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燕國的創立者,與周公旦、姜子牙齊名,柱國重臣召公奭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唐甄說過:“為將軍者若呂牙 ,為巡撫者若召奭。”說的是:做將軍的要像姜子牙,做地方軍政長官要像召公奭。

召公奭與姜子牙是同時代人,後世把他們與周公旦、畢公高並稱為周初四聖。對於周公旦和姜子牙,我們再熟悉不過,那麼與他們並稱的召公奭又是何許人也呢?


戰國七雄燕國的創立者,與周公旦、姜子牙齊名,柱國重臣召公奭


【召公出身】

召公奭,姬姓,名奭,又稱召康公。關於召公奭的出身,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召公奭是周文王的庶子,另一種說法認為召公奭是姬姓旁支。與文王有較親近的血脈關係。

這兩種說法都有論證。比如《逸周書·作雒解》載:“周公、召公內弭父兄,外服諸侯。”這裡把周公、召公相提並論,並且有“父兄”的說法。不難看出,這句話潛在含義有周公與召公本是兄弟的意思。

又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在《尚書·君奭》疏中提出“僖二十四年《左傳》富辰言文王之子一十六國,無名奭者,則召公必非文王子。”

召公奭的出身,如今尚有爭論,但是他歷仕文、武、成、康四朝,一直備受歷代周王信任,並委以重任,這也是毋庸置疑的。


戰國七雄燕國的創立者,與周公旦、姜子牙齊名,柱國重臣召公奭


【文王封召】

在文王時代,召公奭就已經嶄露頭角。《淮南子·泰族訓》:“文王舉太公望、召公奭而王。”從這個描述中,文王時代,召公奭就受到了與姜子牙相同程度的重用。

《詩譜·周南·召南譜》說:“文王受命,作邑於豐,乃分岐邦周召之地為周公旦、召公奭采地,施先公之教於所職之國。”

文王遷都於豐的時候,就把召地封給了召公奭,所以他被稱作召公。最初的召國封地,在今陝西岐山縣西南八里。位置在當時的周人地盤中,也是較為核心的區域了。


戰國七雄燕國的創立者,與周公旦、姜子牙齊名,柱國重臣召公奭


【武王伐紂】

文王死後,武王姬發開始醞釀伐紂大業。主要的參與者就是姜子牙、周公旦和召公奭這三位。其中,召公奭與紂王的哥哥微子啟達成協議,倚為內應。

《呂氏春秋·誠廉》記載:“(武王)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啟於共頭之下,而與之盟曰:‘世為長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諸。’”

在牧野之戰中,紂王的奴隸大軍臨陣倒戈,這中間很可能就有內應微子啟發揮的作用,而這功勞恐怕也要算在策反者召公奭頭上。

周人大軍攻入商人首都朝歌城,紂王自焚而死。武王姬發登壇祭天,周公旦手持大鉞,召公奭手持小鉞,左右夾輔周武王舉行祭社大禮,向上天和商朝百姓宣告帝辛的罪責。這也可見召公奭在周政權中的地位。

武王姬發為了控制和治理商人的土地,把商人的地盤進行了肢解,並分封給同姓貴族和有功之臣,這就是第一次大分封。

這中間,姜子牙被封在了齊地,建立齊國;周公旦被封在魯地;管叔鮮封管國主要負責監視紂王之子武庚;而召公奭則被封在河南濟源以西一帶(具體位置已失考),建立召國。(此次分封尚未建立燕國,後文詳述)


戰國七雄燕國的創立者,與周公旦、姜子牙齊名,柱國重臣召公奭


【戰後分權】

戰後的周朝朝堂上有四大巨頭,他們分別承擔的不同的職責。管叔鮮統管三監,又作為武庚的監國,負責管理和監視殷商最核心的遺民和貴族。周公旦帶著大批殷商奴隸去建設新都城洛邑,並管理朝政。姜子牙則帶領部隊繼續攻伐拒絕投降的地方諸侯。而召公奭則負責招降納叛。

