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第4期:問渠哪得清如許——藝術創作的靈性 靈氣 靈魂

問渠哪得清如許

——藝術創作的靈性 靈氣 靈魂

主講嘉賓:王黎光 中國音樂學院院長

「大学」第4期:问渠哪得清如许——艺术创作的灵性 灵气 灵魂

【導視】

藝術創作的靈性就來自於我們生活當中的,最根本的那種生活方式。

如果你想歌唱生活,去捕捉生活當中那些具有靈性的點點滴滴,離不開民族民間文化的精髓。

上 篇

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

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於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習近平

王黎光:大家好,歡迎來到《大學》。

在這裡我跟大家想交流藝術創作究竟是什麼?那就是藝術創作的靈性、靈氣、靈魂。

靈性——民族民間音樂中的精華

靈性是什麼呢?我們通常有的時候說靈性是一種很生動的狀態,甚至有的人說看見一棵參天大樹,我們都說它有靈性,甚至我們看到一個設計非常完美的建築,我們都說它有生命力。

那麼作為藝術創作的靈性從哪裡來?其實就在我們民族民間音樂當中最精華的音樂元素的那一部分。

我們把最精華的音樂元素植入到作品當中,就會讓我們的作品彰顯著一種靈性,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生動”。

中國是一個歌曲大國,也是一個民歌大國,具備我們文化發展過程當中,最具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精華的那一部分,也是最有靈性和最生動的。

從《八段錦》到《八月桂花遍地開》

有首歌可能大家都知道,叫《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的原形是安徽、江蘇、河南、湖北等地《八段錦》,最原本它是描寫愛情,表現男女愉悅這樣的一個內涵。“小小鯉魚粉紅腮,上江游到下江來,頭動尾巴擺,頭動尾巴擺,小小金鉤釣你起來,不為冤家不釣你起來。”它是這樣的一種感情,比興的手法,在人民群眾當中廣為流傳。

當年鄂豫皖蘇區我們的中國革命覆蓋的那一地區,而使得我們的人們從民歌中的男女愛情、對生活的感受也有了新的嚮往和新的提升。

「大学」第4期:问渠哪得清如许——艺术创作的灵性 灵气 灵魂

【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起來,張燈又結綵,張燈又結綵,光輝燦爛閃出新世界”。

這首歌被傳唱了很久很久,當時為什麼覺得這首歌這麼生動呢?通過後來的學習發現,實際它在民歌元素的根本上就有著特殊的靈性,而這種靈性賦予了這首歌曲最後能夠廣為流傳的現象。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

我還可以舉個例子《解放區的天》。這首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母親曾經告訴過我,她說你知道當年我們去解放區的時候,有一首歌就喚起了我們極大的熱情和動力,要到解放區去看一看。她說當時我聽到“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時候,我就覺得人的精神面貌都煥發出來了,而且人嚮往都在一首歌裡面,一瞬間就被煥發了。

【歌曲】“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民主政府愛人民,共產黨的恩情說不完。”

這首歌原形也是一種民歌,它是河北省、山東省,是十二月體的民歌。什麼叫十二月體?從正月開始,一月、二月、三月、四月,這樣唱出來的。所以那個時候我們聽到的這個旋律是後來經過加工,就是從民歌元素當中來的。而最早的民歌元素是什麼呢?“正月裡來正月正,家家戶戶掛紅燈,男女老少齊歡笑,敲鑼打鼓享太平”。那是百姓日常當中對於生活的嚮往和對生活很樸實的表現。

「大学」第4期:问渠哪得清如许——艺术创作的灵性 灵气 灵魂

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佈以後,大部分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捕捉生活當中最精彩的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後來這首歌就變成了“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旋律也是把原來的曲調從一種歡快變成一種綻放式的。

所以靈性當中體現出什麼?體現出人的一種精神風貌,也體現出藝術所表達的一種精神內涵。

靈性來自於最本質的生活

通過這些典型的例子,我們都會看到,藝術創作的靈性就來自於生活當中最根本的那些生活方式,最本質的那種生活方式。

所以我們藝術創作所有的藝術家們,包括我們的音樂愛好者們,如果你想歌唱生活,如果你想讚美生活,去捕捉生活當中最精彩的那些具有靈性的生活的點點滴滴,就會為我們的創作提供良好的創作源泉和創作元素。

【互動環節】

學生:院長您好,都說音樂是時代的聲音,民歌創作的時代我們沒有趕上,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如何在新一代背景下理解和接受這種音樂?

