度,即: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譬如耳目口鼻,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所以道家不反對“百家眾技”,但認為那是“皆有所長,時有所用”,不能反映萬物之本體,反對的是各家“皆以為其有為不可加矣”,即莫要“持管窺天”。這種看待世間百家學說的觀點,也是客觀看待當今社會“百科學說”所必需的。

《老子》、《莊子》精選(初級)與道家思想

《莊子》的其他文章,部分已在國學語文課本內學習,其他關於修習的內容又不適合初學者,故初級本僅收錄了《莊子.天下》篇的部分內容。

限於篇幅原因,道家的另一代表作《列子》,初級本亦未收錄,以後會在中級或高級本內容中涉及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