召公奭的工作是讓戰敗的商人服從周人的統治,周以小邦而治殷商大國,首先要爭取的就是民心,讓他們不對周人的統治形成牴觸。

召公奭先是釋放了被周王囚禁的箕子,利用箕子的聲望另商人信服。他又給被紂王殺死的比干平反,借商人對比干的同情獲取支持。

召公奭出色的完成了他的任務,穩定住了商人的民心。為中原各大諸侯國的建立,形成統治爭取了時間,把周人對中原的佔領變成了既定事實。自此商人再也沒有找到奪回中原的機會。


戰國七雄燕國的創立者,與周公旦、姜子牙齊名,柱國重臣召公奭


【分陝而治】

武王姬發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伐紂成功後不久就去世了。周王室開始由周公旦執政。成王年少,周公專權,針對周公的流言開始出現。

當其時,新都洛陽是周公旦一手建立的,周公旦在中央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姜子牙因就封建國,回到中央後,顯然也不能與之抗衡。

這時候只有兩個人能制約周公旦的權利,一個是負責監視武庚,手握實權的管叔鮮,他是周公旦的三哥,負責商人的行政管理,監視武庚的統治。但其自身始終只能在遠離中央的地方,並不能影響中央決策。而另一個能制約周公旦權利的人就是召公奭了。

武王姬發死後,召公奭和周公旦兩人商議之下,在陝地畫了條線,陝地以西的歸召公管理,又稱陝西。而陝地以東歸周公管理。

召公奭多次斥責周公專權,周公卻拿召公沒辦法,先寫了《君奭》表白自己的忠心,後來又列舉了伊尹,甘等人的舊事才讓召公不再懷疑他。

其實在這個時候,周公旦身後有召公奭監視,而前面還有管叔鮮虎視眈眈,朝中也有姜子牙心向成王,周公旦就算真的有謀逆之心,恐怕也是力不能及。


戰國七雄燕國的創立者,與周公旦、姜子牙齊名,柱國重臣召公奭


【周公東征】

就算如此,周公旦的執政還是成為了管叔鮮造反的藉口,他勾結了武庚,與同為三監的兩個弟弟霍叔處和蔡叔度發動了三監之亂。

面對叛亂,周公旦和召公奭再次團結了起來,周公旦開始東征。這次東征很順利,《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

周公平定叛亂能這麼順利,與召公奭坐鎮後方,提供軍需,平靖地方分不開關係。這個階段,“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

召公受封太保,周公受封太師,成為成王的左右手。周公平定叛亂後,成王又封姜子牙的齊國“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國由此得到征伐之權,為東部諸侯之長。

就這樣,東面的姜子牙與西面的召公奭把周公旦夾在中間,西周的權利結構再一次平衡,不久後,周公旦歸政,召公奭成為了西周的首席大臣。


戰國七雄燕國的創立者,與周公旦、姜子牙齊名,柱國重臣召公奭


【召公北伐】

《逸周書· 作洛》:“ 王子祿父北奔 ”。據考證,祿父就是武庚,從這個記載可以判斷,三監之亂後,武庚有可能向北方逃跑了。而北方,也就是今北京一代也被認為是商代“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地方。也就是說,三監之亂後,殷商餘孽轉移到殷商人發源的北方地區,繼續跟周王室作對。

傳世的青銅器餘簋中有段銘文:“王伐汞子葺,又氏反,王降徵令於大保,大保克芍亡盥,王永大保易休餘土,用茲彝對令”。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成王討伐武庚的兒子殷茸,下令讓時任太保的召公奭領兵趕到戰場。(大保即太保)

《詩·大雅·召旻》記載“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闢國百里”召公奭的軍隊行進迅速,這個時候,召公的軍中很有可能有著熟悉北方的箕子帶路。所以召公的軍隊很快就攻打到了今北京一帶。殷茸的叛亂也被迅速平定了。


