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明清調書法,經典

明清調書法不同於晉唐宋元書法。晉唐宋元的那些經典作品大家都耳熟能詳、腦存其像,講起來都是如數家珍。而明清調書法因為距今時間短、書家眾多、研究展示出版不繫統等原因,給人們的總體印象還不夠清晰、不夠確定。這需要篩選、需要研究、需要時間,會有一個過程,會慢慢定格。也因此,當代對明清調書法認識的分歧及誤區就無法避免。比較突出的有這麼兩個:

專家解讀明清調書法,經典


一、尊晉唐而卑明清。認為明清作品粗糙而晉唐作品精到。我想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割裂了晉唐與明清的關係,沒有真正認識到二者的內在聯繫,沒有認識到晉唐以卷札為主要表現幅式的小字行草已發展為明末清初以高堂大軸或超長手卷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大字行草。小字每精到,大字重氣勢。二者時空不一,表現不同,以精到責明清,豈非孫過庭“執冰而咎夏蟲”之謂乎?二是明清作品的遴選度不如晉唐,前文已及,晉唐名作都為人們所熟知共識,而明清代表作品不光篩選不夠,共識度也不夠。打個比方,好比拿正在海選的選手與已經成名的超女三甲或明星PK,總體上輸的必定是正在海選中的那幫人。因此,在這種不對等的比較中,許多人競相標榜自己是學晉唐的甚而是學二王的,以示自己高人一頭。近年來颳起的“二王書風”就很說明問題。其實這種現象明清調的大家中也有。像王鐸就一再說自己是“吾書獨宗羲獻”,連張旭、懷素都是野道,罔論老米而下了,實則其書遍學歷代大家,於王、顏、米諸家得力最多。今天,如果我們還這樣一味地不辨名實,迷信古人,束縛自己,就很可笑了。

專家解讀明清調書法,經典


二、重表象而輕內質。認為明清調書法作品的最大特色就是外表大膽狂放,眩目駭人,並極力仿效。而於其精神內涵注重發掘殊少。因而當代許多取法明清調書法的作品一味爭強鬥狠,裝腔作勢,拋筋露骨,在形式表象上刻意描畫,肆意挑戰人們的視覺審美底線,令人生厭。這不僅對當代書法創作構成了巨大傷害,還殃及到明清調書法被有些人當成是粗糙、狂怪、醜惡、庸俗的代名詞。以致於在關於明清調書法的議論中,常常聽到的就是:“徐渭是多少多少的狂肆、王鐸是多少多少的明目張膽、傅山是多少多少的霸氣;王鐸的用墨如何如何、傅山的用字如何如何”等等。而於他們的精神、氣質、學養、品位、格調、境界等則幾無所究或熟視無睹。更不要說去尋繹明清調書法大家們之間的那種共同的根脈以及他們與中國書法傳統的內在聯繫了。

專家解讀明清調書法,經典


究其原因,我認為這歸根結底是:對明清調書法作品的研究解讀不夠廣泛、深刻、準確;對中國書法史的認識理解不夠深入、客觀、公平;對藝術創作的審美表現及品評把握的不夠內在、合理、均衡。

專家解讀明清調書法,經典


因此,自1996年以來,我不僅投身於學習借鑑明清調書法的藝術創作,更以極大的熱忱介入明清調書法的研究與介紹。也許是個性氣質上的暗合,我對明清調大家的作品情有獨鍾且好之彌篤。蹲博物館、跑拍賣會、讀大畫冊,凡有明清調書法我都會盡可能地去接觸觀摹。歷史掌故、書家軼事、收藏趣話、文房記述等一切與明清調書法有關的信息都能令我著迷。因為喜愛明清調書法,還帶動了我對明式傢俱、明清建築、明史、明詩、明小品人以及明代戲曲等的興趣愛好,這更是令我始料未及的,也是明清調書法給我帶來的額外收穫。十多年來,我利用出版、創作、論文、講座、研討、開課、專欄、網絡等各種各樣的形式手段來推進人們對明清調書法的正確解讀。我對明清調書法的喜愛是由內而外的,是全方位的。我期待有更多的書法界朋友喜愛明清調書法,理解明清調書法,創作蘊含明清調精神的優秀書法,從而真正的傳承並發展明清調書法。

專家解讀明清調書法,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