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難!我為什麼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專欄

知易行難!我為什麼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專欄


技術仍是最硬核的競爭門檻,特斯拉和蘋果無不如此。


文|信天游

圖|來源網絡


編者按:此文是車壹條特約專欄作者來稿,文中表達的判斷和觀察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車壹條秉持相同的看法,特此聲明!

看完李想對造車的一些新觀點,筆者有種不吐不快的衝動。關於新造車關於特斯拉關於傳統汽車行業轉型,本文的部分觀點可能跟李想所表達的大相徑庭,此處權當一家之言供各位業內看官探討一二。如有不同看法的網友還請留言輕拍。


緣起:一場火星四濺的直播訪談


開篇前先聊聊八卦,也就是被媒體關注的此次直播訪談的兩位主人公——李想和方三文。


知易行難!我為什麼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專欄

李想(理想汽車創始人CEO)與方三文(雪球網創始人CEO)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奇葩”(特別聲明:在此為褒義詞)的組合。這兩個人有很多的共同之處:都是傳統互聯網行業創業的成功人士;都是通過BBS這種陳舊的技術形式獲取了成功;都是通過聚集專業的愛好者實現了平臺的價值;都是特斯拉的忠實擁躉;最後一點,兩個人炒股都挺厲害。


當然,兩個人也有很多的不同之處:方三文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妥妥的網友口中的文科生;李想或許應該更偏理科,高中的時候是否選擇理科尚不清楚,但媒體報道中他沒有上過大學。就是這麼一個“奇葩”的組合,引發了雪球網上的大討論,繼而引發了傳統汽車行業的震動。畢竟我認識的李想一直是一個心直口快的性格,直播中他所提到的種種傳統汽車行業的弊端我都高度認同,同時他對特斯拉的判斷我同樣認同。


知易行難!我為什麼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專欄

但是,這些認同並不包括他對理想汽車的言論。畢竟屁股決定腦袋,理想汽車想要活下來還需要繼續忽悠大量的資本輸血,這融資需求的額度豈止李想自己對外聲稱的10億美金。但不可否認的是,智能與新能源汽車,是一個面向未來的且非常有前途的創業風口,否則中國這麼多牛人和資本,不會蜂擁而至,包括早年創業互聯網並屢次成功的李斌和李想們。


但問題是,押寶對了行業就意味著創業一定成功嗎?同樣的邏輯可以推導出來,傳統汽車企業的確在轉型中步履沉重,且現實基於龐大的燃油車打造的產業鏈,有強大的路徑依賴和增長慣性,這些傳統巨頭們同樣意識到了轉型迫在眉睫。但同樣沒有誰能保證,自己看準了方向就能笑到最後。畢竟,如今牛叉閃閃的特斯拉,也只是在路上。


現實:傳統汽車巨頭轉型太慢太難


對於轉型,傳統車企是緊迫且矛盾的,轉型太快容易成先烈,轉型太慢又要被市場淘汰。說起傳統汽車行業,即便放眼全球,筆者目光之中看到的,近乎全是一群依附於世界石油大鱷苟且偷生的不思進取的企業和企業家們。早在數年前跟一個汽車行業的資深工程技術人員聊天,他滿眼的絕望跟滿口的無奈就能代表這個行業的不思進取。


他是這樣跟我描述自己作為從業者對當下的悲觀和無奈的:


如果你是一個大型汽車企業的車身結構工程師,你眼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現有的成本下想盡一切的辦法,“偷工減料”的同時還要確保能夠滿足當地的諸如NCAP、ECNAP、ANCAP、JNCA、CNCAP……世界各地的碰撞法規。而動力系統工程師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不斷的降低成本的同時,再去滿足各種的排放法規的測試。


知易行難!我為什麼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專欄

而在中國燃油汽車高速發展的十幾年中,不論是外資企業還是內資企業,做的最多的、消耗成本最高的就是開發大量的不同的汽車模具,然後隔幾年換一種外形,花上幾億到幾十億不等的廣告費不斷的給用戶洗腦。導致的結果之一就是,那些為汽車行業客戶服務的廣告公司都已經開始詞窮,只能靠瞎編亂造來糊弄汽車客戶。


比如,目標用戶分析永遠是25—40歲之間,受眾永遠是白領、公務員。核心價值永遠是激情、進取、尊榮等等。可以負責任的說,在內燃機技術發展緩慢的近二十年裡,唯二能夠拿的出手的硬核技術最多也就是歐洲的代表性作品小排量增壓技術、日本為代表的油電混合技術。剩下的基本上也就是減配、換殼。


