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啓臻 產業興旺的含義

|朱啟臻 產業興旺的含義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主要著作有《留住美麗鄉村》《生存的基礎——農業社會學特性及其政府責任》《農民為什麼離開土地》《農民參與土地管理的理論與實踐》《鄉村旅遊與城鄉一體化》《農業社會學》等。

產業興旺有多種解釋,但大多是從經濟和市場價值角度來解讀,把產業興旺等同於農業現代化。我們認為,對農業而言,應該分為兩類:一類是保證國家農業安全的農業,作為國家公共產品來體現,是由國家調控和支持的農業,以保證國家農業安全為目的。如,穀物類農業生產和供應就屬於國家投入和保障的農業。這類農業可以與鄉村發生關係,也可以不與鄉村發生關係,如國營農場、農業產業園區等規模化農業。另一類是與鄉村發生密切關係的農業,除了為國家農業安全作貢獻外,還要立足於滿足農民自身需要,促進農民增收和鄉村整體進步。實現鄉村產業興旺,不應理解為追求鄉村產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的提升。因此,農業現代化與產業興旺有不同含義。產業興旺是鄉村多元經濟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的一種狀態。具體來說,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有三個特性。

第一,產業構成的多樣性。談到鄉村產業興旺人們自然聯想到春節期間貼出的“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條幅。鄉村的產業興旺是指鄉村生產充滿活力,這種活力來自鄉村各類生產的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一家獨大不是興旺,增產不增收也談不上興旺。外出打工掙錢再多也不能稱為鄉村產業興旺。單一生產我們一般不用興旺來形容,因為興旺所蘊含的生機與活力是通過多種產業的此消彼長或競相發展體現和表達。產業興旺的前提是生產的多樣性,鄉村產業的多樣性源於農民生活需求的多樣性,農民不僅要吃五穀雜糧,還需要蔬菜和肉蛋奶等,去貨幣化的自給自足消費方式,造就了“小而全”的生產方式。恰恰是這種被認為落後的生產形式,成為維繫鄉村繁榮的重要條件。首先,生產的多樣性有助於鄉村資源的充分利用,房前屋後種瓜種豆,見縫插針、精耕細作等都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實現的。其次,多樣性有助於滿足低碳生活的需求。多樣化的鄉村產業構成減少了村民對市場的依賴,就地生產、就地消費,免去了長途運輸和貯存、保鮮等過程的能源消耗。其三,是實現有機循環的重要條件。特別是種植業與養殖業之間、鄉村生產與生活之間的有機循環是可持續農業的重要內容。其四,有助於分散和化解農業風險。片面理解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結果導致產業單一,生產者過分依賴市場,當市場遇到問題後,農民損失慘重,增產不增收成為常態。而多樣化產業構成,可以減輕自然風險,分散市場風險,農民稱之為“東方不亮西方亮”。多樣化不僅符合生態學原理,比單一化的產業構成更符合鄉村的特點和農民需要。

在這種意義上說,產業興旺是農民視角和鄉村視角的產業。產業興旺所追求的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效用最大化。這就需要我們正確處理專業化與多樣化的關係,處理滿足市場需要和自身需要的關係。

第二,產業內容的綜合性。產業興旺不僅要求產業內容的多樣性,還要求具有綜合性。這裡的綜合性不是指技術的綜合,而是指每一個產業要素都不是純粹的、單一的,而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表現為資源的綜合利用與綜合功能體現。如,種植業,同時也體現與養殖業的密切關係,不僅要為養殖業提供飼料,也為禽畜的排洩物提供消化空間,實現種養業的有機循環。再如,農業除了提供農產品這一傳統功能外,還具有生態價值、提供景觀和休閒環境,在此基礎上可以衍生出諸如觀光、休閒、度假等產業形態。鄉村產業的綜合性還指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如農業收穫物的糧食用來食用,加工糧食的渣、皮、糠以及作物秸稈可以用作飼料、燃料,還可以作為手工藝品的原料,發展鄉村手工業。鄉村產業的綜合性不僅實現了廢物利用,也延伸了產業鏈條。

在產業興旺語境下,農業不是單純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包含著豐富的農業文化內涵,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農業不僅活態傳承著有機循環文化,還承載著一系列農業制度文化和豐富的鄉土知識,體現著農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很多寶貴的鄉土知識甚至成為現代科技新發現的重要源泉。同樣,鄉村文化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單純文化,它廣泛滲透於生產與生活中,與生產結合成為鄉村產業的組成部分,如農產品品牌的建設離不開文化要素,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與生活的結合形成鄉村特定的生活方式,不僅體現在衣食住行諸方面,也是地方民俗、習俗的重要內容。鄉村習俗、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等又可以成為現代鄉村產業的重要元素。因此,在理解鄉村產業振興時,切忌單純片面的農產品觀念,認為沒有所謂的現代農業條件就不可能實現產業興旺,這是一種誤解。

第三,產業要素的整體性。整體性強調的是鄉村產業要素之間的關係,各個產業要素不是分離的、獨立的、互不相干的,而是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協同性和非線性關係。這些要素內容十分豐富,包括環境、生態、土地、水資源、物種、村落、民宅、勞動力、傳統文化、生活方式、民間信仰與習俗等,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他們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相互滲透,構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形成了鄉村特定的空間結構、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過去的鄉村發展過程由於忽視鄉村整體存在,發展農業和建設鄉村過程走過不少彎路,碰到過挫折。如把本來不可分割的農民、農業、農村人為割裂開來,重視農業的同時傷害農民利益,致使農業可持續發展受阻;當我們重視農民收入,鼓勵農民外出打工時,忽視了農民與農業的關係,忽視了農民的多種需要,以至於未來誰種地成為農業潛在的威脅;人們機械地理解了農業的專業化,人為割裂了種植業和養殖業的關係,致使循環農業難以為繼,導致農業面源汙染;單純的重視糧食生產,致使手工業失落;過分強調商品化生產,農民的多樣化需求受到限制。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多在於人為割裂鄉村整體性,鄉村整體效益難以發揮。

維護鄉村產業要素整體性,首先,不要用線性思維方式制定鄉村產業規劃,而是要樹立立體產業思維模式。把鄉村的所有產業要素都納入其中,彼此滲透、疊加,繼而產生整體效應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果。農戶的多種經營對時間的利用以及空間的利用遠遠優於其他生產形式。其次,不能用封閉的思維方式設計鄉村產業。封閉性和閉合性是傳統鄉村產業特徵之一,優點在於環境以及內在循環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缺點在於整體運行效率不高,難以滿足現代生活方式對生產的需求。因此,要在保持鄉村生產整體性和閉合性優點的基礎上,引進外部能量,為鄉村體系注入活力。

此文來自:北京農村經濟2018第五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