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程有三個階段:舒張壓高→兩個都高→收縮壓高

高血壓是常見的心血管病,是導致心腦腎併發症的主要危險因素。靜息情況下,連續3次不同時間測得的血壓值高於140/90毫米汞柱,就可診斷為高血壓。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研究所所長蘆海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患者應隨時關注血壓值變化,它能提示高血壓病程進展,幫我們選擇更合理的控壓策略。

高血壓病程有三個階段:舒張壓高→兩個都高→收縮壓高

第一階段:舒張壓增高或以舒張壓增高為主。這種特徵的高血壓常見於肥胖、長期高鹽飲食、熬夜、壓力大的年輕人,多是由於吃鹽較多、交感神經過於興奮,引起全身細小動脈間歇性痙攣收縮所致。因為年輕人大血管和心肌收縮功能處於較好狀態,收縮壓往往不會出現明顯升高,但不良生活方式會影響神經和體液變化,導致血管外周壓力增加,迴心血量較多,引起舒張壓升高。這是高血壓防控最關鍵的階段,患者初期只有血管功能紊亂表現,動脈無器質性病變,一般不會出現明顯不適,臟器也沒有明顯損傷。若儘早干預,完全有機會恢復正常血壓,若不及時控制,病程就會進展,形成頑固性高血壓。這提醒我們,從青少年開始就應關注血壓,最好堅持每半年測一次血壓,儘早發現信號並改善生活方式,如少吃鹽、少熬夜、多運動、放鬆心情等。

第二階段:收縮壓和舒張壓都高。高血壓發展到這一階段時,已不可逆轉,需要長期依靠藥物干預,患者往往具有中老年、生活方式不健康等特點。處於此階段時,患者就會有一定程度的細小動脈硬化和大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血管彈性也明顯變差,對收縮壓、舒張壓的調節能力都有所減弱。血壓升高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同時增加心、腦、腎、眼底等器官的負擔,造成損傷,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這一階段的治療策略就是嚴控血壓,患者要堅持按時服藥、定期複查、規律生活和低鹽飲食,將血壓控制到小於140/90毫米汞柱,能到120/80毫米汞柱更理想。

第三階段:舒張壓逐漸降低,收縮壓仍保持升高狀態。進展到這一階段主要與年齡有關,通常出現在65歲以後。年老者本身大動脈僵硬程度逐漸增加,血管彈性減弱,加之有高血壓,大動脈順應性明顯降低。心臟收縮時,不能有效緩衝主動脈內壓力升高,引起收縮壓升高;而在心臟舒張時,血管的回彈能力減弱,又沒有足夠的彈性回縮,導致舒張壓不會升高,有時還會降低。舒張壓太低容易導致器官血液灌入不足,引起大腦缺血性改變,甚至發生缺血性腦梗塞,這對老年人來說很危險。該階段高血壓要注意個體化治療,在兼顧舒張壓不低於60毫米汞柱的前提下,儘可能降低收縮壓。患者要根據血壓變化定期調整用藥劑量,若出現噁心、嘔吐、乏力、暈厥等低血壓症狀,應儘快就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