王黎光:這個話題提的非常好。可能現在像我們的大學生,90後、00後已經很少會聽到民歌了,大概聽也都是在資料當中去欣賞。

確實現在沒有像我小的時候,民歌傳唱人人都能掌握,而且到處都是民歌的海洋。現在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了,生活方式發生變化是跟勞動息息相關的。我在這裡面舉一個例子。

我在東北冬天的時候,看到伐木工。東北當時有那麼粗的大松樹,一個人抱也就三分之一,把樹伐下來以後參天大樹倒下來。冬天經常可以聽到很遠很遠的聲音傳過來“順山倒嘍”。樹倒下來以後,那麼粗的怎麼辦?16個人拿鐵鉤子鉤上以後,16個人抬下山,要步調一致,所以有哈腰掛。腰哈起來以後,起來。那個領頭的工長就會說“哈腰掛嘍嘿黝,嘿黝”起來了。

「大学」第4期:问渠哪得清如许——艺术创作的灵性 灵气 灵魂

【視頻】哈腰掛

王黎光:現在勞動方式發生變化以後,這些都沒有了,都成為資料了。

我們的傳播平臺對這些民族和傳統的文化元素都有些缺失。我為什麼說文化元素?它不僅僅是音樂藝術的。我剛才說的哈腰掛,我們的網絡平臺有這樣的嗎?我們的氛圍當中有這些嗎?就都沒有了。這是第二個。

還有一個就是現在文化傳承的責任擔當,我們誰來傳承這些文化?

我看到了現在少數民族,比如說黎族、彝族、侗族、苗族等等現在依然還有文化傳承人,但是這些文化傳承人是什麼狀態?都是七十歲、八十歲的老人。這些自然傳承,他通過教授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只會把一小部分傳承下來。

所以如果我們的同學們,如果我們的年輕人有志於對民族文化傳承,大家去多做一些現代的文化傳承人,多做一些這方面的工作,而成為我們現代新時期的文化傳承人,我想我們的民族文化在繼承和發揚方面就有了希望。

靈氣——民族民間音樂與創作者的碰撞

在創作當中也離不開靈氣。大家說這個人很有才華、那個人很靈光,所以他的作品和他的表達甚至他的表現都與眾不同。在靈性基礎上,靈氣是什麼?我覺得還是一點,離不開民族民間文化的精髓。

比如說我們音樂創作,在和民族民間音樂進行不斷的碰撞和交流學習的過程當中,衝撞了我們創作者的心靈,使我們創作者與優秀文化碰撞之後,釋放出最大的才華。

「大学」第4期:问渠哪得清如许——艺术创作的灵性 灵气 灵魂

我們為什麼說要五體投地地去貼近生活?要不斷地體驗生活、體察民情才能獲得你創作的靈感?就是從這一點能獲得。

在這裡面,我也願意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創作經驗和創作經歷。

【歌曲】“問爹問娘問夕陽,天上有沒有北大荒”

王黎光:我的第一部影視作品寫作,就是創作了長篇電視連續劇《年輪》主題曲。《年輪》這部電視連續劇描寫的就是老三屆。當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就是我們後來說到的知青。這部電視劇主要是講了上山下鄉的這批知青的人生、命運和他們的未來。

在這個創作的過程當中,有一個生活環節讓我植入到作品當中,而這個生活的環節曾給我留下非常非常深刻的印象。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裡住著勇敢的鄂倫春”

我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二十一團一營六連上小學。我記得很清楚,我們接到了連隊的指示,早晨要到連隊的籃球場去迎接即將到來的知識青年。我們小朋友一字形地排開和大人們在一起,充滿著好奇,說將來的這批人是什麼人呢?

