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在明朝寺院中500年的那十坛子酒能喝吗?

命运易改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之前就“中国古人为什么不爱喝高度酒”也回答过类似的问题。在人们的常识里,年代越久的酒越值钱、越好喝,比如说什么82年的拉菲什么什么的。但在古墓中保存了五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酒,确定能喝吗?

之前也有考古学家确实尝过古墓中的酒,比如郭沫若就喝过。在马王堆古墓被发掘时,就有一坛酒,因为年代太过久远,没人敢喝,郭沫若一听立马自告奋勇,来做了第一位试验者,至于酒的味道究竟如何,就不得而知了,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虽然喝过这种酒的人并没有出现身体异常,但也无法保证这种酒对人体就无害,毕竟他们也只是尝了一点点。所以古酒到底能不能喝,可能还是需要专家经过仪器科学鉴定才有答案。

不过如今有很多不良商家号称自己的酒是成年老酒,通过各种手段向消费者推销。弄一个坛子装上点酒,外面涂一层易长霉的材料,拍些泥土上面,用牛皮纸一包,埋上保存个几天,就和在酒窖里保存了几十年的酒如出一辙。但里面的酒到底是什么成分就不得而知了,如果只是粮食酒还好说,如果是人工勾兑的假酒,对身体伤害就太大了。所以大家购买所谓的成年老酒的时候还是慎重又慎重!


老照片


我国人工酿造美酒的历史大约始于6000年前,在我国的考古历史上,不要说500年前的酒,就算是上千年前、几千年前的酒都被挖出来过。


马王堆古墓挖掘的时候,曾经挖出了装在青铜器里的酒,因为年代久远,大家都不敢尝试。我们伟大的“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千里迢迢赶过去只为尝一口,没想到没毒死还颇有感想地研究出了千年秘方酒。

尝过古酒的也不仅仅是郭沫若一人。在叶茂台村的辽墓之中,曾经出土过两壶白酒,酒壶是白瓷所造,塞子还是木制的,微微摇动还剩下些许。在当时考古条件之下,如果等着千里迢迢送去检验已经要挥发大半了。于是有考古学家亲自试酒,这酒清澈发黄,没有什么气味,酒味淡到快没有了,土味倒是很重。后来化验的结果,这酒只含有微量的乙醇。


陕西石鼓山也曾经挖出一个西周墓葬,里面也有一壶三年前的老酒,用青铜器装着。据说这酒因为青铜器所装已经变了颜色,很可能已经成为了一壶毒酒,所以这变了色的酒自然没人敢尝试。不过有意思的是,墓主人不仅仅带了一壶酒下去,还带了一锅肉,活脱脱一个酒肉贵族。这酒也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下来的时间最为久远的美酒了。


所以500年前的酒能喝吗?个人觉得,喝不死人,但是不一定好喝。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下什么样的酒才能保存,如何保存。啤酒和葡萄酒是肯定不能保存这么久的,只有度数高过40度以上的好酒才能越存越香。而且存酒的湿度、温度都是极其考究的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一定是要密封性好。之前说的那个有泥味儿的酒应该就是密封得不好的。


明代的时候,我国的蒸馏技术已经非常领先了,酿造高浓度的白酒已经有了条件,所以这十坛白酒当年很可能是非常好的美酒。其次说到保存的问题,地下环境基本上恒温恒湿,对于保存酒来说十分得益。

再看看酒的密封性,据当年新闻的报道,这十坛酒是在一个灰坑之中被挖掘出来的。当时十个酒坛子叠积堆放,考古人员看多了这样的罐子,大部分里面的酒都挥发了,只不过没想到这十坛酒竟然还有留存。


考古人员当场就打开了一罐子酒,顿时酒香四溢,再打开其他的酒罐子也是同样的酒香浓郁。当场很多人都来围观,有人开玩笑能不能尝一口,不仅仅是考古人员,就连围观群众都极力阻止他,怕他万一出个什么事儿。

所以可以看出这十坛酒保存的得还是十分得当的,也难怪有嘴馋的酒友当场就想喝一喝。毕竟对大部分人来说,保存500年的老祖宗的酒见都未曾见过,只要酿造技术没有问题,也没有刻意在里面加上毒物,这几罐酒应该不会毒死人。不过这么多年埋在地下,多少会有泥土混入其中,口感应该会有打折。

不知道现在还是否有不要命的酒友,愿意像当年郭沫若那样去亲身尝试这神秘的古酒呢?

