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孩子有這種行為,請珍而重之地,給孩子2分鐘

沒有什麼比父母的忽視更容易摧毀一個孩子了,被忽視所帶來的低自尊、低存在感,可以讓一個孩子為之絕望。

不,我不是指盯著孩子,實際上沒有人可以做到一直盯著孩子不放,即便能做到,那也是不健康的、不利於孩子成長的行為。

我是指,當孩子珍而重之地把某個物品、事件、人物、技能給你展示的時候,請放下你手中的工作,儘可能地重視孩子所展示的,給予他正向的回饋。

即便只有30秒,即便他給你展示的可能是一塊稀疏平常、帶著泥腥味的、髒兮兮的小石頭。

若孩子有這種行為,請珍而重之地,給孩子2分鐘

堅強而又脆弱的孩子,別讓孩子成為不幸的一員

孩子是堅強的,因為他們生活在“巨人國”中,身邊所有的一切都對他們那麼的不友好,連那張凳子都要父母幫扶才能坐上,即便如此,他們仍會一次又一次地發起挑戰,尤其是在吸引父母關注這件事情上。

孩子是脆弱的,因為他們所遭遇的挫折在我們看來是那麼的微不足道,細微到可以忽略不計。

摧毀一個孩子並不是多沉重的打擊,而是一次次地、一絲絲地積累起來的挫敗感,這些挫敗感積攢到一定時候,他們就會失去生的希望。

對孩子而言,生的希望有兩重:

第一重:失去對父母的希望;

父母就是年幼的孩子的天和地,是孩子心中無所不能的“巨靈神”,他們因父母而來到這個世界,又通過父母來感受這個世界,對處於自戀共生心理階段的0~3歲孩子而言,父母加上她,就代表著全世界。

第二重:失去對生命的希望;

人為什麼要活著?這是一個哲學家都說不清楚的問題。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些積攢起來的挫敗感會讓他極其失落---我的生命到底有什麼意義?

若孩子有這種行為,請珍而重之地,給孩子2分鐘

在《不完美的她》中,有一幕讓人很心疼,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蓮生的絕望。

媽媽和蓮生描述在海邊度假的快樂,在蓮生心中就想與尚武比個高下。她帶著媽媽去一個不用門票的、破敗不堪的遊樂園,她買了很多零食,用媽媽給她的零花錢攢下的錢買的。

蓮生滿懷希望地看著媽媽,她希望媽媽能開心,能和她一起開心,就像她和尚武去海邊度假的時候那樣。

孩子是知道的,她很清楚這些“5毛錢”零食、這個破破爛爛的遊樂園,根本不可能讓媽媽開心起來,這也是孩子堅強的地方---她總是用自己認為最好的來給予,希望換取一點點關懷。

這也是孩子堅強的地方,她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比不上尚武給媽媽帶來的快樂,但她仍願意以卵擊石。

若孩子有這種行為,請珍而重之地,給孩子2分鐘

媽媽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至於是選擇性忽略還是心不在焉地無意,對孩子來說並不重要。

看著媽媽對零食沒有一點興趣,一邊還嫌棄著遊樂園的破敗,蓮生帶著祈求的腔調跟媽媽說“我們能不能晚一點再回去啊?”

孩子是因為害怕尚武嗎?可能有,但此時的她,更希望通過這種祈求的方式,讓媽媽留下,因為只有留下,她才有機會再次嘗試,嘗試給媽媽帶來快樂,嘗試與媽媽心裡的尚武鬥爭。

若孩子有這種行為,請珍而重之地,給孩子2分鐘

很遺憾,媽媽或許真的是鐵石心腸,她沒有拒絕,她認為蓮生和以往一樣僅僅是害怕尚武所以不想回家。媽媽塞了50塊錢給蓮生,讓她自己買東西吃,玩夠了再回家,然後媽媽頭也不回地走了。

蓮生呢?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的絕望...