知易行難!我為什麼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專欄

相比全球IT、互聯網行業的高速發展,汽車行業的進化,就像一個瀕死的老人,在一步一趔趄,顫顫巍巍的艱難前行。而全球汽車行業最大的貢獻,就是給像沙特阿美這樣的巨無霸石油企業,提供源源不斷且無比巨大的需求,讓珍貴的石油在技術老舊的發動機裡燒掉。在帶給世界巨大經濟價值的同時,對科技的進步的貢獻相形見絀。


這樣的生長(衰老)慣性仍將持續,直到被行業外的競爭者改寫命運,比如特斯拉。


意外:特斯拉鯰魚攪活一潭死水


說到特斯拉,原本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天才發明家的名字。對世界的貢獻遠比那個欺世盜名的愛迪生來的更加的巨大。而現在的特斯拉,已經成為代表著推翻腐朽的傳統汽車行業,甚至肩負著打倒橫行數百年的石油霸權使命的汽車企業。


而它的靈魂人物Elon Musk(埃隆•馬斯克),卻是一個做夢都在創新的夢想家。特斯拉汽車的誕生和成就,或許只是馬斯克那些看似遙不可及夢想中的一顆微不足道的石頭,但是它所帶來的影響和顛覆,卻是上百年來從事汽車行業的領袖們,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知易行難!我為什麼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專欄

比如,埃隆馬斯克曾經說過:現在全球汽車行業擁有超過15萬億美金的市場規模,但是電動汽車未來將有75萬億美金的市場前途。而特斯拉從誕生一步步走來,雖然艱難,但是的的確確在推動著整個汽車行業的變革。正如李想所言,特斯拉已經通過三代產品的迭代樹立其極高的技術門檻,“分分鐘造出特斯拉”這句話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來越不可能。


而關鍵的關鍵還在於,特斯拉的創新卻從無止境。比如,如果說動力電池曾經是特斯拉的最大軟肋,那即將舉行的“電池日”,或許能夠像諸多猜測一樣再一次給全世界驚喜。


在諸多的猜測之中,單單“乾電極”技術一項如果能夠實現,就能夠讓LG化學、SDI、松下、寧德時代等一眾動力電池企業為之汗顏。畢竟,一個從來沒有做過動力電池的整車企業,如果能夠在動力電池生產工藝流程環節作出如此大的創新,將整個生產過程降低20小時以上,將生產成本降低超過10%。這是一件多麼令動力電池企業震驚的事情。


知易行難!我為什麼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專欄

而這就是特斯拉!它總是在很多原本看似已經沒有辦法創新的領域,進行著不斷的突破和創新。最近幾天,特斯拉最新的國產長續航版本的model 3再一次調低了售價至33.9萬元,此舉令老用戶抱怨的同時也令業界震驚。據說價格政策一出,特斯拉官網由於訂單暴增而癱瘓。如果說這一次的價格調整會讓很多新能源汽車企業感到恐慌,或許不久的將來特斯拉更會讓整個汽車行業再次感到恐慌,甚至惶惶不可終日。


因為傳統車企的創新是十年或許有那麼一次;但是它的持續不斷的迭代創新已經成為習慣。這好比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前者最快也要日更(日報更新每天一次),而後者可以秒更甚至做到毫秒更。同樣的類比,傳統燃油車5-8年換代,特斯拉刷新個軟件就相當於擁有了一部新車,且更新頻次無上限。


知易行難!我為什麼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專欄

一句話,隨著電動化和智能化技術的不斷創新,以及充換電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智能電動化汽車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效應將不可阻擋,且速度會越來越快。因此,中長期看來,特斯拉及其徒子徒孫們,是搶佔了技術創新的風口和用戶需求升級的賽道,但究竟誰能成為風口上的那隻起飛的豬,要看實力也要看運氣。


毫無疑問,特斯拉已經起飛,但中國的門徒——蔚來和理想們還在摸著石頭過河,搞不好就要成為炮灰。


尷尬:缺乏技術支撐的門檻形同虛設


最後,筆者想毫無保留地聊聊李想跟他的理想汽車。誠然,李想早期的創業成功,更多的源自對消費者需求的瞭解和把握。但是BBS這種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在早期的互聯網時代還是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的。而當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你以為搭一個網頁,找一群專業的美女坐在鏡頭前就能夠成功?