欢迎欢迎,祝你幸福。

以上。


木剑温不胜


在我国考古发现中,可谓无奇不有,有千年不腐湿尸,像明朝寺院中发现的500年多年的美酒简直就是小儿科,因为距今上千年前商周时期的美酒都在古墓中发现过。如果要问这明朝寺院中500年多年的十坛玖能不能喝,说什么理论全都是白瞎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们就看一看再我国考古历史上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答案就明了了。

长沙马王堆古墓的千年美酒,让郭沫若给喝了。当年,长沙马王堆古墓,不仅发现了千年不腐的马王堆女尸,还发掘了一些千年的美酒。当时,考古人人员打开酒坛,发现坛中为千年美酿,由于时间久远,大家都不管喝,但是郭沫若听说了此事,二话不说,就特意跑过去尝了一下,至于味道,他没有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喝完之后,一点事也没有。

无独有偶,又有一个大佬用生命来做了最好的证明。当年,在发掘一座辽代的古墓的时候,又发现了“美酒”,当时负责考古的冯先生也品尝了一下,由于没有密封好,有些土腥味,但喝了也一点事也没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位大佬用生命证明了古墓中的千年美酿是可以喝,但到底是不是美酿就难说了,必究年代太久远,保存是一个大难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的商周时期的美酒由于放在青铜器中,由于密封不好,颜色都变成了绿色的,到底是酒还水都难说了;若果这些埋藏的上了年代的美酒,如果没有密封好的,早就不是酒了,而是水,自然是滋生了大量细菌,但也是没有毒的,一般喝了也死不了的,但喝这“脏水”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明朝寺院中500年的那十坛子酒,据报道被发现的时候,密封很好,打开后酒香扑鼻,连工人都忍不住要喝上一坛,再加上明朝已经有蒸馏技术,为高纯度的酒,具有杀菌的作用,因此,朝寺院中500年的那十坛子酒应该是可以喝的,而且还是美酒,只是人家现在是文物了,谁又能去喝一杯呢?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这些埋藏了500年的酒喝倒是可以喝,关键是你怕不怕死。就好比说屎——吃倒是可以吃,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吃

。在这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大约是零几年的时候,我曾经去贵州出过一段时间的差。我平时是个比较喜欢喝酒的人,到了贵州这个盛产白酒的地方,当然是尽量能敞开喝就敞开喝了。特别是有个够意思的朋友,几乎每天都要去喝酒。

我当时在这里有个多年不见的兄弟叫三儿,从小长到大后来因为工作了才分开,我们更是一见面就是喝酒。当时我出差有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但是事情三天也就办完了。后来这兄弟干脆请了四天的假,来陪我在贵州好好逛逛。

贵州不仅有酒厂,而且本地人也会酿酒。特别是在云南与贵州的交界处,有些少数民族真的是相当喜欢喝酒。而且那酒不是很冲(可能是相对我来说),和平常的酒喝起来有点不一样。

总之在那几天时间里面,周边几个比较有名的酒,我几乎都是喝了一遍。虽然尝的品种很多,但是每次也就喝一点,保证自己不会罪,毕竟还要玩。在最后一天临走之前的晚上,三儿摆弄了一桌子好菜。

“兄弟喝了这么多天的酒,今天给你换点别的”。

客随主便我也很好奇,毕竟茅台什么的都喝了还有什么好东西。就看见三儿这位兄弟从屋子里面拿出来一个纸包,还神神秘秘的像抱着几万块钱。

纸包可谓是里三层外三层严严密密,三儿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它一层层拆开,只见里面是包着一个小小的瓦罐。

我拿起瓦罐问了一下,有一股轻微的酒味,但是跟我之前喝过的酒差别有点大。 三儿乐呵呵的跟我说

“这可是好东西,我找了好多人才弄到的。要不是看我们俩是发小,我都不可能拿出来给别人喝”。


说完就小心翼翼的给我倒了半酒杯,我拿起来晃了晃看到有点像是琥珀色还有点残渣,特别像之前少数民族自己酿的酒,但是比那个浑多了。

“哥,你尝一口怎么样”。

本来有点怀疑是什么东西,当时心想是不是什么新毒品,都说云南毒贩多,我兄弟不会是走错道了吧。但是想到这么多年发小,什么人我还是很了解。就喝了一小口,刚在嘴里面品了品。 还没来得及咽下肚,三儿就把头凑过来