看著媽媽的背影,她一直等著,等著媽媽回頭。但很遺憾,直到媽媽的背影消失在眼前,她都沒有能盼來那僅有的回眸。

如果說楊貴妃的回眸一笑,讓唐玄宗有了驚豔至極的感覺,那麼此時如果媽媽願意回眸看看蓮生,叮囑她哪怕是一句“注意安全”,都能讓蓮生感受到整個世界都點亮的溫暖吧。

若孩子有這種行為,請珍而重之地,給孩子2分鐘

縱容媽媽如此待她,蓮生仍然把一個孩子的堅強演繹得淋漓盡致, 即便在緒之問她要不要選擇一個新的家庭時,即便是在海邊蓮生清晰知道媽媽是想要拋棄她時,蓮生仍然沒有選擇放棄媽媽...一直到後來的爆炸,差點致她於死地的“事故”。

蓮生是不幸的孩子,嗯,應該說是極其不幸的孩子。我想你一定也是這樣認為的,因為你我都不會像蓮生的媽媽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不代表我們的孩子就足夠的幸運

幸運,通常是指好的事情,而不是指沒糟糕到極致的事情。

縱觀蓮生的遭遇,其讓人心疼的是因為被忽視,被嚴重的忽視;

而回顧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的孩子也一樣如蓮生般努力,努力地展示著自己,努力的希望獲得父母的“回眸”,只是沒有如蓮生那般悲壯。

你還記得嗎?

那個呀呀學語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叫爸爸媽媽;

那個蹣跚學步的孩子,邁著堅定地步伐奔向爸爸媽媽;

那個舉著自己畫的“我們一家”,向你很鄭重地介紹著她畫的爸爸、媽媽...

我們的孩子每一次珍而重之地展示,其努力程度並不如蓮生差,或許是沒有那麼明顯,所以才換不來我們的停留,停下忙碌的節奏,給他兩分鐘,同樣珍而重之地給他們一次正面地回饋。

可以說,得不到父母重視的孩子,都是不幸的。

若孩子有這種行為,請珍而重之地,給孩子2分鐘

一塊小石頭引起的重視--幸運孩子的模樣

父母對孩子的重視,也應該有所偏重,我並不是指我們要重視孩子的成績,重視孩子的情緒。相反,我們要重視的,是孩子所重視的事情,而不是我們想要重視的事情。

最初,孩子都是自戀的,他們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但現實的情況是,他們確實是什麼都不能。對於孩子來說,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新奇,他們總會有新發現。

孩子自戀,但是孩子卻並不自私,因為每當他們有新發現,他們就會展示給自己重要的人看,希望分享這份喜悅---此時的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幸運兒。

在Ted上有一場演講,一位演講者說起了一件關於4歲侄子的事情,給了他震撼的一記“暴擊”。


若孩子有這種行為,請珍而重之地,給孩子2分鐘

有一天4歲的侄子屁顛屁顛的拿著一塊石頭找到了大伯(他本來是要找爸爸,但是爸爸不在),雙手捧著讓大伯看這塊帶著泥土的石頭。

大伯很認真地拿起了石頭,觀察了一會,問道:“為什麼你會選擇這塊石頭?它有什麼特別嗎?”

侄子指著石頭上的一處紅色斑點道:“你看,有個紅色的點,是不是很漂亮!”

大伯意識到原來自己是那麼粗淺,幾十歲的人了,連一個孩子的觀察力都不如。不服輸的他又接著問:“哦!是的,這個紅點很特別呢!你是怎麼發現它的?”

孩子說道:“我是在門口院子裡發現的,我看到有一隻蝴蝶在飛,我想去抓它,撲不到它又摔倒了,地上有個蟲子,我嚇了一跳,然後蟲子不見了,我就看到這塊石頭了。”

“那你為什麼要撿這塊石頭呢?”--大伯接著問道。

孩子有點靦腆但又很肯定地說道:“我想送給爸爸,爸爸一定會喜歡的。”

“為什麼呀?”

“因為我看見爸爸的桌面上有一塊一模一樣的石頭,爸爸總是愛摸摸它。”

原來,孩子的父親喜歡收藏玉石,他的桌面上放著一塊珍貴的玉石,沒事總愛摩挲這塊玉石---孩子把這一切都看在了眼裡,記在了心裡。

後來,孩子的父親知道了這件事情,就把桌面上的玉石,換成了孩子撿來的“一模一樣”的石頭,珍而重之地保存著。

若孩子有這種行為,請珍而重之地,給孩子2分鐘

這個侄子有多高興?

同樣地通過屏幕,感受著教授的眉飛色舞,就能感覺到孩子有多興奮,有多幸福。

他的幸福來自於他重視的,被父母、親人所重視,而他也把這份原本只屬於孩子的幸福,傳遞給了大伯,傳遞給了爸爸。

投桃報李,這句話用在教育孩子身上是最為有效的,我是指重視孩子所重視的,孩子就會重視你所重視的--這不是什麼至理名言,僅僅是我在教育孩子中所獲得的真實體驗。

讓你的孩子成為幸運的孩子其實很簡單:在他給你展示他重視的事物時,回報以同等的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