我記得那個時候冰天雪地。當時一個拖拉機掛著一個雪爬犁,一共三輛。三個很大的雪爬犁,拉著三波知青遠遠到來。我們小朋友的任務就是上前歡迎、唱歌。小朋友全部都圍上去,順勢一字站開。我們當時唱了一首歡迎歌,就是當年的《鄂倫春小調》。

「大学」第4期:问渠哪得清如许——艺术创作的灵性 灵气 灵魂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裡住著勇敢的鄂倫春”。

這個旋律雖然是鄂倫春一個民族歌曲,但是在那個年代也被廣為流傳。我們的手都凍紅了,臉都凍紅了,身體也凍僵了,但是依然在我們歡快的歌聲當中,看到這些知青能夠來到連隊落戶。你們要知道,那個時候的狀況是什麼?我們沒有很好的學習條件,也沒有見過更大的世面。像我是出生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

這些知青帶來了一種城市文化,帶來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帶來了一種不同的氣息。我經常講,我這一茬人是受知青文化成長起來的。所以我們對他們的那種歡迎的心情是非常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對他們歡迎的這首歌也是唱得情真意切,所以這個細節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美麗的松花江,波連波向前方,川流不息流淌,夜夜進夢鄉”

到後來我在創作電視劇《年輪》的時候,我那一年已經33歲了。幾十年過去以後,我重新再去審視這一代人,就想把當年最讓我刻骨銘心的那一幕,植入到我的創作當中來。在作品當中再一次叫評價也好、叫審視也好、叫欣賞也好,放入到作品當中,來真正的表達這一代人的不同人生。歌名叫《天上有沒有北大荒》,中間就有一段童聲。

【歌曲】美麗的松花江,波連波向前方,川流不息流淌,夜夜進夢鄉。

王黎光:在當年歌曲創作當中,把童聲作為一個插部或者副部來創作也是不多見的。我就是把這段童聲,也是把我自己植入到歌曲創作當中來,把我自己放到作品當中來,去詮釋這樣的一代人,去表達一首這樣的作品。

「大学」第4期:问渠哪得清如许——艺术创作的灵性 灵气 灵魂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我寫的第二部電視連續劇主題曲,就是大家也還熟悉的《宰相劉羅鍋》主題歌。“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在當年被廣為流傳。

【歌曲】“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桿子挑江山”

王黎光:它的流傳有幾個方面,第一就是“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說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第二就是曲調的民族性。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做過很多關於這一段歷史當中的各種文化的調研和學習,都沒有捕捉到激發我創作的激情。但是我在劇組探班的時候,劉墉的岳父教劉墉在上朝的時候走朝步,給了我非常大的一種啟發。

【視頻】劉墉學步

王黎光:朝步有板腔的氣質,還有點京劇的味道,還有一點點藝術昇華於生活之上的一種表現,一下給了我一種啟發。所以,後來才有那段“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帶著京腔京韻,又帶著一點流行色彩的音樂元素。

“你的故事去問問長城上的磚,你的笑容像故宮紅牆一樣暖”

有的時候在創作過程當中,我們都會有一些這樣的體會,當我們創作感到枯竭了,寫不出東西來了,可能我們都會去在生活當中去尋找,在時代當中去尋找。而尋找的那些點點滴滴都會變成我們作品當中的經典。

我在2014年的時候,寫了一首反映北京的歌。這首歌叫《我的北京我的家》。三千年的古都我們用什麼樣的辦法寫作它?當時我們和詞作者一起商量,歷史的北京、現在的北京和未來的北京,用什麼樣的表達?

