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第二十六卷│实知篇第七十八(3)


《论衡》第二十六卷│实知篇第七十八(3)

2020年04月23日 星期四

农历庚子年【鼠年】四月初一


《论衡》第二十六卷│实知篇第七十八(3)


《论衡》第二十六卷│实知篇第七十八(3)

【原文之三】

案始皇本事,始皇不至鲁,安得上孔子之堂,踞孔子之床,颠倒孔子之衣裳乎?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出游,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浮江下,观藉柯,度梅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涛恶,乃西百二十里,从陕中度,上会稽,祭大禹,立石刊颂,望于南海。还过,从江乘,旁海上,北至琅邪。自琅邪北至劳、成山,因至之罘,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崩于沙丘平台。既不至鲁,谶记何见而云始皇至鲁?至鲁未可知,其言孔子曰“不知何一男子”之言,亦未可用。“不知何一男子”之言不可用,则言“董仲舒乱我书”亦复不可信也。行事,文记谲常人言耳,非天地之书,则皆缘前因古,有所据状。如无闻见,则无所状。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从闾巷论朝堂,由昭昭察冥冥。谶书秘文,远见未然,空虚暗昧,豫睹未有,达闻暂见,卓谲怪神,若非庸口所能言。

【字词】

1、云梦:古时长江南北,江北称为“云”,江南称为“梦”,合称“云梦”。

2、九嶷:(jiu yi)位于湖南省宁远县的历史名山,依《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薿”。

3、之罘:(zhī fú)山名,亦作“芝罘”,在今山东烟台市北。

4、谲:(jué)欺诈,玩弄手段

5、揆:(kuí)揣测;道理,准则;事务;管理,掌管

【拙解】

查验秦始皇原本史实,秦始皇不曾到过鲁国,怎会进入孔子曾居之堂,坐在孔子曾卧之床,翻乱孔子的衣裳呢?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日出游,行至云梦泽,在九嶷山望祭虞舜。乘船顺长江而下,观游藉柯,渡过梅渚,经过丹阳。行至钱塘,身临钱塘江,波汹浪涌,于是向西行一百二十里,从江面狭窄处过江,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立石碑刻颂辞,望祭南海。回程经过吴县,从江乘渡江,沿海上行,北至琅邪山。自琅邪山向北至崂山、成山,再至之罘,然后沿海边西行,至平原津时患病,死于沙丘平台。既然秦始皇未曾到过鲁国,谶书中何以记载说秦始皇至过鲁国?不知道秦始皇是否到过鲁国,那么书中记载的孔子说“不知何来一个男子”的话,亦不可信。“不知何来一个男子”之言不可信,那么所言“董仲舒整理我的书籍”也是不可信的。已有之事,文字记载的真伪出自人所言,并非天降地出之书,则皆应遵循前事因袭古人,有所依据。如果从无听闻或看见,则无所描述。凡是圣人所预见的祸福,亦是揣度事物之始予以类推,察究其始而预见其终,从街巷小事推论朝堂大事,由明显的事察知暗昧之事。谶书中的神秘载文,远见尚未发生之事,言辞空虚暗昧,预见尚未出现之事,初闻始见,颇显神奇古怪,好像非庸人之口所能说出来的。

【小议】

秦始皇数次东巡,祭祀虞舜,泰山封禅,望祭山川,登会稽,祭大禹,尽显对舜、禹之敬;“立石刊颂”,示民以大秦之功。从某种角度来说,秦始皇之功,不亚于孔子。汉高祖灭秦创汉,汉室君臣对秦始皇的贬斥从未停止过,而自汉武帝以来,历代封建王朝大多弃百家而独尊儒学,如此便形成了一种氛围,秦始皇暴虐贬儒,孔子因倡导仁义而被尊为圣。儒家弟子很会编故事,在对待孔子方面,更似在造神。儒者竟然杜撰出孔子的预言,二百余年后的秦始皇“上孔子之堂,踞孔子之床,颠倒孔子之衣裳”,亦预言了三百余年后的“董仲舒乱我书”。那些玄奇的孔子“预言”,至少应是出自汉朝创立之后,或者董仲舒所处年代之后,儒生所为。孔子的儒学思想,的确对后世影响极深,故而被后人尊奉为圣,但像儒生这般将孔子无限神化,不仅无益,反显荒唐。赞许某人,便称之至高无上;非议某人,则贬其一无是处,这好像是一种世间通病。孔子若在天有灵,或许也会颇感诧异,后世历代儒家弟子如此编造尊者之言,岂不是有违自己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吗?至少是“失礼”、“失信”。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