戰國七雄燕國的創立者,與周公旦、姜子牙齊名,柱國重臣召公奭


【建立燕國】

召公奭的軍隊進攻到今北京地區,命令箕子帶領部隊出遼西走廊,進入今東北地區,繼續追擊逃散的殷商叛軍。也因此,箕子從而得以建立箕子朝鮮。

1986年,在房山琉璃河的大墓考古中,發現了克盉、克罍,器物上的銘文記載了第一代燕候的情況,銘文大意是:成王封召公子姬克為燕伯,令就封燕地,接管土地和管理機構。

也就是說,為了穩定在北方的統治,成王封召公長子姬克於燕地,建立了後世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

與此同時,成王還任命在今東北松遼平原中部的開原地區的穢貊兩族後裔建立了韓侯國(戰國時被箕子朝鮮所滅),與燕國,箕子朝鮮互為犄角,保衛西周北部邊疆。

《詩經·韓奕》說:“溥彼韓城,燕師所完”。韓侯國的都城還是召公北伐帶去的燕國軍隊幫助修建而成的。

北方三個大諸侯國已經建立,對北方形成有效統治,清除了殷商餘孽。召公北伐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他沒有在燕國久留,很快又回到中樞坐鎮,幫助成王治理整個西周。


戰國七雄燕國的創立者,與周公旦、姜子牙齊名,柱國重臣召公奭


【顧命大臣】

成王在位三十七年,除了最初的周公執政,其餘時間都是召公在執政。成王去世的時候,對自己的兒子,後世的康王很不放心,於是把召公奭和畢公高招來,託付後事。

成王寫下了《顧命》,讓召公奭和畢公高帶領諸侯大臣,共同輔佐康王。召公奭和畢公高也親自帶著康王拜謁先王的宗廟,要他力行節儉,戒除貪慾,專心治理國家。

由於成王寫下《顧命》對召公奭的託孤,所以後世對於託孤之臣多稱之為顧命大臣,也指攝政之臣。


戰國七雄燕國的創立者,與周公旦、姜子牙齊名,柱國重臣召公奭


【成康之治】

召公奭和畢公高一起輔佐了成王和康王幾十年,成果是顯著的。後人提到這個時代,都會稱讚“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

成康之治是我國記載最早的太平盛世。這個時代四十多年不動用刑罰,禮樂傳教,和平穩定。是西周蓬勃發展的時代。而成康之治的出現也有賴於召公奭的勤懇執政,畢公高,姜子牙等人的有力輔助。


戰國七雄燕國的創立者,與周公旦、姜子牙齊名,柱國重臣召公奭


【甘棠遺愛】

召公奭為政清廉,深受百姓愛戴。雖然他沒有什麼著作流傳於世,但是百姓們都沒有忘記召公奭的恩德。

《詩經》裡有《甘棠》詩一首,其詩為:“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公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

翻譯成現代話:棠蔭茂盛樹萌長,千萬別砍傷,召公曾用它做房。棠蔭茂盛樹萌長,千萬別砍劈,召公曾在此休息。棠蔭茂盛樹萌長,千萬別動手,召公曾在此逗留。

由詩文可見召公奭是多麼為百姓所懷念。這也留下的甘棠遺愛的典故,用來頌揚離去的地方官。召公奭也因此成為後世廉吏效仿的典範。


戰國七雄燕國的創立者,與周公旦、姜子牙齊名,柱國重臣召公奭


【召燕流傳】

召公奭去世後,召公後人一直在周王室中擔任要職,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召公虎了。

《召公諫厲王弭謗》篇留下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典故,是召公虎勸諫周厲王留下的。後來周厲王被國民暴動趕出京師,召公虎與周定公共和執政,開啟了我國的確切紀年時代,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戰國時,召國被周王室所滅,自此消失在了歷史的煙塵中,而召公奭另一個封國燕國,憑藉著遠離中原戰亂地區的優越地理位置,躲過了春秋早期的兼併熱潮,又在齊桓公幫助下避免了被北方夷狄消滅。後來也逐漸強大起來,最終成為了獨霸北方邊疆的強大勢力,躋身於戰國七雄之列。燕國成為戰國七雄中享國最長久的諸侯國,自西周初年一直延續秦朝統一中國,凡八百餘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