「大学」第4期:问渠哪得清如许——艺术创作的灵性 灵气 灵魂

我記得我在音樂學院讀書的時候,因為當時的音樂學院在復興門那兒,每天的早晨是不需要用鬧鈴叫醒的,我每天都會聽著電話電報大樓上的鐘聲。那個鐘聲傳的很遙遠,聽到這樣的旋律,聽到這樣的鐘聲,我會想起我在大學宿舍裡的味道和大學宿舍裡學習的氛圍的那種感覺。

那麼大學生活裡那種味道,又有一種味覺,閃現在腦子裡的校園生活變成一種視覺,味覺、視覺、聽覺最後讓我形成一種自覺,去表現北京的一種創作形態。所以,後來就寫出了。

【歌曲】“你的故事去問問長城上的磚,你的笑容像故宮紅牆一樣暖”

王黎光:通過長城上的一塊磚讓我們把五千年的故事講完,也通過紅牆一樣暖的笑容展示了北京人真情、真切、熱情、寬厚的一種形象。

所有的情感、所有的積累、所有的昇華都融入到電話電報大樓的鐘聲、香山的喧囂、圓明園的潺潺流水等等,你看這些景物性的、無固定音高的、生活氛圍的都成為我們藝術創作捕捉的焦點,而使我們在靈性當中顯出靈氣來。

藝術創作是多方面的,在於你能不能走進文化,在於你能不能被文化所感染,更多的是走進以後、被感染以後,你走出來以後,能不能成為文化,這才是創作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謝謝!

【下篇預告】

有了靈性、碰撞出靈氣,作品最後體現的是靈魂。

中國樂派的根本又在哪裡?

承國學、揚國韻、育國器、強國音。

「大学」第4期:问渠哪得清如许——艺术创作的灵性 灵气 灵魂

【導視】

音樂藝術不是膚淺的吹拉彈唱。

也只有紮根中華文化,我們才能自信。

承國學,揚國韻,育國器,強國音。

下 篇

承國學 揚國韻 育國器 強國音

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

——習近平

王黎光:大家好,歡迎來到《大學》。

有了靈性,碰撞出靈氣,作品最後體現的又是什麼?是靈魂。靈魂是什麼?就是時代氣息和中國精神。無論是我們中國人的創作,還是我們整個人類所有藝術家對於人類文明的創作,都離不開“靈魂”這兩個字。我們稍微放眼望去,就會看到很多這樣的經典作品。

靈魂——時代氣息和民族精神

比如說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所創作的《沃爾塔瓦河》,像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創作的《芬蘭頌》,像俄羅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創作的《列寧格勒交響曲》,這也是他的第七交響樂。我在這裡面特別想展開說到肖斯塔科維奇寫的《列寧格勒交響曲》。

「大学」第4期:问渠哪得清如许——艺术创作的灵性 灵气 灵魂

在上世紀40年代初,德國和前蘇聯的那場人類悲劇式的戰爭。列寧格勒將面臨淪陷,肖斯塔科維奇也作為國家的重要藝術家被列入轉移的名單之列。但是作為一個對國家命運有著擔當意識的藝術家,他寧願不隨大家一起轉移,而留下來用他的文化精神去為國家在危難時期創作一部作品,所以他就寫了這樣的一部交響樂。

這部作品創作完以後,又如何去傳播演奏?當年的戰爭殘酷性幾乎讓所有的男性都奔赴戰場,這時候通過列寧格勒人民廣播電臺向大家宣佈,有一首這樣的作品要在某年某月的某時在我們的演播大廳向大家進行播放,前線的和已經在城市的藝術家們請你們能夠趕來一起參加詮釋這首作品。

當時在前線的很多紅軍戰士,有很多也是藝術家就紛紛趕回來。因為飢餓而瘦弱如柴的這些藝術家都紛紛地趕到演奏大廳,大家聚集在一起迅速排練,把這部作品詮釋出來。

他們的演奏從藝術水準上遠遠不如現在藝術水準更加細膩、更加嚴謹甚至更有藝術價值。但是恰恰是文化力量的價值賦予了這首作品推動人們不畏艱險、不畏犧牲為國家、為民族而奮鬥的精神。所以這部作品當時播出以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而作品演出完以後這些演奏家們重新又奔赴戰場,這個樂團最後僅有15人生還,其他全部犧牲了。