“哥,感觉咋样。”

“还行,有点说不出来的感觉,有点不像酒,但是有点酒味,还有点渣子,三儿你这是在哪里搞到的。”

“哥,你还挑啥挑。兄弟我为了搞到这个东西,可是托了一大堆的人。”

“别卖关子了,这是什么东西,赶紧说。”

“嘿哥,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是我从别人那里搞来的墓酒。”

“啥是墓酒。”

“哥,看你平时这么聪明,现在怎么这么笨呢,就是坟墓里面的酒。”

“我当时听了一阵恶心,怎么还会有这种东西?”


紧接着三儿就给我解释清楚了,原来是贵州这里流行一种的陵墓文化。不管是有钱没钱,在下葬的时候都会埋下一个瓦罐,瓦罐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寓意着子孙后代可以食而无忧。时间长了有些比较幸运的会发酵成酒,但是毕竟还是少数,毕竟密封措施不到位。

我当时喝的就是那种墓酒,但是后来三儿告诉我他能力有限,其实这个酒没有多少年。再好的,靠他自己就弄不到了。

而且他还告诉我,这种酒还有人会收。一般都是卖给当地酒厂,他们会把它做酒引子。所以当地衍生出一种职业——盗酒贼,盗墓不动钱只动酒。

好了我的故事讲完了,其实就是告诉大家,这些酒是可以喝的,但是前提是保存的比较好,时间还不能太久。而这个五百年的,我还是不敢尝试。至于副作用大不大,关键还是要看量。


用化学里面的一句名言来说“如果不说多少,就问有没有事,那就是个傻叉。”


史之策


无论是英雄豪杰,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气冲天的场景;还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温馨雅趣。中国酒文化历尽数千年而不衰,酒已经和中国文化密切相关了。至今,酒仍然是中国各种场合必备之品。

2006年,位于南京的明代承恩寺在考古挖掘中,除了挖掘出一些皇家用品外,更神奇的是挖掘出十坛,距今500年的明代美酒。

有人听到挖掘到了500年陈酿,是不是要垂涎欲滴,想一尝为快了?那十坛古酒能喝吗?

有书君认为,承恩寺出土的十坛明代美酒,经理论上推测应该还能饮用,但是我们也不能贸然品酌。

有书君就先简单聊聊中国的酒文化吧。

一,中国古代酿酒的历史。

中国酿酒历史源远流长,至少要有5000年历史了。古人最早是从含糖量高的水果自然发酵中,偶尔发现了美味果酒的制做方法,后来又逐渐用谷物发酵酿酒。直到明朝才真正兴起用蒸馏方法酿酒的新工艺,蒸馏酒也就是现代俗称的“白酒”了。

由此可见,古代的酒大多是酿造酒,其酒精含量应该很低,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啤酒度数。这也就很容易理解,古人为什么号称“豪饮千杯不醉”了。直到明朝,高度酒才大行其道。

二,明代500年陈酿能喝吗?

南京承恩寺的前身,是明朝大太监王瑾在南京所建府邸。王瑾死后,其宅邸被改建成了承恩寺。在考古挖掘中发现,其宅邸附近应该是繁茂的商业中心,因而推测,这十坛美酒应该是王瑾家人或是附近不知名的酒坊商户所埋,埋后忘记了,直至500年后才重见天日。

承恩寺出土的十坛古酒,打开盖后芳香四溢,酒香飘满整个寺院,引得工人们酒瘾难抑。正当承恩寺的工人们,想痛饮美酒时,有考古学家及时制止了其莽撞的行为。考古学家认为,酒坛已经变形,酒中可能渗入了水和泥土,古酒可能已经变质,已经不能饮用了。

有书君对此有些质疑,酒坛变形并不代表着其密闭性被破坏,如果古酒已经变质,又怎会酒香四溢呢?


