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張太后多次裁決朝政,是不是違背了祖制?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史官們著書,往往喜歡誇大,什麼祥瑞之說都敢往上寫。但好在一般情況下,判斷的標準也還不算離譜,除了幾個明顯是要刻意貶低的,基本還是靠譜的,比如說對仁宗張皇后的評價,那就相當好。張皇后也算是宣宗英宗兩朝裁決過朝政的,但是並沒有得到過干預朝政的評論。在後世人眼裡,自然算不得違背祖制,要不然有她好?看看呂后,看看武則天,明裡暗裡地,就是當時就被人噴得慘,更別提後世了。

為什麼同樣是參政,張皇后(後來的皇太后)沒有這樣的惡名呢?

明朝張太后多次裁決朝政,是不是違背了祖制?


首先,主觀上也不想幹政。張皇后就算是在後宮,也是一把好手,她沒有想幹政當女皇的心思。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女主,在當皇后期間,就表現出了相當強的權力慾望,而張皇后沒有。人家不想幹這政治,走得是賢后的路線。想當年仁宗皇帝的太子位岌岌可危,張皇后(那會兒還是太子妃)想的辦法就是親自下廚服侍,遇上個狠的,不得來個極端點的枕頭風啊。結果這一次服侍,讓朱棣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所謂妻賢夫禍少,張就是一例。

其次,不能幹這事。禮制這東西,會殺人,張皇后是個聰明人,遵守著朱元璋立下的後宮不能幹政的祖制(其實很早以前就有,為了保證乾淨,漢武帝走極端留子去母)。她對朝政保持關注,但不參與。

朱元璋雖然沒讀過什麼書,但格局很大,對人性也看得很透。後宮干政的好處當然有,但是,弊端也很多,一不小心,外戚專權,朱家的江山就會沒了。所以,他除了留下這個制度以外,還要求后妃的出身,一律都是平民家庭,平民家庭勢力一般都比較弱,威望人脈什麼的,肯定達不到奪國的地步,就如張皇后,出身就是小康之家。為保證出現衛皇后那樣的事情,他還規定皇后父兄等親戚都只能當芝麻綠豆大的官,沒有多少實權的,她們只能依靠皇帝,宦官也不得干政,因為不識字——朱皇帝想得很好,但無奈子孫不爭氣,沒辦法。

其次,沒有干政。

朱皇帝最厲害的在於設定了明朝的政治體系,內閣制的正常運轉,是平衡外戚和宦官最妙的權力機構,只要有內閣在,國家就能平衡。所以才會出現奇葩皇帝不上常不幹活,但國家卻不會崩潰的局面。

張太后也非常清楚這點,所以宣宗死後,英宗繼位,大臣提議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她說:“以我寡婦,壞祖宗家法,不可。”並強調先帝選了那麼多的肱股大臣,就是為了讓他們輔佐朝政的,她的參與,也不過是做做樣子,並沒有插手太多,所有的大小事情,還是由當時的三楊來幹,同時,約束自己的家族,做得相當賢德。

所以,離干政,還差得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