【視頻·《列寧格勒交響曲》戰後重演】

王黎光:

我們想想,這樣的一個作品引起這樣的一個社會反響,它的根本在哪裡?就在於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靈魂。我無數次地提到這個故事,無數次地為之而感動,藝術和文化的力量遠遠大於作品本身。

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文化的力量

《義勇軍進行曲》也是在一個非常特定的環境下創作的。當時,田漢在寫這首詞的時候,草草地在一張煙紙盒上寫完了這首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創作狀態呢?是因為當時反動派要來逮捕他,家國情懷、民族精神促使他在那樣的一個環境下創作,國家、民族在淪陷,而且靡靡之音在泛濫。正是藝術家的這種情懷才寫出了《義勇軍進行曲》。後來聶耳看到了這首歌詞以後被感動激勵就寫出了這樣的一首作品。

這首作品在當年,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喚起了很多人對國家未來的思考、對國家未來的擔當、對國家未來的無私奉獻。

「大学」第4期:问渠哪得清如许——艺术创作的灵性 灵气 灵魂

王黎光:就是一部作品,看起來大家說不就是一首歌?不就是一個器樂作品?不就是一部電影?可是它給我們帶來的文化力量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所以我們有的時候想,吶喊是一種力量,但是像這些作品就有文化從容的力量。這種力量不需要去張揚,不需要去吶喊。它一旦流入到我們的心間,就會使我們能夠挺拔起來,讓我們能夠在精神層面上有所提升,這就是藝術創作和藝術作品的真正魅力。

音樂藝術不是膚淺的吹拉彈唱

什麼是娛樂?娛樂是人人都喜愛並都能駕馭的生活形態。藝術是人人都喜歡,但不一定都能駕馭的生活追求。生活形態是一種自然,生活追求是一種境界,所以我們要把娛樂和藝術區分開。當然我們崇尚健康的娛樂生活,但是我們一定要有追求。

音樂藝術不是膚淺的吹拉彈唱,它是淨化我們心靈、塑造我們平凡而卓越人格的重要手段。如何使我們的人們能夠從藝術當中有所昇華?我就想來談談我們的教育,如果談教育就要談談我們的大學。

我們提倡中國樂派,中國樂派是什麼?中國樂派是以中國音樂元素為依託、以中國風格為基調、以中國音樂家為載體、以中國作品為體現的音樂學派。

讓中國樂派走向世界

【視頻·古琴演奏】

這一面牆就是中國減字譜。減字譜歷史悠遠。我們如果看到這個文字的時候,可能不是學習音樂的人也會按照這個文字方式去演奏古琴。

比如說,我們看到這個體現的什麼?這個“大”字,是講的是用左手大拇指。這個“七”講的是“七徽”。因為在古琴上,它有徽識這樣地排列下來。用勾和二絃來體現我們音樂的時候,就是左手的大拇指,在古琴的七徽處壓二絃,然後右手勾。

任何一個有文字知識的人,都能夠演奏我們的古琴,都能表達自己內心的音樂感受。由此看來,中國文化在傳承的過程當中,它不斷地去偽存真,而且也不斷地進化。可以看到我們的古人,對中國文化有一種和我們現在不同的一個方面,在哪兒呢?他實際以最高端的音樂方式和境界走進平常百姓家,用最簡潔的方式來把它完成。看似減少了,但是它的文化的力量卻變得更厚重了,這就是我們文化的精髓。

「大学」第4期:问渠哪得清如许——艺术创作的灵性 灵气 灵魂

讓中國樂派走向世界

學生1:王院長,您好!從小到大我去雲南西雙版納聽過熱情好客的調子,去蘇杭的時候也聽過他們溫婉的船歌。中國的音樂確實有獨特的特色,中國樂派它的理論基礎又是什麼?

