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十大將,個個功勳蓋世

明朝(1368年―1644年 ),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定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 1364年稱吳王,史稱西吳。 1368年初稱帝,國號大明 ,定都於應天府 ;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 ,以南京為陪都。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 [ 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個政權,史稱南明。清兵入關後,陸續擊敗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臺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明朝開國十大將,個個功勳蓋世

徐達,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明朝開國十大將,個個功勳蓋世

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

明朝開國十大將,個個功勳蓋世

藍玉,定遠(今屬安徽定遠縣)人 ,明朝開國將領。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於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徵虜大將軍。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將軍、涼國公。藍玉為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標岳父,所以作為太子妃舅父,藍玉極力維護太子的儲君地位,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朱元璋給兒子朱標組建當時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團班底,作為兒子繼承大統徹底清除北元的預備。然太子死皇孫幼,朱標太子的武人集團班底全部被屠戮乾淨,最後落了個周亞夫的下場。

明朝開國十大將,個個功勳蓋世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謀反罪被殺,剝皮實草,傳示各地。究其黨羽,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

馮勝,明朝開國名將,初名國勝,又名宗異,馮國用的弟弟,安徽定遠人,喜歡讀書,通曉兵法,元末結寨自保。後協助朱元璋征討四方,建立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征討王保保,徐達、李文忠皆戰不利,唯獨馮勝斬獲甚眾。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的勢力。因累積軍功而受封宋國公,“詔列勳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其女婿朱橚曾因秘密會見馮勝而被朱元璋嚴懲。後來因“勝功最多”,遭太祖猜忌,被賜死。因未能善終,死後沒有進入功臣廟。

崇禎十七年(1644年),追封寧陵王,諡號“武壯”

明朝開國十大將,個個功勳蓋世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今安徽省明光市) ,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開國的著名將領、謀臣。李文忠十二歲時,母親曹國長公主就去世了,父親李貞帶著他輾轉亂軍之中,多次瀕臨死亡。二年之後才在滁州見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見到李文忠,十分喜愛,便將他收為養子,跟隨自己姓朱。

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為諸將之首。朱元璋對李文忠十分寵信,常派他監軍隨將領出徵。文忠轉戰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複姓李。

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餘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詔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軍事機構),兼主管國子監(全國最高學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裡,位次第三。賜葬鐘山。

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繼承曹國公爵位。

明朝開國十大將,個個功勳蓋世

鄧愈,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明朝開國名將。天生魁梧,勇武過人。16歲領兵抗元。1355年(至正十五年),率所部萬餘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朱元璋賜其名為鄧愈。跟隨朱元璋渡過長江,攻克太平(今安徽當塗)、集慶(今江蘇南京),直取鎮江,屢立戰功,升為廣興翼元帥。後轉戰浙西,屢敗元軍。累積軍功屢次升官,歷任僉行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諭德。為人簡重慎密,智勇兼備,嚴於治軍,善撫降者,功著一時。1370年(洪武三年),鄧愈跟隨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隊,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

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鄧愈病逝於壽春(今安徽壽縣),追封為寧河王,諡號武順

明朝開國十大將,個個功勳蓋世

朱文正,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朱元璋集團的核心人物,曾任全軍最高衙門“大都督府”的大都督。他的父親是朱元璋大哥朱興隆(南昌王)。朱文正在洪都保衛戰中坐鎮孤城抵禦住了陳友諒六十萬大軍的進攻,堪稱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戰功卓越。因戰後對朱元璋的封賞不滿,後投靠張士誠,朱元璋得知,被軟禁,最後鬱鬱而終

明朝開國十大將,個個功勳蓋世

湯和,字鼎臣。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湯和為人謹慎,沉敏多智,於至正十二年(1352年)參加郭子興起義軍,授千戶。在隨朱元璋渡長江、佔集慶、取鎮江的諸戰中屢破元軍,累功升統軍元帥。至正十七年(1357年),鎮守常州,多次擊敗張士誠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為徵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爾後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獲佔據延平的陳友定。又隨徐達率軍徵今山西、甘肅、寧夏等地。

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國公。洪武十七年(1385年),巡視海防。洪武二十年(1388年),在浙江沿海先後設衛所城59處﹐使倭寇不得輕入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還鄉,賜第鳳陽。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是少數明初開國功臣能得以善終者。追封東甌王,諡號“襄武”。

明朝開國十大將,個個功勳蓋世

沐英,字文英,漢族,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明太祖朱元璋的養子。沐英出身貧苦,自幼顛沛流離,八歲時被農民義軍將領朱元璋收為義子。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十二歲的沐英跟隨朱元璋攻伐征戰,開始軍旅生涯。十八歲時,被授帳前都尉,參與守鎮江,開始擔當軍事要任。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帥之職隨鄧愈征討吐蕃,因軍功被封西平侯,賜丹書鐵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與傅友德、藍玉率兵三十萬徵雲南。雲南平定後,沐英留滇鎮守,其鎮滇南十年間,大興屯田,勸課農桑,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安定邊疆。

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義母馬皇后病逝,悲傷過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標的去世,遭受打擊而患病,兩個月後病逝於雲南任所,年僅四十八歲。朱元璋倍感痛惜,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此後,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直至明末。

明朝開國十大將,個個功勳蓋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