经过走访酿酒专家,我们就可以知道,明代已经开始利用红曲酿造蒸馏酒了,酿造工艺并不比现代落后。同时,红曲具有防腐抗氧化的作用,还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繁衍。因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严密封存的高度酒是可以长期保质的。

500年明代陈酿芳香四溢的酒香,就是红曲的香气。据酿酒专家所言,承恩寺的十坛酒,如果密封保存得当,再过500年,依旧能够酒香袭人。

许多古人,将酒埋入地下密封保存以增其香味,保存多年后再品其陈酿的韵味。当然低度酒并不易长期保质,因其酒精含量较低,容易变质出现酸味,或是酒精挥发后,品之味淡如水。

只有高度酒,因其酒精纯度高,防腐抗氧化性能好,才能够长期保质。有书君认为,承恩寺出土的十坛酒是高度蒸馏酒,打开后,没有酸败的气味,反而酒香诱人,其应该没有变质,理论上可以饮用。可是谁又敢喝呢?

其实在承恩寺之前,我国在多处古墓中就出土了千年墓酒,已经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墓酒,没人敢品尝。郭沫若听说后,赶到现场品尝了千年墓酒,什么味道,他没有说,为千年墓酒保留了一丝神秘,他的身体也未出现异常情况。

有书君觉得,郭沫若品尝千年墓酒,也只是浅尝辄止,饮量很少,所以对身体无大碍。汉代的酒应该是低度酿造酒,经过千年,其味也应有酸味或是味淡如水了,不然,郭沫若早就夸奖千年墓酒的味道了。

虽有先例,有书君还是觉得,承恩寺出土的古酒,在理论上可以品尝,但是在专家检测确认其确切成分前,我们还是不能贸然品酌。同时,我们还是要保护好文物,不要轻易品酌吧。

有书君期待着,我们把这十坛酒作为文物,密封保存好。500年后,让后人们也好好体味一下,“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的中国酒文化醇厚底蕴。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王瑾是明代的一名太临,原名叫陈芜。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派大将张辅平定安南(越南)内乱时,将其带回并入宫。当时,陈芜也就十来岁光景,长得眉清目秀、外表俊朗。进宫后,便做了朱棣皇孙朱瞻基(即后来的明宣宗)的贴身太监,朝夕陪侍才九岁的朱瞻基。由于两人年龄相当,与其说是主仆,不如说是发小更为贴切。

朱瞻基(明宣宗)登基后,立刻提升陈芜为御马监太,对他十分宠信倚重,赐名王瑾,参与军国大事,多次蒙恩受重赏,积赀累万。

对中国人来就说,房子、车子、妻子是一个成功男人的标配,王瑾虽然不算是个完整的男人,但宣德帝还是赐了两个宫女给他做夫人。有了老婆的王瑾下一步要考虑的就是房子问题。

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虽不再是明朝的国都,但作为留都仍保留了五府六部这一套中央机构,两边的官员也常有来往。王瑾作为南方人,对于南京和北京两地的气候,自然是更喜欢南京。于是,他选择在南京城的闹市区(今水游城一带)建造豪宅。

王瑾去世后,当时的司礼监太监陈祥等人,景泰二年(1451年)奏请将王瑾旧宅改为寺,且乞赐额名,明景帝准奏并赐额“承恩寺”。 据明南翰林院士王與的《承恩寺记略》载:“承恩禅寺在南京旧内之旁,前御用监王公瑾之故第。公既殁,改宅为寺,敕赐今额。而复裒其余资,加缮治焉。寺袤五百有四十尺,广杀其袤二百尺有奇。其东北皆附禁垣,南辟山门,门侧列肆余七十楹,连欐以达于西,皆俯临通衢。”

承恩寺建成后,曾于明成化、万历年间两次进行修缮。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曰:万历年间的承恩寺仍有“基址一百二十七丈,东至旧内门,南至三山街,西至官街,北至旧内院墙”。

清光绪26年(1900年)承恩寺遭遇了一场大火,寺宇廊阁几乎损失殆尽,仅地下建筑遗存保存下来。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当时的南京市政府专门做出规定,将承恩寺这块市有基地用以兴建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被保留了下来,即“承恩里小学”。 后来随着城建发展消失,只保留了一个承恩里的地名。