王黎光:這個問題提得好。喜歡音樂的人可能都會注意到,有一個學派叫做維也納古典樂派。維也納古典樂派有三個最為著名的典型人物,就是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我一說到這三個人大家可能都知道,他的作品太多了。

再往前一點有威尼斯歌劇樂派,還有萊比錫德國樂派,還有俄羅斯民族樂派。到20世紀、21世紀以後,還有美國的各種音樂學派等等。我們由此可以看到東西方文明和東西方文化有很多差異,又有很多不同。你看西方文化學派林立,有那麼多的樂派,東方有兩大文明古國,古印度文明和華夏文明,但是東方的學派有沒有?東方的學派是什麼?學派是怎樣建立的?

我們東方的音樂文明在這些年來,走出去的步伐慢了一些。但是東方的音樂文明,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自信地說我們從來都沒有弱過。當然我們經歷了1840年以來近百年殖民侵略,這個對於一個民族的文化摧毀是巨大的。

但是大家要看到這一點,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恰恰是在百年的殖民侵略都沒有泯滅掉我們的文化,證明它的文化根植力是強大的,所以我們不應該不自信。

我們一定要提倡中國樂派的建設,就是中國元素為依託、中國風格為基調、中國音樂家為載體和中國作品為體現。但是不僅僅是這四條,這只是從音樂層面提出對中國樂派的定位,更多的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在音樂中體現,而音樂是從生活和勞動中來,它最能體現出一個文化的側面和重點。

中國樂派的建設還需要不斷地去發揚古詩詞、古曲等一系列的文化,包括我們的戲曲、戲劇,它們都早已具備中國樂派的氣質和中國樂派的學派形象了。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中國同樣有代表東方文化走向世界的樂派,也同樣有像維也納古典樂派、有我們的代表人物,有我們的代表作品、有我們的文化印跡,而使我們的文化自信在每一個人心中都紮根。

「大学」第4期:问渠哪得清如许——艺术创作的灵性 灵气 灵魂

讓傳統文化再次綻放

學生2:王院長,您好!我想了解一下您最新的作品《桃花緣》的創作背景。

王黎光:最近我參加了一個關於古詩詞文化傳承傳播的活動。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略微有點浮躁,稍微靜下心一點兒去領悟傳統文化的時候,這種美妙會讓你受益終身。

我為什麼要寫這樣一個作品?這首歌叫《桃花緣》是從哪兒受到啟發呢?那天看到了這首詞叫做《題都城南莊》,是唐代詩人崔護寫的。

當年他落榜長安,所以心情很沮喪,走進一個茶館想討一杯水,剛巧這個茶館裡的妙齡女子非常熱情,又非常理解他的心境,端上來一壺茶,也就是在特定環境、特定的心情下,他被這個善良真誠的妙齡美女所感動。

後來等到第二年的時候,崔護為了再一次見到這個女子,他就又一次來到了這個茶館,但是這個人已經不見了。崔護當時非常地沮喪,提筆在牆上就寫下了:

【視頻·桃花緣】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王黎光:對正著他那四句話,我填了“春夏秋冬花無窮,南來北往人匆匆”。關鍵在後兩句“桃花只開三月三”,但是“人若有情心永恆”。根據這樣一種情緒,我寫了這樣一首歌。

【視頻·桃花緣】春夏秋冬花無窮,南來北往人匆匆,桃花只開三月三,人若有情心永恆。

王黎光:藝術作品是可以完成千年時空的跨越,而讓千年前的文化在21世紀當下再次綻放,而這次綻放的同時,賦予了我們新的語境、賦予了我們新的狀態,也賦予了我們新的審美情緒。

「大学」第4期:问渠哪得清如许——艺术创作的灵性 灵气 灵魂

承國學 揚國韻 育國器 強國音

中國樂派的根本又在哪裡?這個方向是什麼?就是“承國學、揚國韻、育國器、強國音”。

“承國學”就相當於靈性的元素一樣。它是國之典、人之學,是我們的文化之典,是我們人人都要經歷的人生閱歷。它不僅僅是我們中華民族核心的價值理念和追求,也是我們所有中國人、中華兒女的血脈和靈魂。

