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師翁同龢

帝師翁同龢

翁同龢是光緒皇帝的老師,一度遊走於最高決策圈,康有為被重任,便是他推薦的結果,因此在相當一段時期內,翁同龢被人們誤認為是“維新派”,而他後來被罷黜,亦被誤讀成“後黨”迫害的結果。

但事實上,翁同龢的政治面相頗為複雜,他能總攬大權,並非因政績過人,而是靠其帝王師的身份,光緒皇帝的信任是他唯一的資源,因此翁同龢有極強的爭寵意識,在具體問題上,經常窺伺上意,見風使舵,立場極為飄忽。

在戊戌變法前,翁同龢的地位已經不穩,因他在甲午戰爭中是堅決的“主戰派”,結果清軍慘敗,“洋務運動”多年成果虛擲,清帝國陷入空前的危機中。翁同龢主戰,並不建立在對事實瞭解的基礎上,而是他看出光緒想借此戰擴張自己的權力,故主動奉迎君意。此外,翁同龢別有私心,刻意藉此營造自己忠君、堅韌、不妥協的歷史形象。

甲午敗後,翁同龢千方百計逃避責任,將失敗的原因推到李鴻章的頭上,認為李接戰不力,甚至提議將其斬首,此外還稱慈禧太后修頤和園挪用了海軍軍費,其實北洋水師多年未添寸艦,完全是翁同龢等人裁撤相關經費的結果,卻把汙水潑到慈禧的頭上,因此為“後黨”深恨。

但罷免翁同龢,最終還是光緒的決定,一是此時光緒與康有為接觸甚密,翁同龢為了爭寵,向光緒進讒言,作為康有為的推薦者,此舉實不高明,給光緒留下出爾反爾的印象;二是翁同龢以帝師自居,對光緒言語失禮,據時人記載稱,一次與光緒爭執,翁同龢竟持硯投光緒,雖未擊中,但墨汁濺在光緒衣服上,此說雖屬孤證,但翁的跋扈應屬公開的秘密。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皇上開始召用主事康有為,議行新政。四月,硃諭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八月,發動政變,太后複訓政。十月,又奉硃諭,革職,永不敘用。

光緒三十年(1904年),卒於家,年享七十有五。宣統元年(1909年),詔復原官,後追諡文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