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康有為的書法(康體)?

說起康有為,必然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近代西方思想啟蒙的代表,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碑學書法領袖人物之一,他所寫的《廣藝舟雙楫》碑學著作歷來被書法家所推崇。康友為在清末民初之時,名氣極大,甚至在一段時間內蓋過了梁啟超、李鴻章等人,成為全國的“網紅”。

今天我們來談談,康有為的書法極其書法理論。

如何欣賞康有為的書法(康體)?

“康體”的特點

對康有為書法的評價,歷史上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褒獎,誇其書法大氣磅礴,氣勢開張,風格新穎,有“康體”之稱。另一種是貶低,言其書法,缺乏變化,不會藏鋒,技法簡單,行筆過於隨意,線條單一,轉折無力。

而我自己的觀點是康有為的書法在總體上不值得去深入學習研究,其書法價值遠低於其書法理論價值,他的書法總體上有創新,但這種創新不是高水平的(比我好),很大程度上是因名氣提升了他的書法價值。

他的書法理論,尤其是《廣藝舟雙楫》,影響力巨大,將碑學推向高潮。

如何欣賞康有為的書法(康體)?

如何欣賞康有為的書法(康體)?

上圖康有為書法,如果看得懂得人,都知道,他的書法很像《石門銘》,喜歡書寫長長的、不平整的線條,這其實就是所謂的絞鋒,用不同的鋒面來書寫同一筆畫,這種書寫筆法在清代並不是一件稀奇事,何紹基、鄭板橋也常用。

如何欣賞康有為的書法(康體)?

康有為全篇大量充斥著長長曲折的線條,比《石門銘》更為誇張,這既是他的創新大膽地地方,也是他缺乏變化的地方,這種誇張手法本來也沒什麼,就像金農的“漆書”,無限誇張線條粗細對比,是值得肯定的嘗試。

如何欣賞康有為的書法(康體)?

石門銘

但是康有為的線條質量卻有些問題。

首先表現在起筆上,康有為的起筆大部分石很隨意的,尖峰起筆,這應該最簡單的起筆方式,一點技巧都沒有,而且這樣的起筆很多,大量存在。

如何欣賞康有為的書法(康體)?

其次是轉折之處,我們都說,書法中最考驗書法水品就是轉折的時候,可是看看康有為的轉折基本很起筆一樣過於隨意。下圖中的細節之處中,很多轉折都是隨便寫的,這在貼學當中如果過多存在,就是敗筆,是書寫線條質量不高的表現。

如何欣賞康有為的書法(康體)?

有人會問,康有為學的是碑學,用貼學標準去衡量是不是過了,是不是因該換成碑學的評判標準?

是這樣的,我自己也寫過很多關於碑學和貼學的文章,我對碑學和貼學的總體態度是:碑學,學其形,貼學,學其神。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貼學多為墨跡本,雖然有些碑刻也算貼學,但是都有墨跡的存在,墨跡的優點就是能夠真實還原古人的筆法以及用筆的精到,而康有為因該是沒有化太多時間在精到的筆法上,因此造成不高的線條質量。而碑學則由於碑刻,你很難“透過刀鋒看筆鋒”,再厲害的書法大家也不能完全還原古人原有的風貌,你只能按照自己的書寫習慣依葫蘆畫瓢。碑學唯有結構和章法是比較真實反映古人的原貌,也是唯一容易學習的內容。

故而,康有為花大力氣在碑學上不是沒有可圈可點之處,康有為在碑學上確實學到了“形”上的技巧,其字形結構,變化豐富,頗具匠心,值得我們學習。其形上的大氣開張、厚重動盪的特點就是從魏碑中學習得來的,筆者也很欣賞。

另外,康有為對碑學研究確實非常深入,其《廣藝舟雙楫》中用大量篇幅讚揚魏碑,特別強調漢字“形”的概念,例如:“中國自有文字以來,皆以形為主,即假借行草,亦形也,惟諧聲略有聲耳。故中國所重在形,外國文字皆以聲為主”。他對筆法概念沒有像“形”一樣強調。故而“康體”有重形不重筆法的特點。對於用筆,較為隨性。

如何欣賞康有為的書法(康體)?

當然,如果我們完全站在碑學的立場上,基本可以忽略剛才講的用筆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