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為何要進入出行市場?原因是,車上既可以有外賣也可以有乘客

近來美團、滴滴,還有半路殺出來的免費高德,報道這三家的文章挺多。

有一些小的想法,也來說說,寒木並非湊熱鬧。


之前很多人以為,滴滴在國內打車出行中佔統治地位,要去挑戰滴滴,這是很難的。

實際上,在某種情況下,這是正確的看法,比如說,你突然有了100億元,然後你召集人馬,重新推出一個打車APP,接著去搶佔市場,可以想見,這是很難的。

否則的話,你怎麼去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即:

普通出行中,滴滴目前佔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但除了滴滴,還有其他出行的公司,比如神舟租車、一嗨租車等等,等等。

如果能輕易搶佔更多市場份額,那麼,其他公司為什麼沒有去做,或者說還沒有做成?

後來者之所以難,難就難在,你怎麼讓數千萬車主去安裝你的APP,而更大的難點是,你怎麼讓全國億萬用戶安裝你的APP?


然而,誰能想到,出來搶佔出行市場的,不是一家新公司,而是另一家同等身量的公司,這事情,就變得麻煩了。

因為已經有億萬用戶安裝了美團的APP,美團要做的,只是大張旗鼓告訴用戶,我的APP也是可以打車的哦,這就基本上越過了那最難最難最難的一步。

可是一想,就會發現很奇怪,如果我們照此邏輯推演下去,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

美團也可以在其APP上弄信息流,挑戰今日頭條的地位?但為什麼,美團不這樣幹?

一部分原因是:信息流不符合美團自身的業務。

更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今日頭條已有自己的護城河,不是那麼能輕易挑戰的。

美團為何要進入出行市場?原因是,車上既可以有外賣也可以有乘客

護城河

以上兩個原因,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美團要進入出行市場。

一是:出行較為符合美團自身的業務。

比如說(寒木自己設想的,不一定對),你住在北三環,但你特別想吃南三環某家特色餐廳的飯菜。如果美團只是擁有騎電動車的外賣員,顯然難以實現。但如果美團有大量註冊司機,則,司機不必去送人,送菜也是可以的嘛,我們很容易低估,人在某個時候特別想吃某樣東西時,所願意付出的代價。

另外,假設某個司機在南三環接到菜以後,正準備往北三環趕時,恰好有個乘客,他也想去北三環,於是,你瞧,這個司機的車上,既有外賣,也有乘客,這是很誘人的。

利用大數據,這一切都是小問題。

二是,滴滴還沒有形成強大的護城河,對於滴滴來說,這是很可惜的。而要形成護城河,就會跟盈利有激烈衝突,前期要推遲盈利,分成少一點,比如6%到8%,堅持幾年,這會讓其他想進入的公司望而卻步。因為沒多少油水。比如亞馬遜保持低盈利或者虧損。

然而,低分成只是形成護城河的一部分。比如說蘋果公司的APP商店,他們的分成更大,用戶付出10元購買一個軟件,其中的3元屬於蘋果公司的。他們之所以能怎麼做,源於他們有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護城河:全球7億多用戶在使用他們的iPhone。

所以,滴滴要想擁有絕對的護城河,除非是,那上千萬的車主都是滴滴旗下的!但這是不可能的呀。

我們不可能將車主的車子買來,再去僱傭這個車主,這難以上青天。

不過,也不是沒有別的辦法。

比如:

最經濟可行的方式就是【簽約】。

假設滴滴1年半前就知道,美團要進入出行市場,那麼滴滴那時最該做的是,與上千萬車主簽約:

低分成,你跑一單,我只收取8%,三年之內,我盡最大力量給你拉單,但你只能為我滴滴出行跑車。

如果滴滴1年半前就這麼做,那麼你說,美團怎麼還能進入打車市場?

根本插不進去呀!你沒有司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採用簽約的形式,這將跟給滴滴帶來至少三年以上的,安全穩定的發展期。有了未來幾年的安全期後,再慢慢堅固自己的護城河,比如不斷完善用戶體驗,不斷……,不斷…………

但他們當年沒有這麼做(現在做似乎也不晚),一是前期燒錢太多,需要及時盈利,否則很麻煩。

二是,滴滴認為國內也就是他了。

但實際上,任何時候,任何公司都不能存有這種幻想。

強大如微軟,也有蘋果公司macOS佔市場,更有免費的linux系統隨其後。如果哪一天微軟說,我的系統要賣5000元,則立馬,macOS和linux系統的佔有率將大幅提升。


連微軟都不能完全壟斷,國內的公司,似乎也不能做這樣的幻想,除非你是國營的。

要想佔有絕大部分市場,只能是憑你自身的努力再努力,不斷提高效率,不斷地降低運營成本,不斷地給用戶帶來更多價值,如此,才是最牢靠的護城河。


對於用戶來說,我們樂見各行業之間的競爭。用戶的最終權益,有時候只能通過幾家公司的互相競爭中得到保障。

正是因為國內某些行業競爭相當厲害,水深火熱,導致互相錘鍊,彼此提高,當他們走出國門,去跟國外的產品競爭時,迅速就打開市場了。

從原始森林裡廝殺出來的狼,當他們走入一小片樹林裡時,他們就是王。

比如抖音,在日本推出後,就迅速佔領了日本的市場,長期佔據日本下載排行榜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