再后来,南京在三山街一带进行拆迁时,无意间发现了大量的碎瓷片,承恩寺这座古寺庙才又重展出现在人们的面前。2006年的2月,承恩寺的翻新修缮作业正在进行,工人们施工时从地下挖出几根青石柱子,以及几个酒坛子。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意识到这可能是文物,于是停止施工向上级单位汇报。

得到消息后,相关部门马上组织专业人员前往承恩寺工地。经过半个多月的发掘,专家们整理出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就有从地下挖出来的10个酒坛,这些高约40厘米的酒罐不仅保存完好,里面还盛有酒,打开盖子整个考古工地立刻酒香四溢。

当时《南京晨报》对承恩古寺发现的明代文明遗址也做了报道,尤其对这十坛子还有香气的酒,更是做了很大篇幅的报道。由于考古专家对这些就能保存这么多年的原因也不甚了解,南京晨报的记者专程采访了酿酒专家。酿酒专家表示,我国的酿酒技术发展到明朝已经十分成熟了。那十坛酒可能是用红曲酿造,由于红曲在防腐、抗氧化等方面能力出众,所以经此酿造的酒,只要保存得当,不要说五百年,就是再来五百年也没有问题。

不过又有专家说了,虽然酒香四溢,红曲酿酒稳定,但毕竟经过了五百年,这些酒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有没有生成对人体有害的东西谁也不知道,还是不要轻易尝试。


高山流水品历史


在前段时间北京的承恩寺附近因为翻修出土了整整十坛的明代美酒,这批酒距今的历史已经有整整500多年了,据推测,这十坛酒可能是明朝某些酒家埋下忘记挖出来的,因此这些酒才得以跨越500年的历史岁月,直接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当时对承恩寺附近的翻修并不是专家们进行的,因为只是普通的翻修,上手的也是普通的民工们。

挖出这十坛酒的时候,因为发现这些酒坛很有历史的沧桑感,所以他们就马上通知了文物方面的专家,在专家们的出马下,马上对这批酒进行了鉴定,在鉴定过后专家们断定这些酒是明朝时期留下来的。

当时因为民工们的不小心,有一坛酒被碰落了封盖,因而导致酒坛中浓郁的酒香味四散而开,使得闻到这股酒香的人无不陶醉了起来,当时甚至有一位民工开玩笑一样的向专家提议要尝一下这500年的酒,不过被专家拒绝了。

当时专家们因为感觉时间过得太长,所以担心这些酒中早已经渗透入了各种泥土以及细菌,不知道喝下去到底会发生什么,所以要拿回去重新鉴定一遍才可以判别是否能食用。

通过推测,我觉得这些酒是能喝的,而且这些就是有钱都买不到的珍品

这上面的情景是当时的媒体报道出来的,如果这些报道无误的话,我觉得这些酒应该是能食用的。

我们都知道酒是越陈越香,时间越是长久的酒,所保存的香味、口感就越是吸引人,不过并不是所有酒都是保存的越久越好的。

如果有些酒保存的时候不够密封的话,那这些酒的香味将会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而失去,最终在时间达到足够长久之后,这些酒将会平淡的和普通的水差不多,当所有酒精都挥发干之后,口感会变得极其差。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如果这些酒中混杂了某些无法被酒本身杀灭的细菌的话,那这些酒将会产生变质,酒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将会产生一种极其难闻的酸臭味。

在发生了这种情况下,经过500年的时间,这些酒都没有挥发干的话,那其将会变得令闻者生畏。

而当时人们不小心打开这些酒的时候,闻到的却是令人陶醉的香味,是让人忍不住想喝一口的浓郁香味。

从这些酒仍然保存的香味来看,这十坛酒在这500年的历史中根本不可能会出现挥发和变质,如果出现这两种情况的话,那这些香味将会是无法形成的。

所以我们也可以非常肯定的判断,这些酒是能喝的,而且经过时间的沉淀,将会是酒中的极品、罕见的酒中珍品。


古代酒的蒸馏技术

在比较早的年代,中国是还没有出现蒸馏技术的,古代很多时候的酒都只是经过简单的酿造,没有经过高度蒸馏提纯的,所以那时候的酒纯度基本跟现代的啤酒差不多,大概就相当于一种经过酿造的饮料。