“揚國韻”,形之雅,聲之悅。就是你的行為,無論你發出的聲音是音樂還是語言,它應該是有教養的。所以彰顯傳統文化自然、含蓄悠遠、生生不息的高雅氣質。

“育國器”,大學就是為國家之棟樑培養方方面面的有識之士。所以天之器、地之品,要有天地之間的器質和品行才是大學培養人才的方向根本,塑造人文底蘊深厚。

“強國音”,我們是禮之國,我們是樂之根。我們無論從禮樂當中吸收什麼樣的營養,我們的樂、我們的禮都不僅僅是在文字上膚淺的認識,它應該是深植中國文化,創建世界一流,而且要奏強中國聲音。既有藝術的包容又有文化警示。

我們大家把音樂作為一種崇尚、把音樂作為一種境界都是對的,但是對於音樂的那種認識要有一個正確的看法。如果把音樂作為殿堂,我想音樂的殿堂不僅僅在舞臺上,音樂的殿堂應該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淨化心靈、塑造人格就說明音樂在所有普通人的心目當中有一片天地,而使我們在淨化的過程當中變得與眾不同。

「大学」第4期:问渠哪得清如许——艺术创作的灵性 灵气 灵魂

只有紮根於中華文化我們才有個性

學生3:

王院長,您好!像陝北民歌《趕牲靈》,雲南的《小河淌水》,它的創作年代距離我們已經很久遠了。但是這些優秀的民歌在我們90後、00後聽到以後,仍然感覺到直擊人心,它的旋律歌詞如此簡單,為什麼能打動我們?

王黎光:為什麼聽到民族的聲音、感受到自己文化的時候有一絲溫暖。甚至我前面講到的,我總想用文化力量來表達我們傳統文化。就是因為我們血脈裡流淌的,我們繼承下來的血脈都是這些。只有紮根於中華文化我們才有個性,也只有紮根於中華文化我們才能自信。因為這是我們的。

沒有一個文明是十全十美的,它一定是要相互借鑑、相互交流、不斷地進步。但是對於我們來說,一定要堅定自己。所以我們說要不忘本來,不忘本來的根本就是要搞清楚我們是誰。吸收外來就是要把所有的文明的精華,都能夠包容到我們的文化當中來,讓我們自身文化更有特點、更有特色、更強大,這才是我們吸收外來的重要方面。當你面向未來的時候這種自信不需要語言表達,走出去的那一步,自信就站在你面前了。

「大学」第4期:问渠哪得清如许——艺术创作的灵性 灵气 灵魂

五體投地地融入生活

我們試想一下,平凡而卓越,這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情,平凡我覺得就不容易,在平凡當中要能做到卓越就更不容易。

我在很多的藝術實踐——採風過程當中發現這樣的一個現象,我們都看到了文學藝術的愛好者去追求這種境界,去追求這種高度,我認為這都是非常正確的。如果沒有境界、沒有高度不能稱其為我們的理想信念和對藝術的理解。但是這個高度是為了什麼?這個高度如果說一味的高、盲目的高,它不能夠展現我們的新時代,不能展現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物的時候,一切可能都會脫離現實生活。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靠這樣的一個理念而讓我們的人從高的思想當中一步一個臺階地走下來,一直到最後五體投地地撲到生活當中,五體投地地融入生活當中,這才是我們的大學的根本。

我們的大學不是讓人才越走越高,像風箏一樣到最後斷線而飄離,一定是從高端高塔上走下來,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人民當中,讓我們在普通百姓人家當中去發揮作用。

所以我們的一流人才一定要為社會服務,一定要為社會所用,這才是我們不斷的發展和方向。

「大学」第4期:问渠哪得清如许——艺术创作的灵性 灵气 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