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教育孩子是媽媽的獨角戲,只是父親的出場時間不一樣!


現在社會當中有很多網友支持母親在教育孩子這一事件當中佔據了更大席位的觀點。

其實教育孩子這種事情,總不只能是童年這一時期吧。

別說教育孩子是媽媽的獨角戲,只是父親的出場時間不一樣!

關於孩子的成長先分為備孕,胎兒,嬰幼兒,孩童,青少年,然後再到成年之後,孩子們的獨立意識和自主能力會得到一個空前發展,所以這時候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教育最多隻是生活當中的一些建議,而這些建議在生活當中所佔的分量會變小,可逐漸忽略。

所以大家要看到,在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孩子並不僅僅只能夠停留在胎兒或嬰幼兒這一個時間段內。

別說教育孩子是媽媽的獨角戲,只是父親的出場時間不一樣!


所以大部分人認為母親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佔據更大席位這一觀點十分片面。而客觀一點說父母這一類角色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當中,其實佔據的份額和比例以及出場時間都不應該是一致的。

有人認為媽媽在帶嬰幼兒的時候她們很累,不僅需要哺乳,還要面對生活和工作上的壓力,這時候她們會感覺身心疲憊,如果身邊有一個願意為妻子分擔家務,或者是主動承擔更多帶孩子工作的丈夫,那應該是女人一輩子最浪漫的事情。

別說教育孩子是媽媽的獨角戲,只是父親的出場時間不一樣!

其實不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爸爸和媽媽他們的出場時間不能一樣。

正確的階段性教育應該是先由母愛灌輸,再慢慢轉變為父愛引導。

所以誰也不能說,父親這一角色在教育孩子這一過程中完全不重要,相反父親和母親的教育作用對於孩子的一生而言,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只不過差別在於孩子的年齡階段不一樣,他們的出場時間自然也會存在差異。

話說了這麼多,主要是為了引出父親在孩子教育過程中出場時間應該是在孩子稍微大一點之後,比如說即將上中學或者是即將上高中。

別說教育孩子是媽媽的獨角戲,只是父親的出場時間不一樣!


如果隨便抓住一個孩子隨機提問他:在你上初高中的時候,對你世界觀影響比較大的人物,只能說一位你會選擇是誰?

想必更多的人會選擇是自己的父親。根據網絡資料顯示,在中國家庭教育環境下長大的中國初中生或高中生,在他們的高中階段時更認為對自己人生觀影響最大的人物是父親。

為什麼父親這一類角色對於孩子的人生觀這一方面有著更大的影響力呢?難道爸爸就是他們人生的燈塔導航嗎?

其實爸爸理性的父愛可以幫助孩子們在成長時,更能夠理解什麼是健康成長。

別說教育孩子是媽媽的獨角戲,只是父親的出場時間不一樣!


在家庭中爸爸給孩子的是方向感。

有很多人控訴,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爸爸這一類角色慢慢在淡失,而自己在帶嬰幼兒時的寶寶就會覺得很累。因為要不斷的灌輸給孩子更多的愛,才會讓他覺得這個世界並沒有拋棄他,更多的人還是愛他的。

別說教育孩子是媽媽的獨角戲,只是父親的出場時間不一樣!

然而父親所承擔的角色和義務與母親並不一樣,就像是你在這個地方獲得了一棵大樹,已經裝滿了你左邊的口袋。你在前往下一個地方的時候,你就會想得到一朵花或者是其他的東西,而不是大樹,因為你已經收穫了這一物質,所以你希望得到其他的東西。

父親和母親給孩子的教育也正是如此。

爸爸給孩子的愛往往顯得相對更加理性,而這種理性可以幫助孩子們在生活中找到前進的方向,這種方向感是有母親愛意輸出的基礎上才能夠看得到未來。

別說教育孩子是媽媽的獨角戲,只是父親的出場時間不一樣!


所以有很多孩子在年幼的時候,他們會將自己的心思和不滿告訴自己的媽媽,但是等他稍微長大一點的時候,他發現生活當中有更多的事情在等待著自己,未來還有很多未知的東西是自己尚未探尋過的。這時候他們反而更願意去找生活經歷多或者是觀點比較理性的爸爸去傾訴自己內心的想法,甚至是希望對方能夠給予自己更多的建議和引導。

別說教育孩子是媽媽的獨角戲,只是父親的出場時間不一樣!

於是,父親這一類形象往往更容易成為孩子心中的榜樣和導航。

就像說為什麼有很多忙公務的警察爸爸,他們平時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去照顧孩子的生活,或者是分擔媽媽帶孩子的辛苦。但是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和理性意義,在孩子的生命當中起到了一個正確而又健康的導航,而這種導航也就是所謂的榜樣。而這種榜樣心理,其實也是一種教育結果。

父親的格局可以造就孩子未來的高度。

在爸爸這邊收穫了方向感之後,孩子們會朝著這一個方向去努力去前進去鍛鍊自己,去創造更大的自我空間。

但是孩子們再長大一點,他們會發現生活當中也有很多東西,不僅需要讓口袋變飽滿,也需要讓自己的精神層次擁有格局觀念,這才是一個人長大之後,真正應該擁抱的高度。所以他們也需要慢慢的去學習什麼是格局。

別說教育孩子是媽媽的獨角戲,只是父親的出場時間不一樣!


當然也有人會說,現在經濟發展比較快速,女性在生活當中也越來越有更多的發言權,她們的格局也在不斷的提高。為什麼不說孩子也會學習媽媽身上的格局意識呢?

當然是有孩子會學習媽媽身上的優點,但是在整個社會主流意識的影響下,所有人對於家庭當中爸爸或丈夫這類角色的期望值更高,這一點並沒有發生改變。所以在歷史長流當中,男性往往在格局意識觀念裡佔據了更大的地位。

別說教育孩子是媽媽的獨角戲,只是父親的出場時間不一樣!


孩子想要在某一件事情上立下目標或立下壯志,她們需要一個好的父親來在自己的格局觀念的養成上給予幫助。不論是爸爸自己去教孩子們如何培養更好的格局,如何朝著未來的方向努力。還是爸爸帶著孩子去見身邊各類優秀的成年朋友們,在這些叔叔阿姨身上學習格局觀,這都是爸爸對於孩子在格局方面的影響。

所以大家再也不要說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起到教育作用了,其實母親和父親在孩子的教育道路上出場的時間只是不一樣而已,孩子年幼的時候可能更偏向於媽媽的母乳,或者是感性的愛。

但是等孩子們稍微再長大一點之後,會發現父親身上的思維邏輯,格局觀念,處理事情時採用的方式等等,都會對孩自己產生極大的人生影響。


別說教育孩子是媽媽的獨角戲,只是父親的出場時間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