因此才出现了我们历史中很夸张的喝酒记载,人们都是一坛酒、一坛酒喝的。

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都以为这些酒都是高度提纯的白酒,所以就觉得这些说法记载都是扯淡,但实际上大家只要将他们喝的酒和啤酒等同的话,那大家就不会感觉到惊讶。

不过到了明朝的时候,蒸馏酒技术不仅已经出现,在当时甚至发展到了顶端,当时的蒸馏酒技术实际上是和现代差不多的,而据当时专家们的判断,这十坛酒都是用红曲发酵蒸馏而成,是很高纯度的白酒。

白酒本身是有着高度的酒精含量的,所以一般白酒很难滋生细菌,再加上如果封存得当的话,这十坛酒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现任何问题的。

关于这十坛酒的去向

这些酒的存在有些类似于之前挖掘出的汉朝鸡蛋一样,因为汉朝鸡蛋只剩下了一个壳,里面早已经被泥土填充满,在失去了研究意义之后,这些鸡蛋就成为了博物馆的噱头,成为了吸引游客参观的展品,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参观。


(汉朝鸡蛋)

不过相较于这些已经失去了本质的鸡蛋来说,这些酒从意义上来说更加的重要,因为这些酒中有着很重要的研究意义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所以说我觉得这十坛500年的美酒有九成九的可能是能喝的,而且不仅能喝,这些酒还非常的醇香,是世间少有的醇香,是当今世上少有人能品尝的绝世珍品。


孤客生


有一词叫做“陈年佳酿”,有一句叫做“酒越陈越香”,这充分说明了酒是一个耐得住年份的东西。因此会有30年的茅台要比10年的茅台贵的多这种情况发生。

当然,“陈年佳酿”这主要是针对高度数的白酒来说的,一些低度数的酒是很难长时间储存的。我们都知道酒精对于微生物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一般来说酒精浓度超过30%效果就会比较明显。

而且在我国,度数超过10的酒类可以不标注保质期,这说明度数超过10的酒已经可以较长时间的保存了。

酒精是一类容易发挥的物质,如果想要长时间保存,那密封性是要非常的好。否则,酒精会慢慢的挥发,酒的浓度会越来越低,不仅会影响酒的口感,同样会导致里面滋生细菌而变质。

白酒是含香味物质的高浓度酒精水溶液,出去水之外,酒精占98%以上,其他不到2%的是一些微量成分。这2%的微量成分,是酒醇香的来源。这些微量元素是由多种物质构成的,包含丰富的醇、酸、醛、酯等多种物质。



2006年在承恩古寺发现了一个明代文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就有10个酒坛,高约40厘米,里面盛满了酒。根究当时的报导,这些酒生产于500年,而且打开酒坛,酒香四溢。



这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这些酒的密闭性非常好,否则酒精早在发挥了,里面不过是一滩滋生的细菌的脏水,怎么可能酒香四溢。
第二,这些的酒属于高度数的蒸馏酒。

我国古代的酿酒技术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原液酒,第二个阶段就是蒸馏酒。

原液酒也就用谷物把酒酿好,采取压榨和过滤的方法把里面的液体分离出来,因为无法浓缩,因此酒的浓度会非常低。

蒸馏酒就是酒酿好之后,利用酒精容易蒸发的特性,通过加温把酒精蒸馏出来。因此,蒸馏酒的酒精含量高,是高度酒。

蒸馏酒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很早,最晚在元代就已经出现了。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李时珍《本草纲目》


承恩古寺出土的酒,历经五百年而酒香四溢,很明显是高度数的蒸馏酒,而且密封的非常好。

理论上来说,这些酒是能喝的,而且属于极品中的极品,如果要说价值的话,那应该是堪比钻石了。

不过,这酒毕竟经过了500年,还是不要轻易喝,万一出问题了就不好了。

当然,这酒进博物馆的可能性比较大!


