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被慣養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不被慣養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慣子如殺子,溺愛出逆子”,這句話帶來的恐慌,曾經貫穿一代人的成長。

無數家長將極端化,然後作為自己教育孩子的格言,從而毀掉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那些不被慣養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陳姐每次上街,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和父母親切互動,就會遠遠地嘆氣,感覺自己真的很差勁。

陳姐的女兒十二歲,品學兼優,琴棋書畫無一不通,可就是性格特別孤僻,平時不願與人接觸,總是獨來獨往。

有次一起過馬路,陳姐想牽女兒的手,當她觸碰到女兒手的那一瞬間,女兒竟像觸了電一般,一下子就甩開了。從那次起,陳姐開始發現女兒和自己之間的關係出了問題。

陳姐夫婦多次想和女兒溝通,可每次孩子都拒絕與他們溝通。不得已,帶她看了心理醫生。醫生和女兒聊了幾次,得出結論:孩子小時候長期生活在思想緊張、精神焦慮的心理狀況中,長此以往,就誘發了肢體接觸恐懼症。

而罪魁禍首,竟然是是父母的嚴格要求。

陳姐對女兒,從來沒慣過。一歲多讓孩子自己吃飯,摔倒了自己爬起來,上幼兒園起自己洗衣服,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每當女兒撒嬌或者求助,陳姐都是一句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

女兒八歲時,有一次回家哭著和她說:“媽媽,有人欺負我你幫我去打她!”陳姐不僅沒問原因,還一臉嫌棄,自己解決!

後來,孩子再沒為任何事情求助過她。

孩子越長大越獨立,可看上去一點都不快樂,親子關係也越來越緊張。

太過嚴格,就變成了冷漠。想起過去對孩子的嚴格,陳姐後悔不已,然而現在想要孩子敞開心扉,已經沒那麼容易了。

陳姐說:“在我們帶孩子的那個年代,大家都說慣孩子就是殺孩子。為了從小鍛鍊她獨立自主,我選擇讓他從小就學會自己處理每一件事。可是誰能想到,最後竟是這樣的結果。”

那些不被慣養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不被慣養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被嚴格要求的孩子,短線上很容易贏過同齡人。可一旦將戰線拉長,就會發現,那些曾經過度嚴苛的家長,都會變成孩子無法治癒的心傷。

就像陳姐的女兒,她從骨子裡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出於自我保護,便把真實的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在避外界傷害的同時也斷開了與人交流的能力。

這樣長大的孩子,因為沒被正確地愛過,不知道如何正確地愛自己,就更別提愛他人了。

那些不被慣養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有位很優秀的女生曾寫到:我羨慕所有在愛裡長大的小孩,像我這種從小到大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哭完再自己擦眼淚的人,別人給得多一點就會覺得惶恐不安。

我很感謝父母讓我成長為獨立自由的人格,但同時也會覺得可惜,我知道自己錯過了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表達和接受愛的能力。而愛,恰恰是人世間最重要的東西。

那些不被慣養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我的好朋友母親早亡,又自小家貧,所以從認識起,她就一直帶著兩個標籤:“單親”和“貧窮”。

可她身上,完全沒有我們想象的那種自卑,相反,她很開朗,也很熱情。對於家中的狀況,她毫不忌諱,對於大家的幫助,她也欣然接受並積極道謝。

有一次,她講了一件兒時的小事,我聽了觸動很大。

有個親戚去她家,帶了一小包糖。親戚走後,父親把一小包糖都塞給了她,然後帶她去地裡幹活。那一整天,她都坐在樹下吃糖,直到舌頭髮疼吃不下,他就把剩下的糖,剝了糖紙泡入水中。拿糖水倒地上吸引螞蟻,於是父親嫌棄地說了一句:“臭丫頭,寧願喂螞蟻也不知道給我吃一塊啊!”

說到這件事時,她的語氣是自責的,她說:“那時我真是不懂事,都不知道主動給爸爸一塊吃。”

可她臉上的表情,卻格外的溫暖柔和,似乎回到了過去的情境之中。

聽完那個故事,我忽然找到了一個出身貧苦卻能豁達平和的原因。正是父親從小無條件的愛,才讓她的內心充滿愛。

哪怕貧窮,哪怕單親,父親的那份深沉又直接的愛,就能給她足夠的安全感。

那些不被慣養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一個被愛包裹著長大的人,內心充滿著愛,平和而坦蕩。

那些不被慣養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爸爸去哪兒》播了這麼多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第一期村長對石頭的一次小採訪。

村長問: “你覺得爸爸愛你嗎?”

聽到問題後,石頭臉上漏出了不自信和不確定。

他猶豫了很久說:“有時候會愛我吧。

石頭的表情和話語觸碰到了已成為媽媽的我。我想這世間沒有一對父母是不愛孩子的,可是如果父母一點都不肯慣著孩子,傳達到孩子那裡,就會變成你不愛我。

因為孩子的邏輯很簡單:你不慣著我,就是不愛我。

而“父母不愛我”這樣的想法,會令他終其一生都逃不出“身後空無一人”的孤獨感。

孩子,原本就是用來“慣”的。被慣大的孩子,才能知道,父母是他們永遠的退路和歸屬。

那些不被慣養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所謂“慣”,不是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是用愛去富養孩子。允許孩子在父母前面偶爾撒嬌、偶爾自私、偶爾的無理取鬧,讓他們能自由快樂的長大。

父母之愛,應該理性,但不該太過理性。

所有的嚴格,都應該建立在充分的愛的前提下。而充分的愛,表現出來一定是嬌慣。

請多多地“慣”著孩子吧!趁他還小,還需要,還依賴。

別等孩子大了,遠了,徒留後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