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時,孩子和爸爸媽媽的注意力不同步怎麼辦?

小編的朋友最近在抱怨說,她說自己和孩子一起看書的時候,孩子總是要求朋友讀給他聽,這時朋友的注意力通常是在文字上,但孩子的注意力通常是在畫面上,常常是他在注意某一畫面的時候,朋友卻在讀文字,當朋友讀完文字之後想跟他一起分享一些細節或重點內容時,他卻開始翻下一頁了,並且對朋友的問題很不耐煩。我跟孩子的注意力很難同步,感覺每次都是朋友自己把書從頭到尾讀一遍就結束了,所以朋友就擔心這樣的閱讀會沒什麼收益。

親子共讀時,孩子和爸爸媽媽的注意力不同步怎麼辦?

這是很多爸爸媽媽在陪讀時都容易遇到的問題,其實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十分正常的,是孩子特定年齡的閱讀特點決定的。孩子閱讀童書尤其是繪本的時候,與成人的關注點往往是不一樣的,他們更多的是通過插畫而非文字來理解內容。

吉姆·崔利斯先生在其經典著作《朗讀手冊》中曾經引用過一項研究:在親子共讀過程中,孩子就書中畫面提出問題的概率最高。在一項對9個3~5歲的孩子進行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將這些孩子聽爸爸媽媽講故事的情形錄下來(共150個小時),並對孩子們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孩子們總共問了2725個問題,這些問題絕大多數和書上的圖畫有關。平均起來,孩子對每一本書提出7個問題,而關於圖畫的問題與關於故事內容的問題的比例為2:1,其中只有少於10%的問題與書中使用的文句有關,只有5%的問題是關於字的意義。可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看書時注意力往往會被圖畫所吸引。

親子共讀時,孩子和爸爸媽媽的注意力不同步怎麼辦?

那麼,既然孩子對圖片的興趣大於對文字的興趣,給她讀文字還有用嗎?有用的,而且很重要,因為在讀圖的同時,媽媽的讀書聲其實也是聲聲入耳的,看似注意力主要在圖片上,但在大腦中,孩子是有能力將聽到的文字與看到的圖片整合到一起的。注意一下孩子多次聽某個故事後的反應就知道了。

有很多爸爸媽媽跟我這樣反饋過:孩子在看著圖聽媽媽講了許多遍某個繪本之後,突然有一天,竟然能看著圖將繪本的內容一字不落地講給媽媽聽了,而那個時候,孩子還不識字。顯然,這種成功的複述,是他在頭腦中多次把圖片和文字整合的結果。 其實,即使孩子不會給我們這種看著圖聽讀多次後“完整複述”的驚喜,我們也應該相信孩子的注意分配能力,就像成人可以聽著音樂騎自行車一樣,孩子的注意分配能力也是驚人的。

以我的女兒桐桐為例,小時候她在大廳裡玩著各種遊戲時,我經常會同時播放一些簡單的英文音頻當背景音,為的是給她一個英文環境的薰陶,至於她能不能記住裡面播放的東西,則沒有多大期待。桐桐也似乎更專注於玩弄她手裡的積木等遊戲,看起來並沒怎麼注意過我音頻裡播放的東西,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她不知不覺學會了一些音頻裡播放的簡單兒歌,心血來潮時,還能告訴我電腦上放的某個單詞是什麼意思、歌曲是關於什麼的。也就是說,只要她願意,玩積木、過家家等遊戲的時候,聽英文的效果是可以不受影響的。

親子共讀時,孩子和爸爸媽媽的注意力不同步怎麼辦?

聽媽媽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孩子注意的畫面可能和我們讀的文字是不合拍的,但可以確信的是,他並沒有因此遺漏媽媽的聲音傳達的信息,只不過是他在接受圖書文字信息的同時,把注意力放在了更感興趣的插畫細節上。

至於媽媽剛讀完文字,想跟孩子分享畫面內容時,孩子就開始翻頁的不協調錶現,可能有如下兩個原因:一方面,孩子對書中的下一個畫面充滿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另一方面,孩子對媽媽跟她“分享”本身或分享的方式不感興趣,因為對於孩子來說,閱讀一個連貫的故事是一個與童話世界進行精神交接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總是被外在附加的東西打斷,那種感覺的連貫性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不利於她更好地享受閱讀的樂趣。

親子共讀時,孩子和爸爸媽媽的注意力不同步怎麼辦?

顯然,無論是哪種情況導致的“不協調”,孩子的選擇都是合理的、應該得到尊重的,如果爸爸媽媽為了自己期待的教育效果,就強迫孩子停下來跟她互動,那麼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閱讀體驗就很可能受到影響,這對孩子閱讀習慣的可持續發展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只要孩子跟媽媽看完當前的繪本之後,覺得開心,也沒有什麼困惑,就是值得高興的事。他中間的一些看似不協調的表現,實際上都是很正常的。如果孩子聽不懂的話,他也會有所反饋的,或者不會繼續老老實實地呆在媽媽懷裡聽讀,或者會跟媽媽提問那些聽不懂的內容。也有的孩子不喜歡提問,第一遍聽不懂,但只要對繪本的圖畫感興趣,也會饒有興趣地繼續聽讀,多聽幾遍文字,多看幾遍插畫之後,也就慢慢懂了。

親子共讀時,孩子和爸爸媽媽的注意力不同步怎麼辦?

總的來說,早期閱讀過程中,跟著孩子的感覺走、順其自然非常重要,畢竟,早期閱讀的最大價值是為了愉悅孩子,而不是讓孩子吸收多少有教育意義的東西。只要孩子讀得開心,請跟著孩子的節奏來,千萬不要用成人的閱讀習慣或價值導向去期待或約束孩子的讀書行為,只要他們樂在其中,就不要苛求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