小镇月明


应邀回答一下,说说我的看法。

承恩寺明代寺庙遗址出土了10坛明代白酒,打开盖子后酒香四溢,专家说这就不能喝,他的理由简直就是个天大的笑话。有些因坛子变形渗入水,加上进入一些泥土也混入,就和淤泥混在一起,已经不能喝了。这是违反基本常识的,相当可笑的说法。

如果是白酒的话,应该是固态发酵的蒸馏法获得,一般酒精度在50-60度,这样的酒人任何菌都是无法生存的,酒本身也是化学性质相当稳定的物质,即便在储存过程中会有细微的理化性质变化,但不会产生有毒物质。酒坛密封好的话,埋在地下,恒温恒湿,酒精成分也不会损失很大。至于说渗入水和泥土成分不能喝了,我只能说这位专家可能来自二次元,不是地球生物,难道农村喝井水的人都死光了吗?人类喝了上万年的井水渗到达坛子里一点就不能喝了,这是哪家子道理?大不了酒味略微淡一点而已,怎么可能不能喝?再说坛子本身具有很好的密封性,基本可以控制分子级的物质穿透,内外物质交换相当有限,不会对里边的酒产生太大影响。

不过话说回来,这就你还真的不能喝?不是酒有问题不能喝,而是埋藏了这么长时间的古代白酒,已经是正规文物了,根据文物法,应该得到保护,你喝了这酒属于破坏文物,所以你不能喝。你喝了这个酒,可能被文保部门抓走,拘留又罚款,但你的肠胃不会有任何问题。能喝到这个酒的人,关几天拘留都值,五百年前的酒,不是谁都有这福分品尝。

锦州市凌川酒厂出土的道光年间白酒,只是用木质酒海储存,虽然只有一百六十多年,但储存条件不坛子要差很多,但那个酒就曾经经过文物局同意,拿出一小部分请专家品尝鉴定,一点问题都没有,这十坛酒虽然时间上更久,但密封条件要比道光廿五好得多,不会有任何问题。


山野论史


白酒这东西,能不能喝,其实很简单,闻一闻就好了。

当时发现这个酒时,根据报道,专家给出的结论是500年前的酒,而且打开后现场很多人闻到酒香四溢。这就简单了,说明这酒没有变质,小尝一口是没有问题的。

白酒这东西有个好处,就是不怕变质,只要存放得当,就一直放着好了。俗话说的好,酒是陈的香,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家都知道白酒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酒精,可是做过化学实验的人都知道,纯酒精是没有酒香味的,只有刺激性味道。而白酒的香味更多的来自于酿造过程中产生的酯类,酒精的性质不是特别稳定,长时间放置会有少量变成醋酸,而醋酸和酒精反应就会生成酯类,酒就越存越香。还有一点就是水和酒精的作用,可以看一下酒精方程式CH3CH2OH,而水的是H2O,酒精和水可以任意比例互溶,就是因为互相之间可以形成氢键,而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间,酒精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也可以形成氢键。所以白酒里的水和酒精分子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有联系的。刚酿出的白酒,酒精和水只是简单混合,结合没有那么紧密,所以喝起来酒精味道很浓,刺激性大。而长时间存放的白酒,酒精和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个酒精水分子团,由于水分子的作用,会大大减弱酒精的刺激作用,所以喝起来会特别顺口柔和。当然,这些作用说起来简单,可是在静止不动的情况下,需要漫长的岁月。500年的时间已经够漫长了,估计这白酒早就达到了完美融合。

那长时间存储的白酒是不是都能喝呢,那也不一定,如果存储不得法,密封不好。要知道,酒精远比水更容易挥发,密封不好,酒精都跑了,剩下一点点酒精和水,那细菌微生物就特别容易入侵,到时候闻到的就不是酒香味了,不一定什么酸味臭味呢。如果闻起来已经没有酒香味了,那就肯定不能喝了。

其实老酒被发现的事情经常报道,记得以前看过一篇说发现了千年竹叶青,酒体碧绿,味道香醇,反正发现的专家说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而得到世界公认的,获得过吉尼斯认证的长时间存储白酒是道光二五,那酒是在1996年发现的,藏在酒海之中,据发现时间就已经有一百五十年之久。酒海就是一种木制的存酒大容器,据说内壁都是鹿血宣纸什么的进行密封的。当时一下子发现了四吨左右,也是酒香四溢,可以直接喝的,后来有十公斤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所以这十坛子老酒既然酒香四溢,直接小喝一口没问题,如果要大量饮用,还是要做一些化验。因为酒香很浓,酒精度是可以保持的,细菌微生物是不用担心的,但是看那个储藏环境,需要验一验有没有重金属超标啦类似指标,如果都没问题,是可以喝的。不过这酒拿回去研究以后最后都哪去了呢,没看到跟踪报道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