知易行難!我為什麼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專欄

以字節跳動為例,如果不是堆砌了太多的極具前瞻性的VR、AR、AI技術,抖音能夠擁有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第一的地位?說一千道一萬,在當下乃至未來,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創業型企業想要成功,或許比買福利彩票的中獎概率大不了多少。說到底,技術仍是最硬核的競爭門檻,特斯拉和蘋果無不如此。


回過頭來看看,李想和他創立的理想汽車,又有什麼核心技術?REV增程式電動車嗎?事實上,這個早就被全球各大傳統汽車企業“試錯”過,到最後不得不選擇放棄的技術路徑,居然會被理想汽車撿回來當成了寶貝,反正僅憑這一點筆者就覺得,理想汽車很難據此樹立起競爭對手難以複製的門檻。


理想汽車當下所推崇的REV技術,是理論上成熟但並非可靠的節能技術,技術先進性就根本無從談起,筆者據此斗膽揣測:其技術路徑劍走偏鋒更多是出於2VC而非真正2C的考量。否則,你很難解釋一個常識性問題,如果REV技術真的有潛力可挖,大眾豐田通用和寶馬等巨頭為何都集體視而不見,只待理想汽車來“撿漏”?


知易行難!我為什麼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專欄

事實證明,理想汽車基於REV技術打造的理想ONE,不僅技術談不上先進燃油經濟性也堪憂。如果拋開外接充電不考慮,理想ONE通過熱效率很低的東安三缸1.2T的發動機去發電,按照能量守恆定律,熱效率會進一步降低。更何況,相比目前市場上眾多的混動技術形式,REV增程式混動技術可以說處在墊底技術水平。


預判:李想的“理想”要成為現實任重道遠


而大談REV應該如何在汽車行業中普及,李想除了為自己的“理想”站臺外,這樣的做法亦值得商榷。


知易行難!我為什麼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專欄

如果從效率轉化角度來看,目前全球混動技術,本田汽車的i-MMD技術當之無愧的首當其衝成為最佳;其次是豐田的THS,但由於行星齒輪結構的侷限性,豐田THS(Toyota Hybrid System豐田混動系統)的高速工況的能效一直不太理想;再次可以說是歐洲企業普遍採用的P2.5結構的混動技術,結構簡單成本低;然後是國內比亞迪的P0+P3的DM雙模技術,由於P3結構的原因,能效總是落後於前面的幾種;而最後的當屬李想大肆安利的REV,在沒有外接充電的情況下(長途駕駛高速工況)單位能耗遠高於同級別的普通燃油車型。


當然,作為一個在外界眼中相當優秀的產品經理,李想在用戶日常使用邏輯上考慮的很周全。比如,理想ONE加入了大功率的車載OBC(車載充電器),以避免用戶因為充電頻繁儘量避免太長的充電等待、同時也避免了用戶因為充電不便,導致的僅靠內燃機驅動引發的高油耗。上述技術在動力電池技術較為落後,充電效率相對較低的當下具備一定實用價值。


但電池技術、充電效率和基礎設施都在日新月異發展,理想ONE的REV技術很快就會變得雞肋。


知易行難!我為什麼不看好李想的“理想”?丨壹言堂•專欄

尤其是當理想ONE這種尺寸的純電動汽車(ES8差不多)一次滿電可以續航800km,充電效率可實現5分鐘150km的時候,這種REV產品就是個累贅。而同級別純電車型滿電800km續航,眼瞅著兩年最遲三年必將達成,充電效率5分鐘150km續航里程去年已經搭載在保時捷Taycan車型上,三年之內必將普及到30萬左右價位區間的純電動車型上。


而採用REV技術結構開發的理想ONE,如果想直接改造成純電動汽車代價很大,跟重新開發一款純電動技術結構的車型平臺相比並無優勢。不知道這個時候,還會有多少資本多少錢願意支持理想汽車,在轉型電動化的道路上繼續試錯。李想押寶智能與新能源汽車這個行業從戰略上看絕對是對的,但從理想汽車前期開發的兩款產品看,充其量都是在試錯。


要想真正成為中國的特斯拉,缺了馬斯克這樣的靈魂人物又談何容易?如果說輕易判定一個企業是否成功失敗很難,但是判定一個企業和企業家的創新能力相對比較容易。(專欄稿件作者系資深動力電池技術專家,新能源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